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寶劍、免死金牌、黃馬褂……這些詞語頻繁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有時候會出現拿著尚方寶劍斬持有免死金牌的人或者穿上黃馬褂的人的鏡頭。在歷史上會不會出現類似影視作品的現象,究竟哪個物品作用更大?
《九品芝麻官》劇照,當時周星馳打算拿著尚方寶劍斬穿上黃馬褂的演員
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又稱尚方劍,起源於漢朝,供天子和皇室使用,可以代表皇帝的旨意,若大臣和武將得到皇帝御賜,持有者可行使先斬後奏的特權,但並不能上斬昏君。
《包青天》劇照
在漢朝亦稱尚方斬馬劍,根據《漢書》記載:「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西漢時期朱雲曾向皇帝請賜尚方寶劍,誅殺奸邪之臣。
尚方寶劍在漢代由尚書令鑄造,供皇室使用,也被稱斬馬劍
尚方寶劍作為皇帝權力象徵,通常皇帝賞賜武將在戰場上使用,用來整頓軍紀。據《明熹宗實錄》記載:「上俞閣臣請以經略尚書熊廷弼奉命專徵宜重事權兼隆禮數除專敕外加賜敕書一道尚方劍一把將士不用命者副總兵而下先斬後奏」,明朝尚方寶劍僅能斬副總兵以下將領,並不能斬總兵以上高級將領。到了明末,尚方寶劍被皇家大量賞賜給官員和武將,甚至流落到藩國之中。
《深宮計》劇照
到了清朝,尚方寶劍叫法有所改變,比如清初最著名的是遏必隆刀,此刀是清朝重臣遏必隆佩刀。之後,乾隆將此刀賜予大學生傅恆,記載道:「癸卯,命傅恆等訊明訥親,以其祖遏必隆刀於軍前斬之。」這裡的訥親是人名,是遏必隆的孫子,卻被自己爺爺的佩刀斬了。
清朝遏必隆刀
在古代文臣得到尚方寶劍是皇帝對其殊榮,是皇帝對其信任的表現。武將得到皇帝賞賜尚方寶劍,通常是皇帝給予武將來整頓軍紀,將在外可行使先斬後奏的特權。
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是民間俗稱,其實真名叫丹書鐵劵,是古代皇帝頒發給功臣、重臣的特權憑證。鐵卷外形類似筒狀的鐵製品,鐵卷上的信詞最初用丹砂填寫,所以叫做「丹書鐵卷」,並不是像影視作品中是一塊黃金打造的金牌。
《鹿鼎記2:神龍教》劇照,在影視作品中免死金牌由黃金打造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籠絡開國功臣,於是頒發丹書鐵劵穩定大臣之心,「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契,指的是皇帝與大臣的信守誓約,這時丹書鐵劵並沒免死作用,只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賞賜。
目前國家博物館珍藏了一件丹書鐵卷
圖片:國家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經常頒發給皇室、大臣們作為防身傳承之用,甚至有大臣向皇帝乞求賞賜丹書鐵劵。從南北朝開始,丹書鐵劵開始有了「免死」的作用,每份丹書鐵劵大概可以免死1-3次。
唐朝後,頒發鐵卷日趨完善,凡開國元勳,朝廷重臣以及少數民族首領幾乎人手一件。到了明朝,鐵卷作用有了明顯變化,謀逆大罪無法赦免,還有免死次數少了,且無法傳承給子孫後代。
《還珠格格》劇照
帝王無情,很多開國功臣幾乎人手一件鐵卷,就算不謀反,照樣被皇帝處死落得無人收屍場面。
黃馬褂
黃馬褂是清朝特有的官方服飾。根據史料記錄,凡清朝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領班等皆賞賜黃馬褂。平時跟隨皇帝出行的侍衛大臣,需要穿上黃馬褂上崗亦被稱為「行職褂子」,侍衛平時不可無故穿上,只能當作「工作服」。
大多數黃馬褂只是件工作服
據記載:「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圍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隨行乾隆狩獵有功,賞賜的黃馬褂被稱為「行圍褂子」,只能跟隨皇帝狩獵才能夠穿上,平時穿上屬於犯禁忌。
據記載,李鴻章出國遊歷也穿上黃馬褂
最後一種賞賜的黃馬褂,屬於民間平常所說的「御賜黃馬褂」。主要通過軍功或者特別貢獻而得到賞賜,據史料記載,左宗棠會諸軍攻克金積堡,論功賞賜黃馬褂。有時討得皇家歡心亦有可能得到獎賞,清末時慈禧太后便獎賞為其開火車的司機黃馬褂一件。
《鹿鼎記》劇照,韋小寶穿上黃馬褂衣錦還鄉
尚方寶劍究竟能不能斬持有丹書鐵劵的人,這個需要具體分析,如果皇帝賜尚方寶劍給大臣去斬持有丹書鐵卷的大臣,那就毋庸置疑。在明末袁崇煥自作主張使用尚方寶劍誅殺毛文龍總兵,當時毛文龍亦有尚方寶劍,此事引起皇帝不喜,最後導致了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黃馬褂其實是清朝皇帝賞賜的官服或榮耀,並沒太多實際意義。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漢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