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勇 | 作者
黃炎培,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實業家、政治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發起人之一。曾任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以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
1914年,黃炎培以《申報》記者的身份從上海經南京至濟南,在濟南附近逗留十幾天,詳細考察了濟南、泰安、博山等地的教育、實業和風俗民情。
9月27日,黃炎培乘車至張店,「以博山礦產最豐,欲便道一觀察,乃乘車由支路西南行赴博山」。除去在路上的時間,黃炎培一共在博山勾留了一天半。短短一天半的時間,他詳細了解了博山當地的教育和實業發展狀況,並寫入日記,後收入《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第二集(山東、直隸)》出版,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根據《日記》記載,黃炎培在博山的行跡大致是:27日下午一時許,從張店乘火車到達博山。「寓悅來公司。」傍晚到二十裡外的趙家堰拜訪了同行範鶴齡的父親範連三——泰興煤廠的經理。在範連三的導引下,參觀了泰興煤廠的煤井,了解了其生產經營狀況。28日,在考察了八陡黑山恆富崖的地層狀況後,會晤博山縣知事丁惟椽,聽取了他關於博山教育、實業發展情況的介紹。然後,在縣視學王採如的陪同下,參觀了博山縣立高等小學和乙種農業學校。晚上到大柳行莊參觀了博山玻璃公司。29日早八點半從博山乘火車至張店。
很顯然,博山給黃炎培留下的第一觀感是非常美好的——「博山遍地皆山,過縣城外,水聲潺湲,清溪一道,隔岸繡嶺迴環,天然屏障。緣溪大道榆柳縈拂;左顧則雉堞遠在山頭,人行其間,如入畫圖。」一個山清水秀的博山永遠的定格在了黃炎培的日記裡。
博山工業的繁榮也給黃炎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裡沿途,但見土人挖煤者、擔運瓷器者、燒瓷煉磚瓦者,一片工業世界!」
黃炎培此次從南京北上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育,因此,他在《日記》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記錄博山的教育發展狀況。當時博山有縣立高等小學4所,初等小學9所,還有女學、乙種農業學校及私塾若干,其教育程度,「在山東各縣為中等」。惟鄉間私塾尚多,思想僵化,不肯改良。為推行當時的先進教育理念,縣知事丁惟椽給「老學究」們開了個會,在會上說:「餘亦舊人,非新學家。但學校方法,確亦有可採處,爾等不可不虛心。」看來,丁惟椽還是很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經其「反覆申說」,老師宿儒們「意為之動」,再者,畢竟是一縣之最高長官的話,不能不給面子,「不期動而自動也」。丁惟椽也因勢利導,藉機設立了一個教學研究會,每月初一、十五安排一個學校教員專門講授教學管理方法,每次到會聽課者達數十人,想必對推行新式教育是有很大作用的。
作為實業家,黃炎培對博山的三大傳統產業煤炭、陶瓷、琉璃全面進行了考察。
對於博山的煤炭,黃炎培早已耳聞,一個煤商告訴他:「山東之煤,以嶧縣與博山為最佳,淄川、坊子皆不及。」因為博山的煤能煉焦,其他地方的煤則不能或煉不好。淄川的煤運到青島,運費每噸一圓五角,博山的煤則要四圓。淄川採煤用機械。
博山採煤則「以機器吸水,以人力挖煤」。箇中原因,一是博山的煤礦主皆華商,資本微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受制於「路旁三十裡採掘權之條約」,即《膠澳租借條約》,不敢投資。雖然黃炎培提出「實則張店至博山為支路,是否受此拘束,盡有可解釋者在」 。但在當年列強瓜分中國的半殖民地背景下,國力孱弱,任人宰割,有何可解釋者?!
創建於1904年的博山玻璃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平板玻璃廠,儘管從一開始,這個由官商合營的企業就運轉不暢,但作為早期的民族工業企業,還是引起了黃炎培的極大興趣。1914年9月28日晚,即在他離開博山的前一天晚上,他在保管員的導引下參觀了早已停產的博山玻璃公司。他在考察了博山玻璃公司的歷史、生產工藝後,一針見血地提出了企業虧折的兩個主要原因:「工事之未精」 、「用人太多且濫」,即生產工藝和冗員沉珂造成的收不抵支,資金短缺——每月支出約一萬圓,產值才七千圓,怎能維持太久!最終是「支撐復支撐」,至宣統二年(1910)「完全停閉」。
對於博山琉璃,黃炎培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在日記中寫道:「博山民間向有一種工業,其所出品曰料貨。其型為瓶、為管、為球,其物為煙管之嘴、前清大禮冠之頂珠、藥物之瓶、鼻煙之壺、佛像之睛、婦女之簪珥、兒童之玩具。」離開博山前,他不僅向博山玻璃公司的保管員索要了白石、紫石等琉璃原料樣品,還向博山琉璃生產商索得瓶形、球形、管形等琉璃產品若干種。
當年博山有「瓷器廠百數十家,出品甚粗劣,行銷山東全省」。看來,較之景德鎮,民國初期的博山陶瓷確實「糙」了些。關於博山陶瓷,除了這幾句話,黃炎培並無其他贅述。
這次邂逅,博山給黃炎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其地無客民,亦鮮出境者。謀生易,故無丐。」「人多畏法自守,故無盜賊……雖夜不閉戶可也。」無盜賊、無乞丐,物價低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幅安居樂業的景象!
儘管黃炎培筆下的博山是寧靜而祥和的,但因日德為爭奪山東殖民地權益而進行的戰爭,博山及周邊已是「人心惶惶」,民眾如「驚弓之鳥,啾啾然各述傳聞之慘狀」。因擔心鐵路停運,黃炎培在1914年9月29日早匆匆離開了博山。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字為老博山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