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節選
說起古代集市,柳永的這首詞生動的描寫了宋時富庶美麗的杭州城,繁榮壯麗的集市景象。
「
我國的集市貿易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後期的「物物交換」。有組織的集市,大約出現在殷朝。雖然那時並無「市」可集,只不過是鄉村的十字路口擺擺地攤而已。
而集市大約起源於商、周時期。《易·繫辭》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記·平準書》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
秦朝集市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也統一貨幣和語言,還修繕了道路,這些促進了集市貿易的發展,並且為了加強對貿易經濟的管理,專門建立了「市」。
在「市」內準許人們擺地攤,各種吃喝玩樂的東西都有。也有人在「市」內耍猴戲、舞槍弄棒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和施捨幾個錢的,官府對他們不徵稅、也不以非法經營的理由進行查處。
只不過「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嚴格分開來,市周圍有垣牆,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門按時開閉。
兩漢集市
到兩漢時,集市的管理上沿用了秦朝時期的制度,除此之外,在邊境關隘地區還設立關市,亦稱胡市,在小縣、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沒有垣牆樓屋的定期集市比戰國時期增多,以趕集擺攤的方式進行交易活動。
都城長安以及洛陽、邯鄲、宛城等通都大邑,都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貿易中心。
▲東漢集市畫像磚
隋唐集市
隋唐時期,長安、洛陽集市更加繁榮,長安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外國商賈也很多。
洛陽在大運河開鑿後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洛陽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遠。其中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裡,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雲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
江南地區更是商業輻輳之地,人流如織。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等商業城市都是江南繁華之地,而西南的成都,則是巴蜀地區的商業中心。
唐代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夜市正式出現。唐代後期,開始打破坊市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在繁華城市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集市貿易都相當發達。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王建的兩首詩作中感受到。
《夜看揚州市》
唐代·王建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讀著詩,腦海中自覺浮現出一幅燈火輝煌、酒綠燈紅的繁華夜市景象……
宋代集市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牆、坊牆均被拆毀,坊市界限不復存在。原先禁止設市的城郭和鄉村,也被允許置市貿易,市的啟閉也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等。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於五更。草市多分布在水陸交通的要衝,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
宋代大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就為後世人展現了無比繁華的宋代汴京城繁榮市集的風貌。
宋代商業繁榮,集市貿易也更加發達。集市交易的日期因各地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高低而各不相同。有的集市,五日一集,輪迴輾轉,間或有十天四集的。由於各地對集市的稱謂不同,所以對於上市交易的活動,有的稱為「趁墟」,有的稱為「趕市」,也有的稱為「趕集」。
至明清時期,集市甚盛,遠勝前朝,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到如今,商業的迅速發展,大城市的商貿城、超市、步行街隨處可見,而在城郊和農村,依舊有很多地方仍舊保留著「集市」「趕集」這一活態民俗項目。
「集市」這一帶有濃厚市井氣息和世俗色彩的活動也承載了很多人的兒時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內容選自:國家公共文化雲(ID:ggwhfz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