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這個社會好心人還是比較多,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都願意去幫助些需要幫助的人,比如在去年有一個包子店的老闆,看到有的環衛工人、流浪漢、沿街乞討的人吃不上飯,本意想著發個善心做點善事
免費給他們發放包子
每天到點就發放包子給那些人吃,管飽。
剛開始大家都會客氣 感恩的說:好人啊,好人,好人有好報的,大富大貴啦,可是時間一長之後,很多人就心裡不平衡了。
那些來領包子的人,就覺得包子店的老闆,既然每天能免費給大家發放包子,說明這個老闆肯定老有錢了,或者說他應該每天很賺錢,不然為何幹這等吃力不賺錢的人?
漸漸的有的人希望能夠多拿一些,而有的人也不客氣了,直接問老闆能不能把包子換成錢,說道:我不要你的包子了,你把包子兌換成錢給我行嗎?
後來有些人說的那些話影響了包子店老闆的心情和生活狀態,就沒有再繼續免費派送包子了,然而那些人卻到自家門口破口大罵,口出穢語。
善心卻遭到了質疑和猜忌,讓包子店老闆有苦難說
生活就是如此,我們善意的「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顆糖,有些人吃的時間久了,就會忘記是誰給的了。
如果回回都讓步,只要一回不謙讓,就說你沒良心,推翻掉你以前對他她所有的包容和付出。
「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顆糖
吃了就容易忘記是誰給的了
「壞」對別人來說就像一棵刺
他覺得疼了就記住是誰傷的了
人與人之間或者朋友之間互相幫忙幫助是很平常的事情,要幫助也要幫助善良有人品的人,俗話說,救急不救窮。
如果幫助的是小人,不知道感恩的人,說不定將來還會反咬一口,鬥米恩,擔米仇」的意思就是,告誡我們不要濫用了我們的善心。
人與人之間其實很簡單
但心與心之間卻很複雜。
知恩圖報的人,幫他是情分
忘恩負義的人,不幫才是本分。
我們都想做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人也要有一個度,如果對方是一個貪得無厭,不停索取,不思進取,不懂感恩的人,就要收起善良,不要濫用我們了的善心。
文:李會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