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歷史中,我想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美人」了,西施可以說是夫差歷史中一個亮點。美人計恐怕就是說的吳越爭霸的一個了。其實,西施屬於《孫子兵法》中的間諜,是越王勾踐直接安插在吳王夫差身邊的。歷朝歷代,這種「揚州瘦馬」型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瑪麗蓮夢露,不是讓赫魯雪夫和甘迺迪都神魂顛倒麼?
鄧麗君作為國民黨特工,差一點就來大陸開演唱會了。二三十年代的某個電影工作者,也成為「國母」,英雄難過美人關啊!
不過,很多美女其實也是會背叛老闆的,美國人針對卡斯楚的美人計就弄巧成拙。
人們總是對美女懷有美好的嚮往,比如,傳說中,西施完成了偉大工作,顛覆了吳國之後,就與範蠡,泛舟蠡湖,出雙入對。真實情況是,沒有哪個間諜能有完美的結局,他們往往不是自殺,就是被滅口。西施是被勾踐裝麻袋沉江的。跟上海青幫流氓殺人沒有啥兩樣。
「越滅吳,範蠡逃國歸隱。勾踐殺大臣文種後,忌範蠡逃國,到處探範蠡行蹤,遙聞範蠡隱居吳地,勾踐親自帶兵包圍泰伯城,沿途濫殺無辜,毀太伯城,吳民奮起抵抗,戰死者不少,吳民將忠骨都埋葬在故文臺。範蠡聞之,深感吳民之德,特偕西施憑弔故文臺。吳民聞西施到來,群情激憤,痛責西施傾國之罪,西施愧對江東父老,悲痛欲絕,才生輕生之念。祭畢,範蠡和西施再去姑蘇憑弔,乘船行十餘裡,遇一蕩,西施投身自沉,死於蕩中。範蠡將屍體撈起,撫屍三嘆,後人稱此蕩為三嘆蕩。
此蕩位於無錫市後宅鎮與蘇州東橋鎮之間,現仍名三嘆蕩。」
蠡湖
再說範蠡,吳滅後,梅裡附近,以及太湖邊到處是「蠡」的痕跡,例如,梅村有西蠡橋,東蠡橋,太湖有蠡湖,有罵蠡港。應該說,範蠡曾經被封在無錫,管理過無錫。
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被滅,夫差自刎,時年55歲。
夫差的功績,開了邗溝,當然,他是為了北上爭霸。
邗溝
再來解答一個問題,為何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之後沒有滅了越。
越變遷
「越」族是大洪水之後,在浙江山區中倖存下來的原古代良渚文明後代。
大家有沒有去過四明山旅遊。四明山又名句(音gōu)餘山,分布在寧波市西部的餘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700米。因其大俞山峰頂有個「四窗巖」,日月星光可透過四個石窗洞照射進去,故稱「四明山」。巍巍四明,他的山水風光並不足道,卻以其不朽的歷史功績芳澤後世。
在四明山上居然可以種稻。100米的大洪水當然是摧毀不了這裡的人民的。
這些經歷磨難之後的越先民,後來逐步下山了,到寧紹平原,慢慢北上到太湖平原,開始跟吳地居民產生衝突。所以,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闔閭建城來防備從宜興方向過來的越人的衝擊與偷襲。
所以說,即使殺了勾踐這個人,也沒有用。越族老家在山裡,你根本滅不了。
還有一個傳說,叫「三千越甲吞吳」,勾踐用的是特種部隊!擒賊擒王,直接幹掉夫差的兒子。
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夫差最後沒有死,而是出國了,去了日本。倭國就是吳國。
吳國爭霸時形勢圖
吳國鼎盛時期,長江是吳國的內河。
戰國爭霸
第一個吳國,就這樣在夫差手裡結束了。以國為姓,吳國先民顛沛流離,現在已經到達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姓吳的也不乏大人物。比如,吳伯雄。
中華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