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誰輸誰贏?

2020-12-15 掌門郭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題目《莊子和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可知,故事的地點發生在濠水的橋上,事件是遊玩,人物嘛,莊子和惠子,惠子是誰呢?既然是遊玩,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還不錯嘛。

莊子曾說過:「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可見,他的朋友不多啊!惠子就是他難得的一位「老鐵」。他們都好辯論,有辯才,亦博學。但也有區別,惠子是在梁國做宰相的,有顯赫的地位,而莊子是平民。在思想和學術上,也有很大的區別。

這讓我想起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很接近,都是老鐵,是死黨,是閨蜜。

話說,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莊子與惠子喝完下午茶,攜手共遊濠梁之上。這一天,莊子的心情格外美麗,便微笑著對惠子說:「老惠啊,你看水裡的魚兒,這樣自由自在,從從容容地遊來遊去,真是快樂啊!」

這不就是說「我很快樂嘛」,但直說莊子覺得太無趣了,莊子是講究語言藝術的,想把這個意思說得美一點,有趣一點,於是就說「魚很快樂」。就如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寫小石潭裡往來翕忽的魚「似與遊者相樂」,還有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都是移情於物。從中可以看出,莊子尚美。

此時,惠子應該報之會心一笑,道:「是啊,不但魚很快樂,蝦也很快樂,水草也很快樂。」或者說「不對,那魚不是很快樂,而是十分相當非常地快樂!」這樣才叫老鐵嘛,才默契嘛才會讓快樂翻倍。然而,惠子卻很煞風景地指出莊子的邏輯錯誤:「老莊啊!你又瞎說了,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唉!惠子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求真。

此時的莊子完全可以正面回答惠子,譬如:「因為我快樂,所以覺得魚快樂。」他偏不,順著惠子的邏輯方式,笑嘻嘻地反問:「老惠啊,那你也不是我啊!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你仔細琢磨琢磨這句話的藝術,那是頗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凌厲。莊子語言表達之美,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尚美,藝術家的風範。他的詼諧、調皮的一面,也讓人讀來忍俊不禁。

沒想到,惠子來勁了,非要把書呆子刨根問底的脾氣進行到底:「你說得對,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可你也本來就不是魚,也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啊!」這一本正經的辯,真是好辯之士。這樣辯論下去,恐怕題目應該叫「莊子與惠子辯於濠梁之上」。但細細想來,說得對啊!他以退為進承認「我非子,固不知子矣」,進而強調「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話兒一般人是接不住的!莊子是誰啊?莊子是莊子啊!臨危不亂,用了「偷換概念」這招,在一個「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樣」「如何」的意思,也有「哪裡」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問莊子如何知道「魚之樂」,莊子故意裝傻,我就理解成「哪裡知道『魚之樂』」便笑嘻嘻地說:「淡定,淡定,讓我們來捋捋,起初你怎麼說來著?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這不是等於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嗎?你既然非要問我,我告訴你,我就是在這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莊子啊莊子,狡猾如你,機智如你啊!

論辯就此戛然而止,惠子會是什麼反應呢?起初,我們提到惠子是名家,好辯。他怎會聽不出莊子的詭辯,我想後來,莊子與惠子會相視哈哈大笑。

從莊子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莊子和惠子平常會經常抬槓扯皮,但在情誼上,惠子確為莊子生平唯一的契友。惠子死後,莊子說啊「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自從先生去世,我就沒有了對手,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

所以,濠梁之辯沒有輸贏,我們可以感受莊子和惠子的思想不同,一個尚美,一個求真,也可以感受到兩個人淳厚真摯的友誼。

相關焦點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接著惠子從客觀性出發,開始反駁,說出自己的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此時借惠子的客觀思維,腦筋急轉,「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發起反詰: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的這一反詰是以牙還牙,借力發力,展示出了莊子辯論的機智與靈活。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
  • 濠梁之辯寓意及啟示
    寓意: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反映,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濠梁之辯哲學意義比較大,就像「白馬非馬」。莊子從剛開始說一個主體可以跨越主體的限制區,感知另一個主體的感覺,而惠子是相反的意見。
  • 濠梁之辯,莊子因何敗給惠施?如何挽回面子?
    【濠梁之辯,莊子比惠施年齡略長,經驗較惠施豐富,且主場作戰;惠施則被魏王驅逐,由楚去宋,可謂「客場應戰」。惠施不愧為「諸子百家」中「名家」學派(也是中國古代邏輯鼻祖)巨頭之一,他利用邏輯學中同一律原則,兩個回合便使莊子陷於自相矛盾困境,輕鬆勝出。
  • 莊子與惠子:一生摯友,寥寥5句對白當中深藏機鋒,早知道就好了
    幸好附近有有個船夫經過,救了惠子一命,並把他送到對岸。漁人得知惠子不會遊泳還要往水裡跳以後,哈哈大笑,問他這是要去幹什麼,竟然如此急不可耐。惠子連忙說自己要去魏國做宰相,船夫嘲笑他「連遊泳都不會,能當好國相嗎?」惠子毫不客氣地說道:「子居舟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
  • 「槓精鼻祖」惠子,通過與莊子「抬槓」,為無數槓精指明抬槓方向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有一段關於莊子與好友惠子的哲學辯論,因為事件發生在「濠梁之上」,所以史稱「濠梁之辯」。在這一場辯論中,惠子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名家」的「抬槓」技巧,與莊子打起了「太極」。但是,莊子最後模擬了惠子的「抬槓套路」,成功反擊了惠子。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道家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贏了?
    惠施的思想和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莊子替他留下了一些片段。莊子在天下篇中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
  • 莊惠「子非魚」之辯,莊子戰勝惠子了嗎?邏輯有話說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惠之辯,千古流傳,至今依然被眾人津津樂道。莊惠之辯,莊子戰勝惠子了嗎?不妨從邏輯的角度分析一下。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在這裡,莊子先說在河水中悠然自得遊來遊去的鰷魚很快樂,惠子馬上接話:「你不是魚,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馬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懟了一大串,莊子申明了一點:「你那官誰愛當誰當,爺不稀罕,就為這破事逮我,埋汰誰吶?!」立場表述完畢,火藥味隨著故事的結束戛然而止。莊子接茬當他的漆園吏,閒雲野鶴;惠子繼續做他的魏宰相,日理萬機。二人彼此相安,不耽誤做朋友和互懟。
  • 惠子、莊子和魚的快樂
    有一天莊子和他的小夥伴惠子一起去遊玩,走著走著走到了濠水的一座橋上,二人便駐足閒聊。莊子說:「哎,你看!那水裡的魚安閒自在地遊來遊去,它們真快樂啊!」惠子看了一眼莊子,微微一笑,拋出一個問題:「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一聽,哎,有意思,這問題很有哲學意味啊,於是也充滿哲思地答到:「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忽然認真起來,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你也不是魚,你肯定也不知道魚的快樂。」
  • 網上的「槓精」弱爆了,古代槓精一言不合就動手,莊子惠子常鬥嘴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比如最著名的「濠梁之辯」。有一天惠子和莊子在濠梁遊玩,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的真快樂啊。」咱們一般人聽到這話會怎麼說?一般就順著話頭「是啊,自由自在的真好」或者「我也想自由自在的」之類,對吧?
  • 世上最有學問的「相愛相殺」,莫過於莊子和惠子
    不過今天要說的「相愛相殺」的主角,都是大男人,而且都是流芳千古的大人物,他們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和惠子。說起莊子就不得不說惠子,說起惠子也不得不提一下莊子,這兩位先賢的日常「互懟」,更讓無數人津津樂道,絕對稱得上最有學問的「相愛相殺」!
  • 惠子相梁: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兩個人的關係呢,談不上忠誠,但卻非常的真誠,他們是一生的夥伴,可以稱得上是至交了,兩人一見面就會因為各種事爭論不休,卻誰也離不開誰,真的是那種沒有隔閡的知己。這個名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學派之一,向來以嚴謹的邏輯擅長辯論,大家熟知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是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的一段辯論,這一段記載於《莊子秋水》(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文末,戳我們的往期文章《濠梁之辯》,這裡就先不用戳了~)而這位梁惠王
  • 莊子與惠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莊子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惠子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惠氏,名施,即惠子,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曾和惠子在濠上進行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遊魚之樂」,這個故事是《莊子》中最引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它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濠梁上遊玩,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這河中的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他們是多麼的快樂啊!
  • 莊子: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把惠子「按在地上摩擦」
    我今天要說的這對互相成全的名人,是莊子和惠子。莊子,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也是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思維清新脫俗,以至於讓我們後世有了「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的佳句。因為思路清奇,所以莊子只有一個能說得上話的好朋友,叫做惠子。
  • 好友惠子在梁國做相,莊子為什麼卻譏笑他?
    《外物》篇有一章,記惠子直接批評莊子說「子言無用」,莊子反駁說: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但惠子熱心參政,參與主流知識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對惠子不肯虛無這一點可以提供有力的旁證。 根據這個背景情況,我們就理解《莊子》中所記二人辯論, 為何總是「有用」與「無用」之爭。實際上更概括一些說, 二人之間應是入世態度與虛無態度之爭。有用無用的問題是其中的核心。
  • 莊子——辯論有勝負,卻不可能有是非,因此辯論沒有意義
    莊子和惠子之間著名的「濠梁之辯」,中學學過該內容,當時僅僅做了翻譯,現在再看,其實反映了二人對邏輯的不同態度: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 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第一,莊子感嘆魚之樂,是一 種寄情山水的態度,惠子則想以邏輯分析的方法否認這種態度的可靠性。第二,雙方的爭辯進入邏輯的分析,最后庄子用詭辯取勝。古文「安知」有「怎麼知道」的意思,莊子最後一句話是說,你問我「安知」魚之樂,就是已知我知道魚之樂,然後問我怎麼知道。那我告訴你,就是在這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出自於《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好友惠子在濠水遊玩,在橋上觀水中遊魚而引發的辯論。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