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從「圍剿」到投奔,紅軍為什麼能

2020-11-20 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6月16日電題:白軍從「圍剿」到投奔,紅軍為什麼能

新華社記者梅常偉、李松、劉斐

「紅軍既然那樣『壞』,為什麼所有的群眾都幫助他們呢?」

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88年前被派到江西「圍剿」紅軍的國民黨第26路軍不少普通士兵提出來的,他們的長官當時用「一陣臭罵、馬鞭子」作了回答。如今,它被做成展板掛在寧都起義紀念館牆上。

1931年12月14日,踞守江西寧都縣城的國民黨第26路軍1.7萬餘人,起義加入紅軍,史稱「寧都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他們的人數相當於半個紅一方面軍,還攜帶了兩萬多件武器。」寧都起義紀念館講解員陳琳借用網絡流行語,把起義比作紅軍的一次大面積「圈粉」,「『圍剿』變成了投奔,對手變成了戰友,這是了不起的壯舉。」

這次「圈粉」,紅軍靠的是什麼?粉碎前3次「圍剿」打出赫赫威名,第26路軍官兵思想混亂、軍心渙散,九一八事變後「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不得人心,黨的秘密組織的策動組織有力……

自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從事寧都起義研究的寧都起義紀念館原副館長曾慶圭說,促成寧都起義的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在於黨領導的紅軍是為人民、得民心的新型軍隊,黨創建的政權是永遠屬於人民的紅色政權。

家住寧都縣小布鎮的吳傳壽,是紅軍烈士吳祖繩之子。他告訴記者,紅軍來寧都前,他們家給地主當長工,吃不飽、穿不暖,是紅軍讓他們分到了田、能吃飽飯,所以他的父親兄弟二人都參加了紅軍。

「翻身把歌唱,當家作主人。」寧都縣委黨史辦主任邱新民介紹,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前後,中央蘇區舉行過3次較大規模的民主選舉運動,廣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據史料記載,被紅軍俘虜的第26路軍士兵,曾寫信回老部隊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農民分得了土地,工人加了工錢,再不受東家的壓迫了。他們還特意提到,「紅軍內的生活官兵一樣平等,沒有長官的打罵與壓迫」。

這樣的描述,與第26路軍士兵時常看到的紅軍標語相符。直到現在,寧都縣境內不少革命舊址的牆壁上,「士兵不打士兵,窮人不打窮人」的標語依舊清晰可見。但標語內容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他們「不相信有這樣的軍隊和政府」,就像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後來不敢相信蘇區實行全部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50%。

穩妥起見,1931年7月間,有心投靠紅軍的第26路軍官兵派出3個代表,「開小差」前去打探情況。當第26路軍官兵聽說紅軍將領與士兵一樣穿草鞋、著布衫,與士兵一樣吃飯、睡覺,他們「竟不顧環境笑起來」。

「在白軍軍營,冒著犯軍法殺頭的危險,談論紅軍的種種好處,還忍不住笑起來,充分說明他們對紅軍是真心嚮往,認定只有加入紅軍才是出路。」陳琳說,起義前,一首作者不詳的打油詩在第26路軍暗中流傳:出了北門望北坡,新墳總比舊墳多,新墳裡埋的都是北方老大哥,要想離開這北坡,必須聯合紅軍一起來倒戈。

1931年12月16日,寧都起義兩天後,第26路軍被中革軍委授予「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番號,從此踏上「為工農階級利益打仗」的徵途……(完)

相關焦點

  • 美國版數字報-白軍為何從「圍剿」到投奔?
    「紅軍既然那樣『壞』,為什麼所有的群眾都幫助他們呢?」
  • 國軍為什麼喜歡投奔共產黨?一個軍長說出了答案
    國軍為什麼喜歡投奔共產黨?楊伯濤軍長說出了答案。本文來自於《楊伯濤回憶錄》。 1931年5月,陳誠第十八軍兩個師附李延年攻城旅,奉命由武漢開拔至江西撫州,與原駐撫州的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所屬二十五師、二十七師會合,參加對蘇區中央紅軍的第三次「圍剿」。
  • 「貧民醫院」救紅軍也治白軍
    讓李錫凱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因為紅軍白軍吃住同等、治療同樣,再加上都是窮人子弟,所以相處很好,並沒有什麼矛盾。  醫院裡缺酒精,就用白酒代替,紗布藥棉也都是土辦法做的。雖然條件簡陋,醫院還是創造了不少奇蹟。一個紅軍沒有外傷,但小便流血,痛苦萬分。田慶雲給他做了外科手術,取出一顆生鏽的彈頭。
  • 紅軍與白軍官方劇照
    紅軍與白軍官方劇照
  • 山東記者沿著紅軍的路 「遵義貧民醫院」救紅軍也治白軍
    讓李錫凱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因為紅軍白軍吃住同等、治療同樣,再加上都是窮人子弟,所以相處很好,並沒有什麼矛盾。醫院裡缺酒精,就用白酒代替,紗布藥棉也都是土辦法做的。雖然條件簡陋,醫院還是創造了不少奇蹟。一個紅軍沒有外傷,但小便流血,痛苦萬分。田慶雲給他做了外科手術,取出一顆生鏽的彈頭。
  • 蘇俄內戰時期「三國演義」:紅軍和白軍大戰,黑軍又是什麼角色?
    提起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紅軍,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蘇俄內戰時期,紅軍的最大死敵無疑就是白軍,又叫白衛軍,和紅軍相比看名字都是對立的,事實上雙方也都視對手為死敵,紅軍和白軍他們兩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 蘇俄內戰時期「三國演義」:紅軍和白軍大戰,黑軍又是什麼角色?
    提起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紅軍,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蘇俄內戰時期,紅軍的最大死敵無疑就是白軍,又叫白衛軍,和紅軍相比看名字都是對立的,事實上雙方也都視對手為死敵,紅軍和白軍他們兩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 戰將周希漢簡歷 洞房花燭投奔紅軍的故事
    周希漢參加黃麻起義後感受到被迫害之感,於是立志要加入紅軍,為農民戰鬥,這種信念支撐著周希漢,他衝破險阻,不顧父母的反對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黨員。周希漢是一個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人,1927年,14歲的周希漢就參加了黃麻起義,次年加入紅軍戰列,成為了一名戰士也成為了一名黨員。解放戰爭時期,周希漢帶領部隊擒拿國名黨中將,少將等關鍵領導人物達64人之多。
  • 掛住一個紅軍女幹部,白軍排長果斷起義,1年後當上紅軍旅長!
    抓住一個紅軍女幹部,白軍排長果斷起義,1年後當上紅軍旅長!現在流行一句話,「只要工資高,我就敢跳槽」,我們現在人稱轉行或者轉專業為「跳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的跳槽事件。他是一個白軍排長,名字叫做龍志光,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中,他從小就聰明機智、聽話懂事、勇於擔當,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理想的人,後來國民黨抓捕壯丁去參戰鬥,龍志光被迫抓去當壯丁,雖然是被迫去的,但是他的內心還是懷著滿腔的熱血,希望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來保衛和平。最終他經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小士兵變成了白軍的排長,但是自始至終他都很不滿白軍的一些行為作風。
  • 紅軍稱反動軍隊為「白軍」,這個稱呼有何歷史根據?太準確了!
    我們看歷史史料或者觀看歷史影片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指向性很鮮明的現象,那就是進步的、革命的力量,都會被冠之一個「紅字」,如紅軍、紅色政權等。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則多帶一個「白」字,如白軍、白匪等。那麼,為什麼用「白」來代指反動勢力?它的根據與來源是什麼呢?
  • 《紅軍與白軍》影評有史以來第一次從舞蹈動作的角度來分析
    紅軍與白軍是匈牙利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1919年俄國革命後,內戰爆發,在伏爾加河平原上,不少匈牙利人加入了蘇維埃紅軍同白軍展開消耗戰……一名來自匈牙利的紅軍士兵被殺死在村邊的河流中,白軍驅車在村莊宣傳,似乎勝利已經在握。
  • 抓住一個紅軍女幹部,白軍排長果斷起義,1年後當上紅軍旅長!
    他是一個白軍排長,名字叫做龍志光,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中,他從小就聰明機智、聽話懂事、勇於擔當,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理想的人,後來國民黨抓捕壯丁去參戰鬥,龍志光被迫抓去當壯丁,雖然是被迫去的,但是他的內心還是懷著滿腔的熱血,希望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來保衛和平。最終他經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小士兵變成了白軍的排長,但是自始至終他都很不滿白軍的一些行為作風。
  • 紅軍稱反動軍隊為「白軍」,這個稱呼有何歷史根據?簡直太準確了
    我們看歷史史料或者觀看歷史影片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指向性很鮮明的現象,那就是進步的、革命的力量,都會被冠之一個「紅字」,如紅軍、紅色政權等。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則多帶一個「白」字,如白軍、白匪等。那麼,為什麼用「白」來代指反動勢力?它的根據與來源是什麼呢?
  • 紅軍第四次反「圍剿」
    蔣介石在迫使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軍轉移後,實現了他第一步「圍剿」計劃,便迫不及待地準備集中兵力向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進攻。 1933年1月底,蔣介石親自到南昌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事進攻。
  • 第一次反「圍剿」
    當閻馮的反蔣戰爭在一九三〇年十月間宣告結束的時候,南京政府集中兵力,做剿滅紅軍的特殊準備。一九三○年十二月末,南京政府的第一次「圍剿」開始了,到一九三一年一月,我們完全粉碎了這次 「圍剿」。為了這次 「圍剿」, 蔣介石調集了大批軍隊如譚道源師、王金鈺部、十九路軍等。那時紅軍雖然沒有無線電設備,但我們的情報工作是比過去好得多了,我們估計白軍的陣線非常正確。國民黨人實在是很愚笨的,他們竟把自己的軍隊調動和軍事計劃登在報紙上,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此報紙。我們那時的根據地是在東固。
  • 在互相絞殺的呈現裡,你們實現了眾生平等——《紅軍與白軍》
    在1918年的蘇聯,由於剛成立的蘇維埃政權不穩定,赤軍和沙俄勢力聯合起來的白軍展開了生死決鬥。在伏爾加河畔的某處,紅、白兩軍的爭奪反覆出現,輪番佔領,支援紅軍的國際主義戰士(多數是匈牙利人)的據點被白軍攻佔。在屠殺過程中,一部分紅軍逃到附近的一家中立戰地醫院,雙方先後佔領醫院後都進行了複式屠殺……在《紅軍與白軍》中,人們看到了殘酷、冷酷的戰爭,一個權力與暴力交織的世界。
  • 紅軍第一次反「圍剿」
    10月底,方面軍總前委在新餘縣的羅坊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面臨的形勢和紅軍應採取的行動。羅坊會議中討論的重點是,面對強敵,紅軍怎樣進行反「圍剿」戰爭?從哪裡打破敵人的「圍剿」?是前進到白區去打,還是退到根據地內部去打?會議的氣氛非常緊張,討論異常激烈。
  • 1934年紅軍遭蔣介石第五次"圍剿" 國民黨調軍50萬
    雖然他有些實戰經驗,但對中國情況一無所知,更不了解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只是將他的經驗和在軍事學院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盲目、機械地搬到中國,指導紅軍反「圍剿」作戰。這就好比是一局中國象棋,請來了一位西洋棋手,還未弄清車馬炮的關係便倉促上陣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棋局」處處被動、連連失利,乃至最終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在蔣介石運用堡壘戰術打得得心應手之時,忽然後院起火。
  • 蘇俄內戰中國籍紅軍烈士墓被發現,他們為反擊白軍而陣亡
    研究人員發現該州範圍內的烈士合葬墓埋葬的不僅是1919年被白軍槍殺的第6莫斯科赤衛團的俄籍紅軍戰士,還有50-100名莫斯科特別混成旅的中國籍紅軍戰士。 紅船編輯部了解到,莫斯科特別混成旅組建於1918年,由一戰期間招募和運到俄國的中國勞工組成。1919年初之前,莫斯科特別混成旅在南部戰線積極展開進攻。
  • 蔣介石第一次圍剿中央根據地,輕視紅軍到什麼程度?讓人難以想像
    導讀 :在蔣介石的一生中,他始終把紅軍(包括後來的八路軍、解放軍)當作最強勁的敵人,他一次次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屢敗屢戰,且進攻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第五次「圍剿」紅軍時,更是出兵百萬,這幾乎是傾全國之兵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