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觀察:誰是首席輿情官?

2020-12-15 輿情頻道

  《首席輿情官》出版了!作者就是業界有名的鄭琳。在這本書裡,這位美女詳細解讀了2013-14年度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輿情響應與應對的近百個實例。而這些實例正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並面臨諸多困境的一個縮影,這本書也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社會提供了一個絕好視角,值得一讀!

  誰是首席輿情官?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矛盾錯綜複雜,網絡輿論瞬息萬變。

  對各級政府而言,一起負面突發輿情事件,可能頃刻間「 擊垮」公信力。對各地企業而言,一則涉及產品的有誤新聞報導,可能幾天內「 摧毀」商譽,令百萬乃至上億市值蒸發。對普通讀者而言,從郭美美事件到馬航失聯,從東莞掃黃打非到北京地鐵「蝗蟲門」,網絡熱點紛至沓來,「你方歌罷我登場」。但信息叢林、信息迷宮現象,卻很容易讓人迷失其中,有如「 霧裡看花」。

  《首席輿情官》這本書是一部網絡輿情響應的實戰指南書,旨在通過剖解2013-2014年真實發生的、生動鮮活的近百個輿情案例,讓你在案例分析中,不僅讀懂、吃透、理解網絡輿情,更能成為響應網絡輿情,尤其是負面突發輿情事件的高手。

  按照網絡輿情處置的邏輯思路,全書共分4篇。

  第一篇輿情實戰篇,開宗明義地介紹輿情響應的5點正面注意事項。比如,通過剖析紅十字會等案例,教你當負面形象佔主體時,如何「觸底反彈」。以B肝疫苗致死嬰兒事件等案例,解析如何扭轉「一切怪政府」的思維慣性,走出塔西佗陷阱(1)。

  通過湖南臨武城管打死瓜農事件,教你如何避免因官方過於強勢而激化矛盾。以聶樹斌案、李某某案等為例,說明及時、完整地披露信息,是構建公信力的基礎。同時,提示你注意輿情響應裡的三把「雙刃劍」——領導微博、第三方監督和輿情引導。

  第二篇輿情響應六「 忌」篇,則是在前一篇基礎上,從反面提示輿情響應實戰中的「幾不要」,為你的輿情處置方案「排雷」。在基本事實不清時,要不要立刻定調?調查結論能否「一改再改」?當發布與公眾常識不符的結論時,是「空對空」好還是附上證據好?輿情集聚和聯想效應,是否會引發「次生災害」?負面輿情發酵到哪一階段時,需要抽身而出、果斷切割?在一起輿情事件處置中,換位思考、柔性和彈性,能充當怎樣的「 潤滑劑」?上述問題,會在第二篇中一一得到解答。

  第三篇群體性事件處置篇,是針對近一兩年來,各地群體性事件的三個新趨勢而撰寫的。從2008年「甕安事件」發生至今,群體性事件已越來越「走入尋常百姓家」,也成為不少基層政府的「心頭大患」。但各地政府響應此類輿情事件的基本思路,仍較為陳舊。在微博、微信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2.0時代,「 壓」「 穩」等傳統做法漸難奏效。突然爆發—瞬間上網—舉國關注—質疑湧來,成為絕大多數基層政府難以走出的輿情怪圈。其實,大多數群體性事件是可以預判、可以避免的。本篇通過三章,系統地教你如何準確預判有時間發酵期的「偽突發事件」、注意環境汙染成群體性事件「 新燃點」和群體性事件裡同階層人群的「 抱團取暖」現象。通過學習,鳳凰古城「 開徵進城費」群體性事件、餘姚水災「 救災不力」群體性事件、賀江水汙染群體性事件等,或許不再是你難以面對和戰勝的「洪水猛獸」,而變得可以駕馭、可以處置。

  第四篇新聞發言人篇,針對的是最常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各級官員、宣傳部門負責人、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發言人。近一兩年來,「雷人雷語」成為一種網絡現象。

  新聞發言人多數情況下無法決定輿情事件的走向,但往往承受著最直接、最前沿的輿論壓力,甚至有人為此丟官、「落馬」。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有話好好說」的方式,實現自我保護和單位價值的「雙贏」,是一個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題。本篇通過兩章,詳解如何在「 人人都有攝像機」的監督環境下響應輿情,並做到「 有話好好說」。

  本書實操性、針對性極強。全書16章,平均每章配有6個案例,每個案例都曾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網絡熱點。對這些熱點事件的輿情應對評價和建議,是作者數年來在輿情一線的研究心得。很多熱點事件雖然情況不同,但在輿情應對上都是同類事件,具有共同特點。了解其規律,再碰到輿情事件時,就不會有無處下手之感。

  即使作為休閒讀物閱讀,這些過去你腦海裡的輿情碎片,也可能在心中形成雲圖,讓你對當下中國社會的洞悉力,更進一步。

  作者感謝《中國青年報》法治社會部的同事們,為這本書的撰寫貢獻了大量智慧;感謝《中國青年報》輿情監測室·中青華雲團隊提供的技術支持。

  現在,你可以翻開本書,與時代同行。

  序言:輿情監測是新聞報導的B面

  人民網副總編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

  在體制內媒體中,《中國青年報》一直以反映社會現實、觸摸時代脈搏、貼近年輕人的思想情感而著稱。《中國青年報》記者喜歡針砭時弊,敢於擔當,同時守住體制內的建設性立場,冷眼熱腸,我稱之為「 古典自由主義」。

  鄭琳老師在《中國青年報》工作了整整20年,任法治社會部主任。我跟鄭老師交往,始於一個偶然的契機。2009年7月23日下午4時左右,我用手機簡訊向《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報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推出國內第一個地方政府輿情應對能力排行榜,希望能在該報「落地」。小川讓我與鄭琳聯繫。我撥通了鄭老師電話,發去排行榜全文。鄭老師讀後當即拍板,當晚用一整版刊出,並建議我趕寫一篇解讀文章《給地方政府10條應對網絡輿論的建議》。記得鄭老師只提出一個要求,就是把《中國青年報》作為輿情監測室榜單的唯一合作紙媒。第二天,法治社會版成了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專版」,這樣的合作效率,讓我這個老媒體人也暗暗稱奇。

  從此,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很多榜單、研究成果,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我本人應鄭老師邀請,在《中國青年報》撰寫了3年多的「一周輿情綜述」,寫出《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蘋果與奶粉:媒體的責任》等有一定影響的輿情觀察。

  乃至於經常有人把我誤認作《中國青年報》記者。常有朋友問起,你們給《中國青年報》贊助了多少錢?其實,我們基本上是用網際網路和手機聯繫,偶爾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和《中國青年報》法治社會部兩個團隊會有一場不喝酒的業務聚餐,也是雙方輪流做東。在一些場合見到《中國青年報》的社領導,我對他們的給力支持表示感謝,他們會樂哈哈地回答:我值班時也斃過你的一周輿情。陳小川總編輯作為央媒前輩,雖然我在80年代就拜見過,但自從與《中國青年報》開始版面合作,直到他退休前,才在一個朋友的飯局上再次晤面。他告訴我:我欣賞你對《中國青年報》「古典自由主義」的評價。

  我們的合作默契,基於這樣一種共識:轉型期的中國需要新聞報導,也需要輿情監測,輿情監測是輿論監督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兩大央媒之間的君子之交、惺惺相惜,可能也屬於「 古典自由主義」範疇吧。

  後來,鄭琳老師執行《中國青年報》的業務轉型要求,組建了該報第一支輿情監測團隊。

  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3月1日深夜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發生後,《中國青年報》在微信公號上第一時間推出輿情分析報告。不愧為青年媒體,把輿情這個靠數據說話、面目持重的活兒,做得虎虎生威。

  人稱今天我們進入了媒體融合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報導評論與網際網路自媒體的爆料「 圍觀」交相作用,構成了舉世罕見的強大輿論場。一起突發事件,一個敏感議題,在網上迅速發酵,傳統媒體跟進採訪,新老媒體輪番炒作,就能變成「大眾麥克風」熱議的話題。政府的公共治理、企業管理,乃至公眾人物的形象維護,都離不開輿情的處置應對。有著《中國青年報》這樣的主流媒體工作經驗,轉戰輿情監測業務,具有八面來風的信息源,對政策的嫻熟把握,對中國特色社會經濟環境的洞察,比單純的輿情軟體公司擅長內容分析,比學院派的輿情研究機構更接地氣。與傳統的政策研究和內參機構相比,則較少地瞻前顧後,也較少受制於「 利益固化的藩籬」。我以為這是央媒開展輿情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輿情監測早期是個案的處置建議,成熟期需要一個龐大的案例庫支撐、方法論提煉,還有輿情管理乃至社會管理的理論思考。這本輿情專著的出版,表明鄭琳老師和她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這幾個方面的積累,開始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輿情處置較為系統地輸出智慧。

  媒體人的理想是用第一手的新聞報導和評論,反映、見證和參與推動現實的社會進程。

  輿情監測則是通過匯集和梳理專業媒體和門戶網站的報導評論,特別是網絡自媒體的帖文,包括「意見領袖」和普通網友的傾向性,測量全社會對公共事務的看法,為政府在政策制訂和完善過程中精準把握民意,評估輿論承受力,實施政策宣傳和民意說服,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趨利避害,提供有價值的思考素材和諮詢顧問意見。過去是邁開雙腿報導社會現實,今天是輕點滑鼠還原民意構成。不變的是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疼痛感、責任感,以及隱藏在數據和圖表背後的火熱情懷。

  從這個意義上說,輿情監測作為新聞報導的B面,延續了媒體人改良社會、改進政府決策、推動良政和善治的社會理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導孫立平推薦語:

  現在從網絡輿論場到現實,靜悄悄的變化正在發生。官員感嘆老百姓不好管了,老百姓不信官員的話了,這就是中國不得不改革的真正動力。本書探討的正是這個問題,官方以秩序思維替代維穩思維,以民間理性和智慧來面對這個社會,也許才是這個社會的出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提出:

  如何看待網際網路上官民間經常表現出的張力及較量?如何認識網絡輿論中展現出的「群眾力量」?這是當今公共部門經常面對的棘手問題。其實,遭遇突發的輿情危機也是一次機會:公共部門可以趁勢顯示能力、改善形象、進行社會變革與關係調整。讀懂此書展現的轉型期中國的複雜官民輿論場,也就讀懂了權力、資本和社會三方的博弈,也就會悟出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之道。

  人民網副總編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盛讚:

  政府的公共治理、企業管理,乃至公眾人物的形象維護,都離不開輿情的處置應對。輿情監測早期是個案的處置建議,成熟期需要一個龐大的案例庫支撐、方法論提煉,還有輿情管理乃至社會管理的理論思考。這本輿情專著的出版,表明鄭琳老師和她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這幾個方面的積累,開始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輿情處置較為系統地輸出智慧。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如是說:

  中國網際網路20年大發展,最根本的改變是將數億中國人帶入網絡時代和信息社會。網絡已成為社會問題與矛盾主要的爆發途徑、發展平臺和解決渠道。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網絡時代的國家治理都面臨著全新挑戰。治理者通過此書讀懂輿情的風起雲湧,可以更好地應對這種挑戰。

  著名網絡意見領袖、「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認為:

  如果說一本《柔軟改變中國》讓你讀懂不可思議的中國微公益,這本書就能讓你讀懂複雜的中國網絡輿論場。數年前我在遼寧本溪寫張劍殺人事件,張和被他捅死的拆遷者都是底層平民,都有一女兒,屋後山上都開滿白色梨花。網際網路讓官民群體碰撞交流,也讓我們找回交集和共識,而不是衝突與暴力。我相信,當無數微小的力量透過網絡匯聚到一點,向善向上,我們就可以令改變發生。

  《輿情學》專著主編齊中祥恭賀

  該書作者就是業界有名的中央網信辦網研中心輿情處處長鄭琳。在這本書裡,這位美女詳細解讀了2013-14年度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輿情響應與應對的近百個實例。而這些實例正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並面臨諸多困境的一個縮影,這本書也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社會提供了一個絕好視角。 

  注釋:

    (1)所謂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 或類政府機構)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相關焦點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_輿情案例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輿情背景   2020年發生不少熱點新聞事件,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與法制網記錄並追蹤了不同時期的五十餘起熱點新聞事件,進行了輿情觀察分析。   在2020年民主與法制網輿情觀察分析報告中,囊括了各行各業,如涉及教育行業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監督疲軟,信息通道被人為堵塞 ——貴州大方拖欠教師工資案輿情觀察》《陝西鎮安7.1億豪華中學輿情觀察》等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有《「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輿情觀察》《南方暴雨「車輪戰」輿情觀察:防汛進入戰時狀態洪災無情人有情》
  • 騰格里沙漠大面積汙染事件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     1、騰格里沙漠汙染為何能常年「潛伏」   騰格里沙漠如此大面積、長時間的環境汙染被曝光後,網絡輿論首先將質疑的目光投向當地政府,網民在表示痛惜的同時,希望政府部門一定要將涉事企業追責到底。要認真做好追責、賠償、環境修復的各項工作。
  • 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1、盤點「殺師案」讓人寒心統計這些年的「殺師案」,是一串血淋淋的數字:2015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殺死女教師」惡性事件。3人均未成年,最小的11歲,最大的也不過13歲。
  • 山東臨沂張志超案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員馬付才 輿情背景2020年1月13日上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張志超強姦殺人案再審宣判,判決張志超無罪。趙作海案、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等等,到如今的張志超案,這些重大的冤錯案件,最終都讓正義得以實現,並以糾正錯案推動法治進步。
  • 一周輿情聚焦:熱點事件考驗官方警方校方輿情應對
    編者按:梳理輿情熱點,審視輿論導向。人民網輿情頻道推出一周輿情聚焦,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行業,從一起起報導案例中感受中國輿論場脈動。 一周熱點輿情觀察: 雲南女大學生溺亡 警方如何在負面輿情中找回公信力? 贗品博物館?
  • 科技輿情觀察:大變革·騰訊組織架構調整意味著什麼?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提到,這將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並認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 走熱分析 1.傳播趨勢:9月30日成曝光增長關鍵節點 數據統計時間:9月30日至10月10日(單位:篇);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通過對「騰訊組織架構調整」事件曝光後十一日傳播數據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此次事件輿情在曝光首日即9月30日出現高峰
  • 今日輿情解讀:豬不怕冷 官怕擔責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何新田  屈俊美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見習分析師 劉 翔 韓洋   一、熱點事件概述 綜合今日輿情數據,今日輿情熱度最高的事件是>3月4日以來「黃浦江死豬」相關話題各類媒體關注度 3月4日以來「黃浦江死豬」話題微博關注度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
  • 輿情觀察:私立的「人民醫院」 人民不答應
    隨著輿情的發酵,公眾對私立「人民醫院」亂象、掛名背後的利益問題、政策監管制度的完善等話題展開熱議,相應的輿情風險應對處置應該引起有關醫院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一、輿情綜述「健康時報」客戶端11月29日發布報導《患者困惑!
  • 涉家暴類案件輿情研究
    高熱的輿情很快引起當地官方重視。當日晚,重慶市公安局官微「@平安重慶」回復網民留言稱「已轉相關部門核實」。11月26日,重慶市江北區公安分局表示已針對此事依法開展調查,重慶市婦聯稱將協同相關部門為宇芽提供幫助。同時,正義感爆棚的網民對「@沱沱的風魔教」進行「人肉搜索」,江蘇南京、四川成都等多名男子被「誤傷」,遭到不少網民的微信、電話辱罵,輿論場一度陷入混亂。
  • 甘肅敦煌陷阱公廁輿情觀察:旅遊亂象為何層出不窮
    輿情背景   外出旅遊,本是讓心靈放飛、開闊視野、心情愉快的事情。然而,在某一佛教聖地購物遭遇以壞充好,在某古鎮吃飯結帳時與所標識價目不一,住旅館時被坐地起價等等,心情可想而知了。   輿情綜述   多名網友爆料說,在敦煌旅遊時曾經遇到一模一樣的情況:景區將廁所搭建在沙土上,初次到訪的不知情遊客開車過來後車輛就會陷入在沙土內動彈不得,然後只能通過景區指定的拖車進行解救。拖車成功後景區工作人員會向被困遊客車主索要巨額費用。
  • 顏陳:從扁鵲答魏文王得到的輿情啟示
    在回答魏文王「你們三兄弟誰最牛逼」時,扁鵲說出一番大道理:長兄治病,是治於病情發作之前,所以默默無聞;中兄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小範圍知名;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大家看到我穿針放血、開刀敷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扁鵲三兄弟行醫的故事,給社會管理者以重要啟示———防患於未然,這是應對輿情的上善之法。
  • 青海祁連山非法採煤輿情觀察:隱形富豪背後多少隱形「保護傘」
    輿情觀察1、輿論拷問:非法採煤14年誰在撐腰8月4日,《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採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的報導後,引發社會關注。截至8月15日24時,該輿情信息在網絡上的信息量已經超過190萬條,「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採煤」「青海木裡非法煤礦探訪」等均進入微博熱搜榜單。
  • 輿情分析師穿越到古代適合做什麼
    於是,我不禁腦洞大開,如果輿情分析師穿越到古代適合做什麼呢,輿情分析師同古代的哪些職業有相似之處。天馬星空一番後,有五個職業逐漸浮現在我腦海中。 1.採詩官 穿越到周朝的話,再也沒有比採詩官更適合輿情分析師的職業了。採詩官是專門採集詩歌的官員,這些詩歌就是所謂的「風」,廣受大家喜愛的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出自於此。
  • 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
    輿情觀察   1、輿情呼籲對教育價值觀的培養和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為藝人應援輿情傳播中,輿情主要在微博端發酵,輿情傳播的渠道主要是網媒、微博、微信,相關話題曾一度登上抖音熱點榜單。輿情發酵的原因除了明星的粉絲效應外,還與一種網絡用語的「飯圈文化」有極大關聯。
  • 涉老智能服務輿情觀察:數字鴻溝戳中社會痛點
    輿情觀察員馬付才 輿情背景11月21日,湖北省廣水市94歲的老人為了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後,引發熱議。輿情觀察1、涉老輿情頻發戳中社會痛點如今,智能服務、行動支付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我們幾乎所有的日常消費,都被行動支付佔領。
  • 語言輿情與語言規劃
    語言輿情與語言規劃 2018年01月12日 14:04 來源:《語言文字應用》2017年01期 作者:魏暉 字號 2018年01月12日 14:04 來源:《語言文字應用》2017年01期 作者:魏暉
  • 「中國輿情地圖」第七期:各地輿情多呈藍色平和狀態
    其中,陝西、河南、北京、廣東、四川、黑龍江、浙江、雲南、江蘇、河北是爆發輿情事件最多的十個省市。相較於2013年12月份而言,西北地區輿情事件比例大幅提高了,而華北地區的輿情事件比例則大幅減少。   本月全國各地輿情多呈藍色平和狀態   據"1月全國各省區市輿情增量表"顯示,2014年1月份全國性輿情事件比例大幅增加,陝西、黑龍江兩地輿情增幅也較大,浙江、上海、江蘇、湖北、廣東、北京等地輿情事件比例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就各地輿情增量而言,本月大部分地區處於藍色預警狀態,僅陝西、北京兩地為青色預警狀態。
  • 河北老太申請保外就醫被拒輿情觀察
    【輿情綜述】  老太保外就醫遭拒引關注 輿情發酵  自7月起,微博認證為「保外就醫被拒老太女兒」的微博帳號「媽媽別怕」接連發布關於其母親李淑賢因尋釁滋事罪入獄後腰椎骨骨折,已經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消息,並稱李淑賢因為舉報貪腐入獄,法院判決不公,其微博持續引起部分網友關注。微博置頂文章《媽媽別怕!女兒背您進監獄!》
  • 重慶官員事件輿情解讀:有多少能擋美色誘惑
    輿情發展走勢分析  2013年1月20日以來「重慶不雅視頻」話題媒體關注度  1月20日以來「重慶不雅視頻」話題微博關注度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2013年1月以來,「重慶不雅視頻」話題在網絡和各類媒體上持續受到各類媒體的關注。而1月份下旬以來,相關輿情熱度出現迅速升溫的加速態勢,各界輿論上對此話題的討論如火如荼。
  • 立體流程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
    本文在堅持實用性、可操作性、綜合性等原則的基礎上,結合三年多來在輿情一線工作的經驗以及選取的100起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方法,通過線上線下調研,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具體流程,適應輿情發展的3.0特徵(常態化、大數據監測分析引導)以是否正面回應為切入點,形成一個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引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