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辯,莊子比惠施年齡略長,經驗較惠施豐富,且主場作戰;惠施則被魏王驅逐,由楚去宋,可謂「客場應戰」。惠施不愧為「諸子百家」中「名家」學派(也是中國古代邏輯鼻祖)巨頭之一,他利用邏輯學中同一律原則,兩個回合便使莊子陷於自相矛盾困境,輕鬆勝出。而莊子則輸在了違反同一律原則上,最後靠偷換概念挽回顏面些許。】
造成惠施贏丶莊子輸的同一律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其實,邏輯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必須具有確定性的答案,且前後必須保持一致。用直觀的公式表示,就是「A是A」或「是A就是A」。
同一律要求我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必須保持一致,不能任意變換;論題必須保持同一,不能隨便轉移。違反同一律,就會犯混淆概念和偷換概念,轉移論題和偷換論題的錯誤。
比如,網絡上有個段子:
甲:知道蝴蝶為什麼不跟螞蟻結婚嗎?
乙:不知道,為什麼呀?
甲:因為螞蟻牙齒太黑!
乙:你怎麼知道螞蟻的牙齒太黑?
甲:你沒聽歌裡唱麼:「螞蟻牙黑(嘛伊呀嘿)!」
這裡就是違反了同一律原則,「螞蟻牙黑」與「嘛伊呀嘿」是同音異義字,不是同一概念。
既然是辯論,雙方必須弄清分歧在哪裡,才能交峰。而找出對方的錯誤,抓住對方的把柄,置對方於自相矛盾,則是辯論技巧之一。
讓我們分析一下濠梁之辯中,莊子與惠施辯論的焦點,看看惠施如何利用同一律邏輯思維原則,置莊子於自相矛盾境地。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我們可以看出,辯論的關鍵是雙方都想置對方於自相矛盾的境地,結果是惠施勝莊子負。
需要注意的是,惠施的推理包含著一個沒有說出的大前提,即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這個大前提是從莊子不可知論的哲學中引申出來的。
根據莊子的邏輯,甲不是乙,就不知道乙。那麼,莊子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根據同樣的邏輯,推出惠施不是莊子,就不知道莊子(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機智地回答,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巧妙地避開了自相矛盾。
但是,根據同一律邏輯,卻可以推出莊子非魚,故不知魚(之樂也)。此時莊子陷入了自相矛盾,辯論結束。
莊子有點顏面上過不去,就用偷換概念的方式,把惠施說過的「安知魚之樂」偷換為「我知之濠上,」(本地地名)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
雖然二人因觀點不同,常有爭議,但二人是辯論對手,更是生活中的好友。《莊子》一書較多保存了惠施的資料及其代表的「名家」學派思想。莊子曾評價&34;。
惠施根據日常的經驗觀察和抽象理論分析得出的某些論題,為研我國古代邏輯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世界邏輯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