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文章與朋友探討了家中的財位,這裡與大家說說財神爺,希望朋友們都能得到他們的庇佑。財神,顧明思義就是掌管世間財源的神明,有道教賜封,更多的是民間信仰的。財神並不是一位有名有姓的神,而是一個以財神信仰為基礎形成的寵雜的財神譜系,反應了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在財神上所寄託的財富願望,形成信仰上「多位一體」的特點。民間大致把財神分為「正財神」與」偏財神」,在正財神中根據該財神生前的官職與經歷又有了「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又因民間信仰的實際情況增加了「準財神」和「活財神」。
一、正財神
民間把正財神分為「文財神」與「武財神」,文財神為比幹、範蠡。比幹是殷商時期的忠臣,為人正直忠耿,被紂王挖心,因吃了姜子牙靈藥而無心不死,於是來到民間廣散錢財成為了一位文財神。民間封比幹為財神,乃是用「無心」寓意「公正」,寄託了民間對公正平等的理想與願望。範蠡是春秋末期楚國人、越國名臣,善於經商被譽為「商聖」,曾三次發財,均布施盡淨,因三聚三散而被民間推崇為文財神。那為何稱範蠡為「陶朱公」,按民間的說法以,範蠡在陶邑定居後自稱「陶朱公」。也有一種說法是範蠡在更名換姓時,聯想到自己是逃出來的,故改姓「陶(逃)」,自己曾做高官穿紅袍,故名「朱」,又位在公爵,因此叫做「陶朱公」。感覺扯題外話了,就此打住。
武財神為趙公明、關羽。趙公明因被姜子牙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玄壇真君之神」,也就是財神,因其曾領兵打仗,故被稱為「武財神」。關於武財神趙公明民間還有另一傳說,說武財神趙公明其實是一名姓陳的捕役,陳到一農家,農家無以招待,欲殺雞,陳聽而憫之,遂肯請勿殺,並出家修行。挑水遇上黑虎,便跨虎升天為神。這一傳說來自清代許叔平《陳鋪役故事》,後來世人塑像手持金鞭,就是陳的挑水扁擔。民間信奉眾多財神中,趙公明的聲明最為顯赫。武財神關羽是中國家戶喻曉的人物,因曹操企圖用官位、金錢收買他而不為之所動,被譽為「千古忠義第一人」。民間傳有《關公乾隆護駕封財神》的傳說,由此推演出關羽被封為財神可以發生在清代。
二、偏財神
偏財神指五路神、五顯神、五通神、金元總管,偏財神之間有交錯重疊的複雜關係,可以互指互換,也可稱為「五聖」,在北方又稱「五哥」,有的地方還有五道將軍之說。北京有座久負盛名的財神廟,又稱「五哥廟」,或許大家都曾有聽說,裡面供奉的就是五路財神,老北京人都可能聽說五顯財神廟會熱鬧情形,舊時民間流傳有「南有金山寺,北有財神廟」的俗語,北有財神廟說的就是五顯財神廟。農曆五月初五接財神,民間傳說接的也是「五路財神」,相傳五路財神即五祀中之行神,寓意出門五路皆得財,因此民眾便在這一天接財神,又稱「接五路」或「搶路頭」。
三、準財神與活財神
準財神為劉海蟾、掠刷神、無常鬼等。劉海蟾,全真派道教北五祖之一。中國民間信奉的準財神,也是九路財神之一。掠刷神,神話人物,是春節祭祀的神靈之一。掠刷神認為,人間貧富自有定分,不可越命強求,人要安守本分。無常鬼,亦稱無常,民間流傳也可以給人帶來發財的好運氣。活財神有石崇、沈萬三、虞洽卿等。石崇西晉時期官員、富豪,吳國滅亡後,獲封安陽鄉侯,官至荊州刺史、南蠻校尉、鷹揚將軍等職,在任上劫掠往來富商,因而致富。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 吳興南潯(今屬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商人、巨富。虞洽卿,浙江慈谿人,中國近代愛國民族資本家、航運業巨子。在民間財神信仰中,大部分財神生前不以斂財致富為目的,可有另一類財神,他們家產萬貫、富甲一方,生前人們就稱為「活財神」,除上面的三人外,北宋的蔡京、明末的嚴嵩也在此列。
生活中與我們接觸較多的財神是文財神與武財神,在擺放財神時,一般文財神面向自己或屋內,而武財神則面向屋外或大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大多數人都選擇文財神,而經商做生意的人會選擇武財神。選好自己信奉的財神後,應當擺放在乾淨明亮的地方,若有長明燈則更佳。上香最好選黃色,香數為單數,插中間即可,供品可以是甜酒,糖果,水果,香花等。最後,接迎財神時,挑選一個好日子,因為接迎財神表達了人們對財富的祈福,自然百無禁忌,大吉大利。當然,財富終究是要靠自己勤勞去創造,辛勤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的價值,就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幸福美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