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劉邦和朱元璋,兩人生活年代相隔1600年,卻似穿越時空的兩兄弟,都出身草根,都成了開國皇帝,坐穩江山後都不約而同地把屠刀伸向了有功之臣。
劉邦劇照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西漢開國後,劉邦都殺了哪些功臣呢?先後被殺的功臣有:臧荼、韓信,彭越、韓王信、英布、陳豨、盧綰,異姓諸侯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因國小勢弱倖免於難。還有多次救他於危難之際的樊噲也差點被殺,在押回來的路上正巧劉邦掛了,樊噲由此撿回一命。
朱元璋稱帝後,並沒有著急屠殺功臣,火燒慶功樓的情節只是後人杜撰而已。不過,他整肅貪官汙吏的確殺了很多人,但那些貪官都算不上開國功臣。朱元璋殺功臣從胡惟庸開始,然後是李善長、藍玉。特別是太子朱標死後,他性情大變,為了江山穩固,又陸續殺了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在這裡需要澄清一下,史學家經過反覆考證,劉伯溫和徐達並不是朱元璋殺死的。
朱元璋劇照
戰火的洗禮煉就了嗜血的本性。劉邦和朱元璋打天下、得天下,都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的洗禮。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見慣了流血犧牲,見慣了生離死別,戰爭的殘酷和對勝利的渴望,已經磨去了他們內心的仁慈,養成了虎狼一樣嗜血的本性。屠殺功臣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一點下不了手的猶豫和不忍。
人生巨大的逆轉導致缺乏安全感。劉邦和朱元璋從一介草根成長為開國皇帝,人生逆轉過於巨大,導致他們心中極度缺乏安全感。範進中個舉人尚且驚喜得暈厥,更何況他們逆襲當了皇帝呢?越是得之不易,就越是不能放棄,越是曾經擁有,就越是不能放手。龍袍加身、皇權在手反而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對於一切潛在的威脅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除之而後快。
皇位的傳承需要提前掃清障礙。劉邦和朱元璋都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強人,開國功臣是他們一手帶出來的,他們管得住。江山是他們打下來的,他們自己能坐得穩。可是皇位要千秋萬代地傳下去,繼位之君能不能鎮得住這些開國功臣,他們心中沒底。巧合的是,他們選中的太子都是生性仁慈的人,無論是劉盈,還是朱標或者朱允炆,都不是殺伐果斷的人。所以劉邦和朱元璋要為後世之君掃除障礙,對那些功高震主的開國元勳毫不猶豫地舉起了屠刀。
劉邦劇照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有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縱觀這些朝代,除了漢朝和明朝,其他朝代的開國之君都是世家貴族,元清兩朝雖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他們的先祖都是部落首領,無不例外地都屬於祖宗積德、家裡有礦。
這些開國皇帝,不僅有祖上的蔭庇,他們還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過有著錦衣玉食、吃穿不愁的生活,甚至很早就有機會接受政治歷練,他們本身就具備常人無法企及的自信和優越感。而這份自信和優越感,最終決定了他們對待功臣的態度。
秦始皇雖然殘暴,但對待軍功卓著的功臣卻非常尊重和寬厚。司馬家族篡位之前就已經牢牢掌控大權,也沒有屠殺功臣的必要性。唐太宗李世民也算半個開國皇帝,因為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他打下來的,他和他的父親李淵更是天縱英才,自身擁有的實力和自信足夠駕馭開國元勳。宋太祖更加高明,用杯酒釋兵權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元清兩朝開國皇帝起於外夷,他們用利益捆綁、部落聯盟的方式與功臣一起打造命運共同體,也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反而是劉邦和朱元璋,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先天的條件導致他們缺少這份自信。哪怕是當上了皇帝,他們心中深藏的自卑感導致他們無時不刻不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害怕功臣們功高震主,害怕功臣們謀權篡位,害怕功臣們侍主不忠。
朱元璋劇照
總結:其實憑藉劉邦和朱元璋的個人能力,是完全可以駕馭這些被屠殺的開國功臣的。由於他們成長過程中經歷的辛酸曲折,以及所受到教育的局限性,他們人格的培育是不完整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於是,劉邦和朱元璋用一種極端殘忍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和恐懼,藉此營造心裡的安全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