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16日電題:白軍從「圍剿」到投奔,紅軍為什麼能
新華社記者梅常偉、李松、劉斐
「紅軍既然那樣『壞』,為什麼所有的群眾都幫助他們呢?」
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88年前被派到江西「圍剿」紅軍的國民黨第26路軍不少普通士兵提出來的,他們的長官當時用「一陣臭罵、馬鞭子」作了回答。如今,它被做成展板掛在寧都起義紀念館牆上。
1931年12月14日,踞守江西寧都縣城的國民黨第26路軍1.7萬餘人,起義加入紅軍,史稱「寧都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他們的人數相當於半個紅一方面軍,還攜帶了兩萬多件武器。」寧都起義紀念館講解員陳琳借用網絡流行語,把起義比作紅軍的一次大面積「圈粉」,「『圍剿』變成了投奔,對手變成了戰友,這是了不起的壯舉。」
這次「圈粉」,紅軍靠的是什麼?粉碎前3次「圍剿」打出赫赫威名,第26路軍官兵思想混亂、軍心渙散,九一八事變後「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不得人心,黨的秘密組織的策動組織有力……
自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從事寧都起義研究的寧都起義紀念館原副館長曾慶圭說,促成寧都起義的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在於黨領導的紅軍是為人民、得民心的新型軍隊,黨創建的政權是永遠屬於人民的紅色政權。
家住寧都縣小布鎮的吳傳壽,是紅軍烈士吳祖繩之子。他告訴記者,紅軍來寧都前,他們家給地主當長工,吃不飽、穿不暖,是紅軍讓他們分到了田、能吃飽飯,所以他的父親兄弟二人都參加了紅軍。
「翻身把歌唱,當家作主人。」寧都縣委黨史辦主任邱新民介紹,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前後,中央蘇區舉行過3次較大規模的民主選舉運動,廣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據史料記載,被紅軍俘虜的第26路軍士兵,曾寫信回老部隊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農民分得了土地,工人加了工錢,再不受東家的壓迫了。他們還特意提到,「紅軍內的生活官兵一樣平等,沒有長官的打罵與壓迫」。
這樣的描述,與第26路軍士兵時常看到的紅軍標語相符。直到現在,寧都縣境內不少革命舊址的牆壁上,「士兵不打士兵,窮人不打窮人」的標語依舊清晰可見。但標語內容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他們「不相信有這樣的軍隊和政府」,就像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後來不敢相信蘇區實行全部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50%。
穩妥起見,1931年7月間,有心投靠紅軍的第26路軍官兵派出3個代表,「開小差」前去打探情況。當第26路軍官兵聽說紅軍將領與士兵一樣穿草鞋、著布衫,與士兵一樣吃飯、睡覺,他們「竟不顧環境笑起來」。
「在白軍軍營,冒著犯軍法殺頭的危險,談論紅軍的種種好處,還忍不住笑起來,充分說明他們對紅軍是真心嚮往,認定只有加入紅軍才是出路。」陳琳說,起義前,一首作者不詳的打油詩在第26路軍暗中流傳:出了北門望北坡,新墳總比舊墳多,新墳裡埋的都是北方老大哥,要想離開這北坡,必須聯合紅軍一起來倒戈。
1931年12月16日,寧都起義兩天後,第26路軍被中革軍委授予「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番號,從此踏上「為工農階級利益打仗」的徵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