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從夏商周時期,我國就進入了古文明。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連年的徵戰從未休止。經過上百年的徵戰,最終的戰國七雄一統成為了秦朝,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始皇在他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
不可否認,秦始皇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因此他被後人評為了千古一帝。可是秦朝僅僅存在了十五年的時間就滅亡了,其後再次進入戰亂。總的來看,華夏文明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爭期間。
俗話說「太平盛世」,想必這句話大家肯定聽說過,那沒問題來了,「太平盛世」的標準是什麼?對於「太平盛世」的解釋,可以參考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中對太平的解釋為社會平安、安寧,其次盛世的解釋為興盛的時代。
華夏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期待太平盛世。翻閱史書不難發現,歷史上很多朝代都用太平作為年號,比如說吳國的會稽王、梁國的梁敬帝、遼國的聖宗等等,這足以看出,每一位皇帝都是想要締造太平盛世的。
歷史上出現的太平盛世很多,最為人熟悉的肯定是康乾盛世。康熙帝時期,康熙皇帝實施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這之後,標誌著康乾盛世的開始。當時的戶部右侍郎于敏中對盛世做出了評價:「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可是根據後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康乾盛世只不過是徒有其表。
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太平盛世有沒有呢?肯定有,比如說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總的來看,華夏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太平盛世屈指可數。那麼對於太平盛世的標準是什麼呢?古代的人們認為「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民」。
這種看法沒有錯,戰亂的年代天下大亂,根本沒有安生日子可以過。古代沒有戰亂的情況下,大部分時間是國泰民安的,一旦進入了戰爭時期,這種情況就不復存在了。對於「太平盛世」的標準,有四個方面。
「太平盛世」意味著「天下安寧,經濟繁榮」,古代的社會是農耕社會,這樣一來糧食就是必不可少的。當一個王朝的糧食產量上升時,這個王朝的發展肯定不會太差。根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百姓三年的耕種,可以存心一年的糧食。
其餘的糧食要上交朝廷。這樣一來糧食就是「太平盛世」的基礎,其次一個王朝的穩定是締造「太平盛世」的另一因素。還有兩點就是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和經濟繁榮民生安定。這兩點對於一個「太平盛世」的王朝同樣重要。
康乾盛世中,文化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因此這個盛世只能說是史書上吹噓出來的,存在很多水分。總的來說,從秦朝之後,歷史上出現的「太平盛世」是非常非常少的,能夠在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也是不易的,因為大部分時間,古代都處在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