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矛與盾」,就是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這兩個都是由皇帝親自頒發,而且歷朝歷代都有過,體現的其實是一種人治精神。那麼,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有個疑問,如果拿著尚方寶劍的人遇到了拿著免死金牌的人,會出現什麼樣情況?下面點點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根據目前發現的各類歷史文獻,對這種情況的發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這不妨礙我們根據這兩者的屬性和定義進行相應的推測。首先,御賜的「尚方寶劍」有皇帝親臨的意味,可以先斬後奏。然而「免死金牌」也就是丹書鐵卷。卻也可以免掉皇帝判下的死罪。由此看來,是免死金牌贏得了第一回合。但是,大多數免死金牌是有使用次數的,而尚方寶劍卻可以無限制使用,那麼就這樣僵持下去,尚方寶劍是不是會贏得最終的勝利呢?其實,無論是尚方寶劍或是免死金牌,本質上都是皇帝個人權利的延伸,其最終解釋權,在皇帝那裡,最後的結局也只會是「君要臣死臣就死,君要臣活臣就活」罷了。
在小說《水滸傳》第五十二回合中,有這樣一段別有意味的對話。柴進說:「我家也是龍子龍孫,放著先朝的丹書鐵卷,誰敢不敬?」。殷天錫卻接著說:「便有丹書鐵卷,我也不怕,左右與我打這廝。」要不是梁山好漢前來搭救,估計柴進早就被打死了。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如果說這只是一部小說,只是作者一家之言,並不一定準確。那麼,我們來看下正史中的案例。
後唐主李存勖曾賜李繼麟、郭崇韜和李嗣源三人免死金牌,結果是後來這三人均遭猜忌和排擠。李繼麟本名朱友歉,巨盜出生,歸附李存勖後來,被賜名李繼麟,開始深得皇帝信任,兩個兒子都被封為節度使,後因得罪莊宗身邊小人,被誣陷。莊宗相信了,便被誅了九族;郭崇韜是為後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在平滅後梁過程中,貢獻很大,因此被賜免死金牌。後來又憑一己之力攻下了後蜀,這下引起了宦官的猜忌,在宦官的挑唆下,李存勖也對其猜疑起來,最終,慘死亂錘之中,連3個兒子也先後被殺;李嗣源是三人中結局比較好的一個,他年輕的時候,因為驍勇善戰,被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收為養子,並輔佐李存勖建立後唐。李存勖曾拉著他的衣服說「我的天下都是你血戰而來的,將來我們一起治理」,其得寵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後來的李存勖,一改往日英明決斷,開始重用宦官,對「功高蓋主」的李嗣源也起了猜忌之心,派人暗中監視他。後唐同光四年,士兵不滿皇帝昏庸,發生兵變,李嗣源本是奉旨去鎮壓,結果發現自己的部下也參與其中,而且要擁戴他在北稱帝。李嗣源一邊有感於李存勖的無道,另一方面在他的女婿石敬瑭的勸說下,自立為王。這樣的事情,其實不止後唐才有,明朝的開國元勳李善長一度官拜百官之首,右相國,朱元璋親賜丹書鐵券,最後依然慘死,連同妻女弟侄80多人,一起被誅殺。
以上的這些事例不難看出,賞賜的免死金牌,本質上是皇帝對人心的一種收買,功臣也需要它作為一種肯定和寄託,可以說這是穩定皇帝和臣子之間關係的制衡之舉。然而,任何朝代的帝王,都需要面對一個矛盾:既要倚重大臣們治理國家,又要對他們時刻加以提防。反觀那些大臣,也有著同樣的矛盾,既想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又擔心「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所以免死金牌的制度,可以使以上矛盾得到表面上的緩衝,但卻沒法解決矛盾的根源,大臣們得到皇帝賞賜的免死金牌而深受寵幸,難免不招人嫉妒,正所謂「樹大招風」,立於風口之上,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而且一旦大臣恃寵而驕,那更為日後埋下禍根。
當年,彌子得寵之時,私駕衛靈公馬車去看望生病的母親,本應獲罪,但卻被靈公贊為「孝子」,把吃剩下的桃子留給靈公,靈公亦發出「愛我哉」的感嘆。後來彌子失勢,得罪於靈公,衛靈公便責難他「你曾私駕我的車子,還給我吃你剩下的桃子」,之前的寵愛全部都變成了現在責難的口實。在那個封建社會時期,個人權利極度膨脹之下,任何法令都成了一紙空文,生殺都要只看皇帝的臉色行事。
所以與其說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會怎樣,不如說皇帝個人對其的態度如何。在那個時代,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就真的和文藝作品一樣,僅僅是稍微高明的一個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