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你懂得什麼意思嗎?

2020-12-13 白衣居士念佛

生世為人難,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帶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的,做父母的要盡父母的責任,做兒女的就要當一個好兒女,在社會上立足,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即使沒有大的貢獻,也要遵守做人的道德,維護好社會秩序,而不是成為社會渣子,為社會添亂。

清初重臣年羹堯,在自己的書房門口寫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對為人子弟和為人師表,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尤其是當老師的拿著人家的薪水,卻不盡力,甚至誤人子弟,就是失職和不盡責任。

有一句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尤其是公職人員,拿著國家的俸祿,本來應該兢兢業業為老百姓辦事情,主持公道;有的人卻徇私舞弊,遊戲官場,貪汙腐化,最終自毀前程,甚至成為階下囚,接受道德的審判和法律的懲罰。

人生在世,能夠有緣服務大眾,就要盡職盡責,否則拿著國家的薪水,卻中飽私囊,騙吃騙喝,最後的結果就會要受到正義的審判,接受懲罰。

宋朝的布袋和尚,相傳是彌勒佛的化身,他有一首偈子: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沒有世俗責任的出家人,憑什麼要接受眾生的供養?佛家最講因果,一個出家人為什麼會無功而受祿,尤其是古代,生活不易,耕種困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為什麼有的在家人甘願把不多的口糧,願意供養出家人?

當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出家人應該是社會文化的領導者,通過學習佛法,能夠開佛知見,能夠成道悟道,升華智慧,能夠引領眾生,度過生死之河,抵達智慧的彼岸,解決眾生的煩惱和苦難。

出家人是為眾生種福田的,是為了眾生而修道,所以才會接受眾生的供養,有一句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就是騙吃騙喝,修行沒有成就,甚至自欺欺人,就是欠下了天下眾生的債,是債總有一天要還的,所以古大德就有這一首偈子:佛門一粒米,大辱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欠債太多,還不起了,他生來世只能做牛做馬替眾生耕種來償還債務了。

當今社會有許多花和尚,拿著俗人的錢財供養,卻做著有違佛家戒律的勾當,有的出家人的行為,甚至連世俗的人都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是人們不信仰佛法和出家人的原因,但這畢竟都是少數,真正的出家人,都是捨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甘願享受青燈佛號的寂寞,希望修行能夠有成就,能夠成佛作祖替眾生消災滅難。

一個人一旦選擇出家修行,一定就要發願為眾生謀福利,把自己的修行所得回向給天下眾生,如果不努力修行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的修行是大行大願,是道德的成就,是為了挑起天下眾生苦難;如果心安理得地享受眾生的供養,卻修行不力,有一天就要「披毛戴角還」。

杜荀鶴有一首詩曰:利門名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一個出家人這一生能夠了生脫死,出離世間,能夠有智慧的的成就,就會有修行的成果,這又那裡是世俗的名利能夠買得到的呢?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福德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無相布施功德最大
    天道是公平的,窮人捐一粒米和富人捐一鬥米的福德是一樣大。所以不要輕視小善,以為不會帶來福報,水滴雖小,也能盛滿大器皿,深厚的福德,是點滴修行而得。具足清淨心、恭敬心的無相布施,布施一粒米,福德大如須彌山,抱著交易的心態,名為布施實為名利,有相的布施功德很小,甚至了無功德。
  • 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佛經中曾經明示過——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也是最原始的佛教更加接近小乘佛教和阿羅漢道的原因之一,因為你不精進,沒有足夠的修為,自己都度不了,又怎麼談得上度別人呢?所以最初佛祖的十大弟子最後都是四果阿羅漢的修為,而不是菩薩道。
  • 雷軍解釋小米名稱由來:「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典故何解?
    小米集團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向大眾解釋品牌名稱的由來,表示在小米準備創立時想過很多名字,如「紅辣椒」、「紅星」和「黑米」等等,而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使用。 隨後他突然想到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並向其他投資人提及。
  • 佛教建築的「迦藍七堂」指什麼?來《夢幻新誅仙》須彌山看看
    作為誅仙中的佛教聖地、三大正道門派之一天音寺的駐地,《夢幻新誅仙》手遊中的須彌山以獨特的佛門景象曾帶給大家無限想像。但其實這裡的佛教建築,也符合"迦藍七堂"的設計。擴充誅仙的人居城鎮與奇觀仙境,為每個場景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夢幻新誅仙》手遊的須彌山獨具佛教特色。
  • 1分鐘帶你了解佛門大須彌山、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
    創作不易,喜歡的請關注我哦各位讀者,觀眾老爺,我今天化身成為一名導遊小天(天上那些事兒),來帶領大家參觀一下佛門的三處淨土,分別是位於世界中央的大須彌山、位於西方的西方極樂世界,位於東方的東方琉璃世界。大家看我舞動的小紅旗,跟上我的步伐,不要掉隊噢。
  • 中年以後才明白|「人生如芥子,芥子納須彌」~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都保存在哪裡呢?」智常禪師順著話題問李渤。李渤抬起手,指著自己的頭腦說:「當然都保存在這裡了。」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在騙人嗎?」
  • 邱承彬淺談須彌山(一眼大山)天珠奇石
    ②形狀像山的,如山牆。③形容大聲,如山響、山呼萬歲等。④姓氏。」  邱承彬說:「須彌山是佛教裡面的神山,是佛教裡面最大的山。須彌山:佛教術語,又譯為蘇迷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我有了個罪名,變成了什麼禪宗專家,禪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禪,更沒有開悟。我真想到報上登個廣告,我是個說書的,不過我說書的時候,很努力給大家說就是了。下一句話更重要。【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
  • 為什麼吃飯不能浪費食物,原來它關乎你的福報
    你如何對待自然萬物,萬物就會如何對待你,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有人會說,食物又不是動物和植物,沒有生命的東西怎麼會給予我恩賜呢。道理很簡單,食物讓你充飢並維持生命,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賜福。我們每個人的福報就像是銀行存款,如果你只花不存,總有一天會福報享盡,那麼不順、疾病、災難等就來臨了,甚至還有死亡。所以一定要懂得惜福和培福的道理,福不可享盡,還要儘可能地積攢。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
  • 佛教:傷害這3種人,因果報應很大!
    佛教裡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界一切皆為假相、空相,都是虛幻不實的,但唯有因果業報時刻隨緣流轉。我們曾經種下過什麼因,和誰結果什麼樣的因緣,緣分具足,就會彼此遇到。就如那句話所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縱使經歷多生多劫,只要業還在,果報就會現前。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會遇到很多人,有來幫助我們的貴人,也有來傷害我們的小人。
  •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稱有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這也是佛教的整體世界觀。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圍有四大部洲。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鐵圍山等等傳說中的區域劃分,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時間線,有的一天等於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於1600年,時間線各不相同。
  •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皈依?
    那麼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有「概念」要說下,歸依佛門不是出家,兩者有著本質區別的。皈依佛門:指佛教用語。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皈依佛門,相當於是一個入學證。就是皈依三寶,皈依後相當於你是正式的一個佛教徒。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
  • 芥子納須彌,把自己看作一粒塵埃,卻不囿於塵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必刪】列夫託爾斯泰曾經說:「一切變化,一切魅力都是由光明與陰影構成的。」其實光與陰不一定是要相互對立的,且看那殘月彎彎不也是如此美好嗎?芥子是如此微小的事物,卻有容納須彌的胸懷。我背對陽光,看到的是自己的陰影,而當我面向陽光,我看到了無盡山巒、高飛的雁群。莊子啊,你心中有一輪殘月。你臨泉賦詩,你昂歌長嘯,你飽讀詩書,你逍遙於天地之外,你將自己看做一粒塵埃。
  • 太和殿這塊石雕上的須彌山用意何在?
    還有一種像山峰的圖案叫須彌山,共五座,在海水紋和雲紋之間,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為帝釋天所居住之處。
  • 敦煌壁畫中各式各樣的須彌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Sumeru),又譯為蘇迷塔、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傳說在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約13公裡,即110萬公裡),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 瞿學忠:須彌山上西望長安的第一座石窟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成為各地爭相崇信的「國教」,全國範圍內開鑿石窟蔚然成風,須彌山石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的。須彌山石窟所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須彌」原為梵文音譯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在佛經中也稱為「曼陀羅」。須彌山稱謂的來歷:須彌,是佛教典籍中的專用術語,通常認為是寶山的意思。
  • 神秘的岡仁波齊,原來是佛教的須彌山,恆河水的發源地
    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是我國岡底斯山脈主峰,形狀如一座大金字塔,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它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
  • 須彌靈吉原來是這個意思!
    須彌靈吉原來是這個意思!  《西遊記》裡,孫悟空在西天取經路上,遭遇了黃毛貂鼠黃風怪的天下第一神風。黃風怪的神風有多厲害?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稱:「盤古至今曾見風,不似這風來不善」,真真是這風「能使天地變,能叫乾坤改」,黃毛貂鼠這風一吹,三界神佛都躁動,天庭佛教地府都因此有了大動靜。  天庭諸神下界  老君難顧煉丹爐,壽星收了龍鬚扇。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