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無所事事,再次觀看了星爺的電影。在《鹿鼎記》這部電影中有個經典的鏡頭,就是多隆拿著尚方寶劍要殺吳三桂和吳應熊時,他們兩個為了活命爭搶免死金牌。
那麼,現實中,如果「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結局會怎樣?
一、尚方寶劍
(一)什麼是尚方寶劍

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尚方寶劍」因為是尚方製作的,所以由此稱呼。尚方是人名嗎?不是,尚方也叫上方,是古代為皇帝製造所用器物的一個機構,也就說此機構生產的寶劍只為皇帝一人,也只有皇帝能夠使用或者授權使用。
(二)尚方寶劍的作用
那什麼時候開始,尚方寶劍有了這麼大的權力?
《漢書·朱雲傳》首次突出它的作用,漢成帝時期,朱雲對當時官僚集團極為不滿,覺得個個尸位素餐,吃著國家的俸祿,卻不能治國安邦,向皇帝建議說「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此處的尚方斬馬劍就是當時「尚方寶劍」的稱呼。《後漢書》中也記載過光武帝曾經賜予彭寵和馮異尚方寶劍,從那時開始,「尚方寶劍」就開始慢慢成了皇權的象徵。有意思的是,「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史書中也記載過他奉命監造「尚方寶劍」。

但是早期的「尚方寶劍」卻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只是皇帝對臣子寵幸的賜予物。到了明代萬曆時期,尚方寶劍才擁有專殺和便宜行事的權力,萬曆三大徵期間,萬曆皇帝賜予甘肅巡撫葉夢熊,讓其平定寧夏叛亂,從此尚方寶劍使用起來就頻繁多了。
尚方寶劍伴隨著我國封建皇權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央集權政治的產物,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原則。到了民間,在很多的文藝作品中,「尚方寶劍」的作用被進行浪漫的加工,使之成為賢臣誅殺奸佞,伸張正義的工具。
二、免死金牌
(一)何謂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的形狀和星爺版《鹿鼎記》的形狀完全不同,因為它不是金牌,而是個鐵券。和民間稱呼免死金牌不同,官方的稱呼為「丹書鐵券」、「金書鐵券」。是古代帝王賜予功臣及其後代享受的優待或者免罪的憑證。因為使用丹書寫在鐵板上,由此得名。為了防止假冒,運用了和虎符一樣的方法,「丹書鐵券」會一分為二,朝廷和受賞賜的臣子各存一半。
(二)免死金牌的作用
現在歷史學家認為,「丹書鐵券」是脫胎於戰國時期的銅節。銅節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於調兵的虎符。《史記》中記載過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典故,就與此虎符有關。
「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帛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
到了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建立漢朝後,為安撫人心,對功臣們頒發「丹書鐵券」,這是最早的用此稱呼的記載。漢高祖劉邦和功臣一起起誓,並將起誓的內容用丹書寫在鐵券上,一分為二,一半裝進金匣子裡,並將之放於宗廟的石室中,另一半由功臣持有。但是在《史記》中除了寫出它盟誓的作用,卻沒有提到其他,而且獲贈「丹書鐵券」的臣子及其子孫,後來有些被劉邦所殺,說明早期的「丹書鐵券」還沒有免死免責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榮譽證書。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作用。孝文帝為宗親、近臣頒發丹書鐵券,作為防身之用。西魏還單獨為歸附的人設計可以享受一些權力的「丹書鐵券」,作為其歸附後的保障。
隋唐之後,「丹書鐵券」的頒發成為常態,一般開國功臣、立有大功的臣子、少數民族首領、皇帝寵臣都可獲得賞賜。而且製作工藝上也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從早期的丹砂填字到南北朝時期用銀填字,隋唐時期已經變成用金填字了,所以丹書鐵券也可以稱之為「金書鐵券」。
到了宋朝之後,丹書鐵券的賞賜制度趨於完善。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對整套流程做了明確規定。根據功臣爵位的高低,將「丹書鐵券」的特權分為七個等級,依品級頒發,不得越級。鐵券上刻的內容包含四方面:1、賞賜的時間、姓名、官職。2、描寫受賜者的功績。3、皇帝授予的特權。4、皇帝的承諾。
目前,流傳下來的「丹書鐵券」數量極少。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唐昭宗賜予吳越王錢鏐的「錢鏐鐵券」;北京博物館收藏的明憲宗分封朱永的「金書鐵券」。
三、當尚方寶劍遇上免死金牌
如果「尚方寶劍」遇上「免死金牌」,誰會笑到最後?我想在歷史中找答案,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沒能找到這方面的記載,只能自行猜測了。

「尚方寶劍」是皇帝賜予的,猶如皇帝親臨,可以專殺、便宜行事;「免死金牌」也是皇帝賜予的,可以免除除造反以外的死罪,如果不是造反,「尚方寶劍」就奈何不了「免死金牌」。但「免死金牌」的使用次數有限,如果一直僵持,「尚方寶劍」可以笑到最後。當然,這些只是我的想當然罷了,這些物品的最終解釋權歸皇帝所有,誰勝出也是皇帝的決定。明初的很多功臣都獲得過「丹書鐵券」,但是像李善長之類的都被皇帝所殺。《水滸傳》中的柴進,有「丹書鐵券」在手,居然被知州親戚欺負,就是很好的例子。
文獻參考:《漢書》《後漢書》《史記》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