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位於北京的石景山區發生了一件事,施工隊在這挖出了一具乾屍,按說京都地下挖出墓葬並不稀奇,但是,這次施工隊挖到的乾屍似乎並不是普通王公大臣,一時間此事議論紛紛,弄得沸沸揚揚。
這是怎麼回事呢?非比尋常之處就在於乾屍裡面穿的是龍袍,而外面又套了一件品階為一品的武官袍服,種種現象讓此事更加撲朔迷離。那麼這具乾屍到底是誰?是否為清朝的皇帝呢?
經過專家的調查,發現出土的龍袍是真的,為金絲製成,並未贗品,而隨葬品中除了珠寶玉器外,還發現了刻有「康熙通寶」字樣的貨幣,由此可知,這具乾屍可能是死於清朝康熙年間。
在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是強制要求男子留辮子的,這是滿族的象徵,更是權力與臣服的象徵。如果沒有留辮子的話,那就是不服從清朝統治,會被視為亂民,要被殺頭的。而眼前的這具乾屍卻並沒有辮子,是盤著的髮髻。如果此人真是大清皇帝的話,那更應該遵守朝廷制度的留辮規定。所以這也是一大疑點,讓人捉摸不透。
而乾屍棺槨上寫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這應該是乾屍的身份信息,名字叫做黃拙吾,並且職位是中憲大夫。既然僅是中憲大夫,為何要身穿龍袍呢?難道是他有一個當皇帝的願望?所以後人在他去世後就給他穿上了龍袍,然後再用官府遮蓋住?
對於這一疑點,有學者就大膽地進行了猜測,這個「黃拙吾」很可能不是他的真名,而是假名。如果我們將名字倒過來念的話,便是「吾拙黃」,再來理解其意,便是「我是一位被廢黜的皇帝」。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話,那麼上面這些疑點就通通可以解釋清楚了。因為曾經當過皇帝,所以身穿龍袍並不過分,但畢竟是被廢黜的皇帝,所以再以官員袍服外穿。
由此,我們將目光放到了康熙的父親身上,也就是順治帝。因為董鄂妃的緣故,順治曾想「披緇山林,孤身修道」,就是歸隱山林,潛心修道。清廷官方的說法是因孝莊皇太后的阻攔,順治沒能走上修道之路。後來不幸患上天花,幾個月後便駕崩了。民間的說法是:順治帝最終「入道成功」,在五臺山出家了。如果民間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石景山玉泉路的這具乾屍就合情合理了。清朝雖有明令要留辮子,但是也規定了道士是可以不用留辮子的,而是束髮。反之,清廷官方的說法一是為了維護皇家顏面,二是為了皇帝安全。
所有的特徵都將矛頭指向了順治帝,但他究竟是不是順治帝,仍然需要專家的進一步研究。
但是最近還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說:可能是朱三太子。而且還推測的有理有據。
說崇禎亡國後,只有三個兒子,只有朱慈炤下落不明。而民間很多組織利用他的民號撐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只不過康熙時期,出了一件大案——「朱三太子案」。
康熙皇帝明明曉得這就是崇禎之子,而嘴上卻不承認說人家是假冒的,然後就這這麼稀裡糊塗的被處死了。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看看滿清是如何善待崇禎的女兒,卻要殺死全部皇子的態度來看,這就是要保證自己穩固的統治啊。
不過處死後,給人家按上一個假名字,但是人家依舊有資格身穿一身龍袍下葬,不過也可能是為了不讓人知道所以下葬規格又不大,再加上「明朝遺孤」為了活下去在滿清統治下剃了個辮子,在下葬時編回漢族髮髻,又是在康熙年間的死亡時間,那這邏輯鏈就形成閉環了。可惜都是猜測,無法證實了。
《清實錄卷》: "丁未。先是奉差查審大嵐山賊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會審。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
所以,這位龍袍乾屍,極有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