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晟達者:如何解讀縣政府被盜的有罪推論
安徽蕭縣縣政府被盜案嫌犯落網,被盜金額仍未公布。3月27日,蕭縣縣政府3間辦公室被盜。近日,蕭縣公安局四偵聯動、多警種合作,經過精確信息研判,終於破獲這起重大案件,抓獲嫌疑人2名。而被盜的具體損失,警方尚未公布,稱仍在核查中。(5月8日新華網)
一起發生在縣政府的盜竊案,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月,嫌疑犯已被抓獲,可被盜金額卻遲遲未公布,官方的處理態度貌似也顯得避重就輕,報導對破案細節描述得頗為詳盡,而對具體損失卻隻字不提,以「仍在核查中」搪塞公眾,一時間,網絡上「小偷反腐」「偷官無罪」等有罪推論接踵而來。
不可否認,在盜竊案件中,金額的認定是對嫌疑人量刑的重要評價標準,慎重處理是理所應當,不過,盜竊案件本身並不複雜,一月多前的案件真相至今還雲裡霧裡,到底是警方的辦案效率過低還是官方態度曖昧故意為之?不便公開的背後藏著啥貓膩?
興許,小偷把作案地點放在政府辦公室才是此次案件的關鍵,不久前,陝西彬縣女子房云云作案8起卻只被追究6起,沒被追究的那兩起案子,是偷了合肥的兩名官員,涉案財物200多萬元,「專偷貪官」不偷百姓自然在網絡上大博眼球,引來一些「點讚」聲:此類賊團夥,已成為繼小三、情婦之後反腐戰線上一支強有力的新生力量,其中,甚至還不乏「盜亦有道」「業界良心」等讚譽之詞。
那麼,小偷為何偏愛官員辦公室呢?現實中,商人也好,下級也罷,多借匯報工作、溝通感情的名義到領導辦公室報告工作,實際上卻幹著行賄受賄的勾當,一些領導的辦公室內的財物,可謂千奇百怪,香菸、名表、名酒、珍貴藥材等等不一而足,而貪官的財產來路不正,出於前途考慮,大多不敢報案,也正因如此,小偷們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大膽放肆。回到此次事件中,一起偷竊案被官方「捂蓋子」,是不是不打自招?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政府裡的盜竊案真相不能成謎,須知,紙包不住火,官方的權威發言越是三緘其口,越是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越是會遭致更加離譜的揣測和猜疑,唯有及時調查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及時將信息公開,才能真正消彌質疑或者傳言,當然,事件的調查需要一定的時間,關於真相,公眾有足夠的耐心,也希望相關部門有切實的舉措和敢於公開的膽量。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