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鄭語》:「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左傳》成公十三年:「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禮記·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呂氏春秋·審應覽》:「今虞、夏、殷、周無存者。」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麼多古籍,都在夏、商、周之前加上了虞?
中國普遍的說法不都是夏、商、周三朝,那麼,為何古人以四朝來算呢,莫非,在夏、商、周之前,還真有一個朝代?
我們通常說中華上下5000年,基本是從堯、舜、禹史前神話傳說,到夏朝文明開始記錄的。因為,甲骨文的出現大約是4000年前,而考古專家在一處石壁上發現的文字,至少比甲骨文早了2000年。如此算來,這石壁上的文字,就有6000年的歷史了。
那麼,在中華文明5000年前的一千多年時間裡,是不是還有其它文明?會不會還有一個被遺忘的朝代?是不是被遺忘,得靠大量的古籍和大量的考古數據來支撐。還別說,真的有一個地方發現了虞的相關蹤跡。2007年末,在浙江餘杭發現了良渚古城,良渚文化距今5300到4200年,如此悠久的歷史可與中國文明相比肩,以至於,這個地方被稱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塊聖地」。
之後,經過專家對良渚文化的研究發現:良渚有著非常清晰的社會制度和等級制度。所以,就有專家稱中國的第一個朝代應該是「良渚朝」。
然而,有人肯定要說,良渚就是良渚,跟「虞」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不然,說起來「良渚文化」和「虞」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高度的相關性,在文明方面也顯示出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專家們給出了一個非常大膽和驚人的猜測。他們認為: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虞朝,良渚文化就是虞朝文化,良渚文明就是虞朝存在的文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中國的東南才是華夏族人的發祥地,才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這一猜測將徹底顛覆華夏文明起源於北方的論述。
其實,提出這個觀點的史學家,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浙江關於虞的地名有很多,其中,有「上虞」、「餘杭(虞杭)」、「有虞」,從這些不難看出,虞這個字,跟浙江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虞由『吳』字衍生而來。「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同聲相假。其實,無論是夏還是商,其國號都與所在地的地名有著莫大關係,如:夏朝得名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虞朝源自吳地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良渚文化的集中區域之一就是太湖流域,自古盛傳:周先公太伯奔吳,建立吳國,即「古吳地」。
第三,在《殷墟卜辭》見「吳」即「虞」,按照古代的語言發音規律,吳和虞的發音相近,所以,吳國很有可能就是虞國。
第四,《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根據最新的研究表示,夏朝總共有471年,那虞代應該有1500多年。這樣說來,虞比夏、商、周每個朝代的時間都要長。據史書記載,夏、商、周每朝只存在了數百年。於是,就有專家把虞經歷的帝王都整理了出來,據統計,整個虞代歷經了15位帝王。
這樣一來,虞代就可能有跡可循了。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有些專家還結合天文、水文等方面的研究,發現上古堯舜禹時期發生了大洪水,正是良渚文化在東南地區消失的時間。而且,從長期的研究中,人們發現良渚文化的確毀於氣候惡化所引起的洪災。所以,在東南良渚文化消失以後,中原地區出現了夏朝,且處處透著良渚文化的印記。
比如:《禮記·檀弓》云:「夏后氏尚黑。」實際上,黑陶正是良渚文化流行的陶器。基於此,很多人推測,夏朝很有可能是虞代——良渚文化的延續。
當年,良渚文化因為氣候問題,不得不全族從東南地區北遷到中原地區,最後,在中原定居,建立了夏朝,使得虞朝的人們漸漸成為了夏朝的子民。
此後,通過越來越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夏朝和良渚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要知道,大禹最擅長的是治水,所用的工具是耒耜,出土自河姆渡,與良渚都屬於吳越文明。而良渚以水利聞名,藉此推測,大禹很可能是虞的後代。今天,在浙江地區,我們仍然能發現很多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和遺蹟。
根據上古世襲表的記載,虞朝的開創者是姚姓,媯氏,名重華,稱媯重華。這個名字,乍聽起來都很懵。不過,提起他死後的諡號,估計多數人都知道——舜,後世多稱其為虞舜、大舜、舜帝。媯重華出身於有虞氏部落,他所建立的上古方國被稱為虞。
舜年輕時以孝聞名,30歲被堯舉薦,50歲時代理政務,58歲堯逝世,61歲接替堯成為天子,在位39年,在南方蒼梧巡視途中逝世,之後,被葬埋在零陵。
舜登帝位後乘天子之車,舜的兒子均不成材,舜就讓禹繼位了。
基於以上這些考究,我們可以推測出,禹很可能就是虞代的後代。但時隔千年,誰也無法確定虞代就一定存在。雖然,我們從各個方向的研究,都證明虞代可能存在,但是,還得需要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進行考證,不能主觀臆測。
相信,隨著考古挖掘的不斷深入和時代文明的發展,有關虞代的問題定能撥開層層迷霧找到一個最為正確的答案。
參考資料:
【《韓非子顯學》、《呂氏春秋·審應覽》、《殷墟卜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