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辯,莊子因何敗給惠施?如何挽回面子?

2020-09-13 嵐生香宜

【濠梁之辯,莊子比惠施年齡略長,經驗較惠施豐富,且主場作戰;惠施則被魏王驅逐,由楚去宋,可謂「客場應戰」。惠施不愧為「諸子百家」中「名家」學派(也是中國古代邏輯鼻祖)巨頭之一,他利用邏輯學中同一律原則,兩個回合便使莊子陷於自相矛盾困境,輕鬆勝出。而莊子則輸在了違反同一律原則上,最後靠偷換概念挽回顏面些許。】

造成惠施贏丶莊子輸的同一律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其實,邏輯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必須具有確定性的答案,且前後必須保持一致。用直觀的公式表示,就是「A是A」「是A就是A」。

同一律要求我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必須保持一致,不能任意變換;論題必須保持同一,不能隨便轉移。違反同一律,就會犯混淆概念和偷換概念,轉移論題和偷換論題的錯誤。

比如,網絡上有個段子:

甲:知道蝴蝶為什麼不跟螞蟻結婚嗎?

乙:不知道,為什麼呀?

甲:因為螞蟻牙齒太黑!

乙:你怎麼知道螞蟻的牙齒太黑?

甲:你沒聽歌裡唱麼:「螞蟻牙黑(嘛伊呀嘿)!」

這裡就是違反了同一律原則,「螞蟻牙黑」與「嘛伊呀嘿」是同音異義字,不是同一概念。

既然是辯論,雙方必須弄清分歧在哪裡,才能交峰。而找出對方的錯誤,抓住對方的把柄,置對方於自相矛盾,則是辯論技巧之一。

讓我們分析一下濠梁之辯中,莊子與惠施辯論的焦點,看看惠施如何利用同一律邏輯思維原則,置莊子於自相矛盾境地。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我們可以看出,辯論的關鍵是雙方都想置對方於自相矛盾的境地,結果是惠施勝莊子負。

需要注意的是,惠施的推理包含著一個沒有說出的大前提,即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這個大前提是從莊子不可知論的哲學中引申出來的。

根據莊子的邏輯,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那麼,莊子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根據同樣的邏輯,推出惠施不是莊子,就不知道莊子(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機智地回答,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巧妙地避開了自相矛盾。

但是,根據同一律邏輯,卻可以推出莊子非魚,故不知魚(之樂也)。此時莊子陷入了自相矛盾,辯論結束。

莊子有點顏面上過不去,就用偷換概念的方式,把惠施說過的「安知魚之樂」偷換為「我知之濠上,」(本地地名)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

雖然二人因觀點不同,常有爭議,但二人是辯論對手,更是生活中的好友。《莊子》一書較多保存了惠施的資料及其代表的「名家」學派思想。莊子曾評價&34;。

惠施根據日常的經驗觀察和抽象理論分析得出的某些論題,為研我國古代邏輯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世界邏輯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相關焦點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誰輸誰贏?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
  • 濠梁之辯寓意及啟示
    寓意: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反映,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濠梁之辯哲學意義比較大,就像「白馬非馬」。莊子從剛開始說一個主體可以跨越主體的限制區,感知另一個主體的感覺,而惠子是相反的意見。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我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
  • 《新笑傲江湖》酒館答題濠梁之辯指的是哪兩個人的故事 百曉生答案...
    濠梁之辯指的是哪兩個人的故事? 答案:莊子與慧施
  • 第三集:濠梁之辯千年事,白馬非馬也非驢
    這條河上還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橋,因為兩年前莊周和惠施在上面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被村裡老頭子們稱作濠梁之辯。橋也跟著出了名。據說幾千年之後,他們倆辯論的那些話還上了語文教科書哩!特附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白馬非馬」「濠梁之辯」,名家的那些詭辯論題
    名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 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派別,所以稱"名家",也稱「辯者」、「察士」。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其與「儒家」「道家」等並列為「六家」。名家作為一個學派,並非有著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經濟主張,而僅僅在於他們都以「名」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此與其他學派相區別。
  • 莊子的智慧,這些看似驚世駭俗的言論,最終卻影響了所有中國人
    【 莊子不止於道教的研究,我國古代理解玄學的教科書,便是著名的三玄,分別是《莊子》、《周易》、《老子》,也有人稱之為日、月、星,由此可見其高度。】當然莊子最值得說道,對後人影響最大的,就是莊子的生活哲學,比如上文提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還有下文要寫到的著名哲學思辨,我們可以看看莊子在普通的生活中是通過什麼思想來改變中國文化的。濠梁之辯話說有一天莊子與朋友惠施在一座橋上散步。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因無論是從不同篇章的文本所存的內在矛盾出發,還是從向郭與支遁的「逍遙義」所受到的社會歷史背景影響出發,因遺漏了解答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維度:莊子的鯤鵬寓言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故都未能指出歷史上的注家對莊子的「小大之辯」及「逍遙義」發生詮釋偏移的直接原因。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出自於《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好友惠子在濠水遊玩,在橋上觀水中遊魚而引發的辯論。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莊子與惠子:一生摯友,寥寥5句對白當中深藏機鋒,早知道就好了
    惠子毫不客氣地說道:「子居舟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濠梁之辯,千古流芳」莊子跟這個好朋友之間的故事流傳甚廣,深得人們喜愛。但他們辯論起來,也處處暗藏玄機,就比如名垂千古的「濠梁之辯」。據說,有一天莊子去找好朋友惠子去玩,兩個人一起來到了濠水的邊上,站在一座橋上看風景。突然看到一群鰷魚遊來遊去,莊子發出感慨:鰷魚在水裡遊來遊去,這是他們的快樂啊!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一)課文字詞詳解   莊子與惠子遊於①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②是魚之樂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②是:這。
  • 莊子小大之辯及「蠢得死猜想」
    比如鯨的死亡稱之為「鯨落」,據說很具有一種死亡之美,座鯨的屍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之久。這不由得讓我想起莊子的小大之辯和道家的太極黑白魚,從而打開了我的腦洞,莊子的小大之辯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小不及大。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41莊子眼中的惠施
    《莊子》一書,涉及到惠施的地方達14次。二子都是戰國時期鼎鼎有名的士人,博學又思辨。在本欄目的「逍遙蒙澤」莊子系列,曾刊登《莊惠的君子之交》一文,從莊子與惠施的情感至深,解讀剖析了兩人的友誼根基、相交趣事等。那麼,在朋友不多的莊子眼中,其友惠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本期將通過莊子視角,從其文、言中來進行深度了解惠施。
  • 莊子——辯論有勝負,卻不可能有是非,因此辯論沒有意義
    莊子和惠子之間著名的「濠梁之辯」,中學學過該內容,當時僅僅做了翻譯,現在再看,其實反映了二人對邏輯的不同態度: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 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 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槓精鼻祖」惠子,通過與莊子「抬槓」,為無數槓精指明抬槓方向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有一段關於莊子與好友惠子的哲學辯論,因為事件發生在「濠梁之上」,所以史稱「濠梁之辯」。在這一場辯論中,惠子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名家」的「抬槓」技巧,與莊子打起了「太極」。但是,莊子最後模擬了惠子的「抬槓套路」,成功反擊了惠子。
  • 一天一篇文言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很反感搞思想論辯太多
    莊子跟惠子可以說是好朋友,莊子對於惠子平時喜歡講道理,以推理來說道理,以邏輯講道,思想上是痛惡的。另一點,我們看出來,歷史文化上,戰國時候,各家學說爭鳴,思想很發達,可是因為思想發達,論辯太多了,大家茫茫然,無所主。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站在「自然」、「無為」的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規範,尤其是儒家的那套進行批評。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