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最初稱尚方劍,起源於秦朝,供天子和皇室使用,是皇權的象徵之一,開始沒什麼特權。
到了東漢,蔡倫(造紙術的重大改進者)任尚方令(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長官時,監造了一把寶劍,一劍能把牛馬斬為兩截。漢章帝稱頌其為「尚方斬馬劍」,第一把正兒八經的尚方寶劍就此誕生~
今人仿製的尚方斬馬劍,劍長1.5米 圖源:網絡
尚方寶劍第一次大出風頭是因為《漢書 朱雲傳》記載的一件事:「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朱)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
朱雲請求漢成帝把尚此劍賜給自己,用以斬殺貪贓枉法的丞相張禹……結果朱雲不但沒斬成張禹,漢成帝還差點把他給殺了,因為他是漢成帝的老師。
北宋時期,軍事百科全書《武經備要》寫道:「本朝之制,大將每出討,皆給御劍自隨,有犯令者,聽其專殺。」可見尚方寶劍主要起整頓軍紀的作用。
尚方寶劍真正成為皇帝賜予大臣專斷之權的象徵,始於明朝後期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在這三次徵戰中,萬曆皇帝每次都賜給將領尚方寶劍,象徵自己御駕親徵,而且也確實起到了督戰和鼓舞士氣的作用。
《明史》記載:「巡撫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簡一監司代之。總兵不用命,立奪其帥印,簡一副將代之。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也就是說尚方寶劍只可斬監司、副將以下將領,而巡撫、總兵等高級將領需要皇帝親自定奪。
周星星電影《九品芝麻官》劇照
所以說,尚方寶劍不能什麼人都能斬!
到了明末,尚方寶劍被皇家大量賞賜給官員和武將,甚至流落到藩國之中,已經沒多大實際作用了,更多的只是一份榮耀。
到了清朝,最初還是有尚方寶劍存在的,很快就沒有了,取而代之以「遏必隆刀」,可稱為尚方寶刀。
此刀本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遏必隆的所配腰刀,作為輔政重臣他享有無尚的榮耀和特權。
在他死後,此刀被乾隆賜予大學士傅恆(就是《還珠格格》裡爾康的原型福康安的父親),所以「遏必隆刀」就成了清朝實際意義上的尚方寶劍,有「此刀所至,如朕親臨」的效果。
清朝遏必隆刀,吊牌有「神鋒握勝」四字,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此後,再無專門鑄造的尚方寶劍了。
丹書鐵券
丹書鐵劵又稱「丹書鐵契」,也是古代皇帝頒發給功臣、重臣的特權憑證。
劉邦建立西漢後,為了打消開國功臣「兔死狗烹」的顧慮,就頒發了丹書鐵劵以安撫籠絡大臣之心。
《漢書·高帝紀》記載其:「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契」,指的是劉邦與這些功臣的信守誓約,而且它並不是像影視作品中那樣為一塊黃金打造。而是類似筒狀的鐵製品,鐵卷上的信詞最初用丹砂填寫,所以叫做「丹書鐵卷」。
丹書鐵劵最開始並沒有明面說有「免死」的作用,只是一種特殊的、額外的賞賜,但是後來就不同了!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經常頒發給皇室、大臣們作為防身傳承之用,甚至有大臣向皇帝乞求賞賜丹書鐵劵。從南北朝開始,丹書鐵劵開始有了「免死」的作用,每份丹書鐵劵大概可以免死1-3次。
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丹書鐵卷,賜予會川伯趙安,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唐朝後,頒發鐵卷日趨完善,凡開國元勳,朝廷重臣以及少數民族首領幾乎人手一件。到了明朝,鐵卷作用有了明顯變化,謀逆大罪無法赦免,還有免死次數少了,且無法傳承給子孫後代。
免死金牌
實際就是上文的丹書鐵劵,屬於民間老百姓對丹書鐵券的俗稱。
有學者考證,丹書鐵券通常一分為二,臣子攜帶一半,皇宮藏有另一半,使用時必須合二為一,完美合璧,方為真品,否則就是贗品,是假冒的。
周星馳版電影《鹿鼎記2神龍教》劇照
在影視作品中,丹書鐵券如果作為道具「使用」起來就不方便了,也減少了戲劇性,所以就演繹誇張為黃金製作的圓形牌子了。
金牌令箭 圖源:《還珠格格》劇照
黃馬褂
黃馬褂本是清初時期的民族服飾,後來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特有的官方服飾。史料記錄,凡朝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領班等皆「可」賞賜黃馬褂,以體現皇家對臣子的特別關心和特殊禮遇。
當然,也有人捨不得穿~而是把它供奉起來,光宗耀祖呢~
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身穿黃馬褂的常威
【特殊的情況】
一是侍衛,包括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護軍都統,比較特殊~規定平時上班和跟隨皇帝巡遊必須要穿上黃馬褂,但平時不能無緣無故就穿上,所以也被稱為「行職褂子」,就是工作服。
《弘曆刺虎圖》中身穿黃馬褂的侍衛
二是狩獵有功人員《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圍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隨行乾隆狩獵有功,賞賜的黃馬褂被稱為「行圍褂子」。但這種黃馬褂只能跟隨皇帝狩獵時才能穿上,其它時候一律不得穿。
三宮內騎射比武成績突出的文五大臣。比如武將射中五支,文官射中三支,可獲賜黃馬褂。
四是皇帝的欽差大臣,代替皇帝「宣勞中外」者才可以獲賜和穿黃馬褂,有一點皇帝御駕親臨的意味~比如李鴻章出外考察和與日本談判時就穿上了黃馬褂。
身穿黃馬褂的李鴻章
清代風俗筆記《聽雨叢談》還記載了「黃面褂」的趣事,姑且看作是野史吧。皇帝臨時起意,一高興,隨手貂皮褂賞賜給臣子手下~~
這種貂皮褂肯定不是黃顏色的,但是它的襯裡是黃的,於是臣子必須將裡面的明黃色裡子拆下來,恭恭敬敬的還給宮裡。只有手諭或聖旨中有「賞賜御用黃面褂子」這些字時,臣子才有權保留這一層明黃色的襯裡。
另外,民間百姓也是有機會得到這個黃馬褂的,比如慈禧就曾賞賜給為她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不管怎麼說吧,黃馬褂體現的一個是恩寵,一個是制服,但並沒有像影視劇和小說裡寫的那樣有免死的特權。
尚方寶劍、丹書鐵券、黃馬褂,誰能克制誰
尚方寶劍能不能斬殺持有免死金牌的人?穿著黃馬褂能不能阻擋手持尚方寶劍的人殺自己……
其實看完上文我們已經明白了,誰克制誰是一個不存在的偽命題,皇權克制一切!這些特權都是皇帝賦予的。所以皇帝說誰最大,誰就能克制其它。比如皇帝恩準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去斬持有丹書鐵卷的大臣,那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沒有皇帝在身邊或聖旨時,就抱著誰的武力值高,誰就最厲害……比如明朝的時候,袁崇煥持尚方寶劍誅殺了毛文龍~雖說袁崇煥當時是統領遼東大軍的督師,毛文龍只是東江總兵官職較低,但是他也持有尚方寶劍啊!
這種情況應該交給皇帝定奪~袁崇煥這是壞了古代官場文化最高的規矩了,無形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