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主要有這五大原因

2020-12-18 騰訊網

東漢末年,從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開始,到280年「三家歸晉」為止,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群雄並起,各路豪傑相繼登上舞臺表演的大時代,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將星閃耀獨具魅力的時代。

東漢末年,最亂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多達11股,他們分別是:袁紹、韓遂、曹操、劉備、張魯、張繡、袁術、劉璋、劉表、孫策、士燮[xiè]。

當時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共有13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州下設郡,共有158個郡,郡下設縣,共有1190個縣。

在這11股割據勢力中,袁紹坐擁冀青幽并四州,是最強的一股勢力,而袁術雖然只佔了一個淮南郡,但也是一股勢力。

那麼,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如此大亂?為何會出現如同春秋戰國時間那種群雄割據呢?

東漢末年之所以出現如此大亂,主要是有以下這五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上州牧隻手遮天

東漢的地方行政機構沿襲了秦漢以來的郡縣兩級,郡之上設有州,只不過,州開始僅僅是個監察單位,州刺史只負責考核郡守和縣令的政績,既無政權也無兵權。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重置州牧,史稱「廢史立牧」。把州設為郡縣之上的更高一級行政單位,設置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殘部。

比如以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以劉虞為幽州牧等。這些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隻手遮天,結果就是造成了各地割據軍閥的形成,包括劉焉在內的州牧上任後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二、經濟上豪強富可敵國

東漢的經濟制度可分為莊園經濟和小農經濟。隨著東漢末年天災不斷,糧食大量減產,小農經濟瀕臨崩潰,土地兼併和人口依附加劇,窮人越來越窮越來越多,而富人越來越富,諸如袁紹、袁術等豪強富可敵國,遂逐漸形成割據。

三、軍事上軍事強人擁兵自重

東漢末年,狼煙四起,西有羌族叛亂,東有黃巾起義,北有匈奴侵擾,東漢朝廷無力用中央軍平叛,只得將軍權下放至地方,使得一批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借著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擁兵自重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

四、思想上宗教領袖一呼百應

東漢末年,由於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不僅無法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人們的醫療問題,老百姓們只得求助於宗教。

一些宗教領袖便以治病救人為號召,廣招信徒,一呼百應,如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張陵之孫、第三代天師張魯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鬥米道。

五、中央皇權皆是幼兒皇帝

在地方勢力增強的同時,東漢的皇權卻開始衰微。據統計,東漢中後期10位皇帝的平均登基年齡為10.6歲,平均死亡年齡為18.7歲。

由於皇帝年幼,無法親政,皇權就落入外戚和宦官之手,外戚和宦官互相傾軋,號令往往不一,沒有一個英武之君能號令朝臣,政局只能混亂。

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即位之初,外戚大將軍何進在和宦官在對抗中被殺,袁紹、曹操又帶兵殺入宮內,碰見宦官,不論大小,全部殺死。

董卓乘虛而入,帶兵入朝,獨攬大權,隨後廢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又遷都長安,東漢皇權實際上自此已亡。

這樣,由於州牧、豪強、軍閥、宗教領袖,每一種勢力憑藉各自的優勢對抗勢衰的中央皇權,擁有了割據稱霸一方的實力,再加上董卓亂政的導火索,群雄乘機割據,東漢王朝就此崩潰。

本文參考自:《三國軍事地理大勢——英雄的棋局》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
    東漢末年是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是個諸侯紛爭群雄割據的時代。那麼東漢末年為什麼會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呢?而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出現了諸侯割據的苗頭,但是東漢王朝的最高權力中樞顯然沒有從這場農民起義風暴中得到警醒,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與宦官「十常侍」集團依舊繼續為了權勢寸土必爭你死我活最後兩敗俱傷。
  •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這也就演變出了當時這段歷史當中,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相稱雄的局面。但是這種情況和當年的春秋戰國不同,東漢還有一個不可能逾越的一道屏障,那邊是即便是衰微,也還是有些能量的漢獻帝。
  •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 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家族背景強大,為何稱帝後被打敗?
    袁術作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的非常的魯莽和愚蠢,但是在史書上,袁術作為諸侯爭霸前期最強的勢力之一,就連董卓也非常重視他,可見袁術的勢力在當時有多強大,我們今天來說一說袁術在三國中的真實實力和他為什麼稱帝後被打敗呢?
  • 東漢末年為何會爆發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後東漢為何迅速分崩離析?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對於東漢末年的亂世都有所了解,而《三國演義》的開篇故事,正是在黃巾起義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那麼,作為導致東漢滅亡的導火索,黃巾起義為何會爆發呢?東漢王朝又為何會因黃巾起義而滅亡呢?
  • 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漢末年為何地主豪強群雄割據,公然叫板朝廷?
    到了東漢末年,地主的勢力已經足夠壯大,此時的地主不僅僅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如商人,如官僚資本。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東漢時期的地主為何如此狂妄?由於漢朝時期的幅員遼闊的國土,地主們畫地為王,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重要領導。其中最冒尖的地主當屬山東和河北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離不開當地官僚、宗族、商人的鼎力支持,這幾股力量共同匯聚成割據東漢末期的武裝力量。
  • 群雄割據,三國爭霸的東漢末年,為何鮮有外族入侵?
    秦朝修建長城為得就是抵禦胡人,漢朝更是與匈奴展開了很長時間的鬥爭,唐朝的高句麗、清朝的西方軍隊等無一不是外族入侵的典型事例,不過從192年群雄割據直到蜀漢滅亡這段時間內,很少見到外族能夠在中原地區興風作浪。這段時間外族入侵很少有主要與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外交關係有關。或許有人會說,三個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不就是互有聯合、互有攻守嗎?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劉備出身卑微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選擇輔佐他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本身就面臨著宦官和外戚專權的局面,後來更是爆發了黃巾起義,給日漸衰微的大漢王朝帶來了沉重一擊。漢朝王室由於無力鎮壓到處起義的黃巾軍,於是就把權力下放到各地州牧,雖然這樣很快平定了叛亂,但是也造成了群雄割據不服從中央調遣的後果。
  • 而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地方長官握有軍事權力的政治體制形成
    文/朝露待日唏【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東漢末年湧現了大批豪族,而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群雄大多依靠這些地方豪族獲得兵源。群雄的軍事基礎正是這些在西漢、東漢時期發展壯大的豪族勢力。然而,各地群雄在擴大其勢力時,絕沒有忽視當時所存在的漢家體制。
  • 東漢末年,除了袁紹袁術兄弟,還有一對兄弟分別割據一方!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直到曹丕稱帝結束,持續36年,這段時間內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兼併。提到東漢末年的諸侯,就不得不說到袁紹、袁術這兩兄弟。對於袁紹和袁術來說,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不過古語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兩個強大王朝結束之後,中華大地都曾陷入過空前的戰亂與分裂之中,但同樣是亂世,兩段分裂割據的時代又各有什麼不同?這其中歷史的演進又遵循怎樣的邏輯?  1、兩大王朝的分裂其實原因各有不同  表面上看,東漢的分裂是因為末年的政治腐敗,外戚和宦官專權,朝廷清流遭遇黨錮之禍;加上連年天災,流民四起,最終黃巾軍起義掀起了大分裂的前奏。
  •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人才分散,是形成三國鼎立重要的歷史原因
    從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歷史發展的軌跡看,王朝興衰,軍閥混戰,群雄割據,南北對崎更迭出現,而三國鼎立卻是唯一的一次歷史存在,可見這一局面是歷史上的一個特例。特例是歷史發展中的變異,而導致變異的歷史原因,就不是常規的必然性,這是簡單明了的邏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必然規律。當然也可以將此看作是封建地主經濟發展的一種周期性運動。
  • 東漢末年,袁紹組成聲討董卓聯軍,導致了後來群雄割據的狀況
    東漢末年,董卓坐擁大權,袁紹只得離開京城。後來袁紹組成聲討董卓聯軍,正因如此,才導致了後來群雄割據的狀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袁紹北赴勃海後不久,陳留郡太守張邈的府中,即來了兩位官員。一位是徐州廣陵郡太守張超,另一位是張超的首席幕僚臧洪。張超乃張邈之胞弟,他風塵僕僕趕到陳留,是要同家兄商量舉兵討伐董卓的事。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在東漢末年,袁紹曾經有迎奉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猶豫不決,促使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底是誰引起了這長達一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勢力十分嚴重,百姓居無定所,民不聊生。在這個複雜的亂世,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勢以及地位,掀起了一番腥風血雨。凡事都有因果,究竟是誰造成了這紛亂不堪的亂世局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 亂世三國群雄割據,臥龍鳳雛劉備皆得之,為何沒能得到天下
    臥龍鳳雛得二者可得天下,那為何劉備沒能安得天下呢?諸葛亮與鳳雛,同為三國時期,兩位不可多得的謀士。司馬曾誇獎說過 :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東漢末年曾在劉備帳下,為劉備出謀劃策,同時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曾有傳言說鳳雛在路過落鳳坡時,被劉璋提前埋伏的軍隊所襲擊,最後不幸死在落鳳坡。但在史書上記載,龐統是率眾軍去攻城的時候,不幸被箭矢射中,命喪於此,後來劉備將其葬在了落鳳坡。龐統也是一位頗有才華,頗有計謀和謀略的智慧型的軍師。
  •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時候,劉氏四大勢力為何不出來爭霸天下?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時候,劉氏四大勢力為何不出來爭霸天下?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小編認為東漢末年是一個很有趣的時間點,當時各地軍閥相互割據,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夠在東漢地盤上咬上一口,只有手中有兵就敢出來搶地盤,但是有大權,手中有重兵的劉氏無人出來,連劉備其實算不上劉氏皇室中人,只是靠著劉氏的名義打天下罷了,這是為何呢?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那麼群雄都有誰?實力究竟如何?
    前言東漢末年宦官當政,而宦官將天下搞的是民不聊生,之後更是爆發了黃巾之亂,在好不容易平息了天下叛亂之後,董卓又接著打擊宦官集團入京掌控了朝政,天下也正式進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而未來三國的奠基者這時候還都是一個個無名小卒,相比於其他割地為王的諸侯來說,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在這片大地上,到底有那些人有獨霸天下的實力呢?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漢室宗親佔據半數州郡,但卻無一人拯救東漢
    東漢天下十三個州,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疆域遼闊,但是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然而自西漢到東漢,經過數百年的不斷繁衍,其中還有像中山靖王這樣留下了一百二十多個後代的超級存在,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劉姓人口已成為一個相當龐大的存在,雖然多數默默無聞,但在更優質的資源培養下,也還是湧現出相當一批人才。
  • 象棋殘局解析:群雄割據
    在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例如:春秋戰國時代、東漢末年、五代殘唐時代,等等。這時期戰亂頻仍,生靈塗炭,天下大亂。這是形容棋勢著法的。群雄割據著法:紅先勝(先棄邊炮勝)1.馬六退四,將5進1。2.馬四進二!車9退7。紅馬借照將佔據要點,不怕丟炮。是取勝要著。3.車六進六!將5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