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之後也深為讚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我們就同詩人元好問一起,來欣賞這片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吧!
-
小學生古詩詞75首:《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小學生古詩詞75首:《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020-11-05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民歌詩詞原為鮮卑文,現金流傳下來的敕勒川詩詞是從鮮卑語翻譯而來。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腦子裡充滿無限遐想,天下竟有如此仙境,生活在哪裡的人們得有多快樂。無憂無慮,每天都很悠閒自在,完全融入了這首詩中。我的先祖為何不定居在這種環境中。一系列的憧憬和美好的願望都寄托在這首詩中。美麗的大草原一直是我心中最神秘的聖地。
-
詩詞文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原文]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出處]南北朝·《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蒼蒼,野茫茫」寫出了草原的遼闊,具有靜態的美感。 而「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則以動態的筆觸,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草原上風吹草動,牧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整幅畫面生機勃勃。這句詩語言自然明快,朗朗上口,帶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剛健的風格,意境壯闊,歌頌了草原的廣闊與豐盛,反映出北方民族豪邁的胸懷和氣質。 這句詩堪稱吟詠歌頌草原壯美景色的千古佳句。
-
逝去的鮮卑語,只留下一首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朝代:南北朝 作者:漢樂府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⑧見(xiàn):同「現」,顯露。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公元546年十月,為拔除西魏在黃河東岸的重要據點,為西進掃除障礙,東魏丞相高歡率十萬精兵全力圍攻玉壁城(今山西稷縣)。西魏守城的將領為韋孝寬。面對東魏猛烈而瘋狂的進攻,韋孝寬嚴防死守。高歡苦攻50多天,玉壁仍然紋絲不動,反倒是為攻城所建的兩座土山反倒被西魏佔領。此時東魏軍中爆發了無名瘟疫,傳染很快,士兵染病之後很快就會死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瘟疫和戰爭就帶走了七萬多東魏士兵的性命。
-
斛律金唱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哀感流淚
北朝玉璧之戰公元546年,當年十月,年過五旬的高歡又率大軍十萬圍攻西魏位於汾河下遊的重要據點玉壁(今山西稷縣)。西魏守將韋孝寬守城。玉壁城中,兵士不過數千。高歡十萬大軍,晝夜攻城,一刻不停。韋孝寬目不交睫,指揮拒戰。西魏守軍從汾河汲水供城內人馬飲用,高歡派人改掘河道,一夕而成。他又在城南堆起土山,想憑高衝下入城。
-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6:北朝民歌《敕勒歌》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賞析: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唐代李延壽《北史•齊本紀》記載,北齊皇帝高歡在一次戰鬥中宴會群臣,他命敕勒族大將斛律金演唱這首《敕勒歌》,慷慨激昂的歌聲,撩撥起將士們的鄉土情思,軍心大振。《敕勒歌》的作者是誰,學術界迄無定論。有人說作者就是斛律金,有人說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我則持「北朝流行的鮮卑民歌」這一說法。《敕勒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在消逝的遊牧民族
每次寫文章的時候都會聽著歌然後慢慢地敲下這一段故事陳粒這首「歷歷萬鄉」裡面的詞美的無與倫比:「她住在七月的洪流上好像一片茫茫的草原就出現在眼前遠遠地望去 天地連成一條線草原的旁邊有一條小溪一群老馬悠閒地喝著水沒有一點城市白天的忙碌、嘈雜以及夜晚車水馬龍的喧鬧、浮躁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
天 似 穹 廬,籠 蓋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 天 蒼 蒼,野 茫 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風 吹 草 低 見 牛 羊。
-
《敕勒歌》是怎樣成為眾口傳唱的詩歌的?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敕勒歌》中描寫北方大草原上光麗風景的句子。 《敕勒歌》的作者據說是東魏的斛律金,因為當時斛律全蔭東魏開國皇帝高歡在玉壁一戰中失敗損失了七萬多兵馬。當時高歡身負重傷,在返回的路上高歡命令他的部將斛律金作一首能表現敕勒族民族個性的詩歌,於是斛律金便做成了《敕勒歌》。這首歌由斛律金帶頭吟唱,激起了士兵們心中的壯志情懷,高歡聽了也隨著一起吟唱,使得軍心大振。《敕勒歌》因此在軍營中得到了廣泛傳唱,一直流傳到今天。 這首詩顯示了當時敕勒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也描繪出了我國北方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
-
《敕勒歌》被淹沒的後幾句
2020年1月4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敕勒歌》不知道打從什麼時候起就在全國傳誦。當然古代的時候是傳唱,可是傳到今天樂譜早就失傳了,我們也只好按照傳下來的文字傳誦了。
-
《敕勒歌》經典傳唱人:譚維維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1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譚維維再登央視傳唱經典《敕勒歌》驚豔全場
大漠的孤煙,擁抱落日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近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大熱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中,經典傳唱人譚維維以一首全新風格的《敕勒歌》震撼全場。在經典原作基礎上,被重新填詞的新詠唱版《敕勒歌》隨旋律緩緩流淌入耳,一曲結束,滿場陶醉。一同隨歌曲撲面而來的,是大草原遼闊壯美的氣息。著名文化學者康震對新詠唱版《敕勒歌》讚美有加,他認為,這首歌唱出了《敕勒歌》蒼茫雄渾的氣質,為觀眾創造出無邊無際的巨大想像空間,「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曾被用在戰鬥期間,用來聚合人氣和士氣。
-
敕勒歌
天蒼蒼⑥,野茫茫⑦,風吹草低見牛羊⑧。[解釋] ①《敕勒歌》:這是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⑥天蒼蒼: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野茫茫:草原無邊無際。 ⑧見(xiàn):顯露,露出來。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遊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讚美之情。
-
你知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作者是誰嗎?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每讀到最後兩句的時候,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茫茫草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的壯麗景色。說到這個《敕勒歌》的作者,史學界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是敕勒族人創作的民歌。《敕勒歌》最早在史書中出現是唐朝的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
-
我愛家教:記憶力訓練-敕勒歌的快速記憶
今天呀,咱們要一起學習的古詩叫做敕勒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第3句,天蒼蒼,野茫茫,意思是說天空是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所以我們可以畫上藍藍的天空,還有廣闊的平原,非常的美麗,這樣天蒼蒼,野茫茫,就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