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子不悔
01
城市之間角逐,已經滲透到任何一個領域。總而言之,凡是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頭銜,大家都要爭奪。
比較熟悉的且實際的頭銜,有國家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等,這些頭銜一旦獲得,可以為自身爭來切切實實的政策與財政利好。
還有一些比較虛的,但能彰顯實力與地位的頭銜,比如電商之都、科創之都等,這些頭銜並不能帶來啥政策與財政利好,但卻能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資金。
這兩年,各大城市依舊在爭奪國家中心城市頭銜,已經明確加入爭奪的城市名單有濟南、青島、瀋陽、昆明、長沙、廈門、杭州、南京、瀋陽、南昌、合肥。
大家在爭奪國家中心城市這個頭銜的同時,還在爭奪一個虛名,首店經濟之城。
「首店經濟之城」相信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說,但關於這個頭銜的爭奪,幾年前就開始了。
想要知道這個頭銜的意思,就得先明白何為首店,所謂首店,就是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潮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或是指傳統老店通過創新經營業態和模式形成的新店。
如星巴克第一家店開在美國西雅圖,在中國的第一家店開在臺北、大陸第一家店開在北京。從區域來看,華東地區第一家店開在上海,華南地區開在香港,之後天津、澳門、深圳、南京、杭州、廣州、青島、大連、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遍地開花。
誰獲得知名品牌開設的第一家店數量多,說明城市的「首店經濟」潛力與規模越大,誰就是「首店經濟之城」。
02
正如上面所說,「首店經濟之城」是個虛銜,但獲得這個頭銜的城市,需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尤其是營商環境、人口規模和消費能力。
近日,據21世紀經濟報導披露一組數據:
2018年-2020年三季度末,成都已有超過900家各類型首店開業,總量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也就是說,過去近三年的時間裡,上海獲得的首店落戶數量最多,其次便是成都,成都超越了華北消費中心的北京,超越了華南消費中心廣州,並力壓深圳、重慶和天津,成為了排名第二的首店經濟之城。
不僅過去三年上海第一、成都第二,去年一年的排名,同樣是上海第一、成都第二。
據尼爾森的報告,2019年共有436個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在這些品牌所選址的城市中,成都排在上海之後,以50個「全國首店」的規模列所有城市的第二位。
上海位居第一,我們不驚訝,畢竟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是中國經濟第一強市。
但成都位居第二,何以做到?成都何以力壓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天津、重慶?
論經濟實力,成都肯定沒法與北京、深圳、廣州相比,但決定首店經濟之城的,不僅是經濟實力,而主要是看營商環境、消費能力和人口規模,這個三個指標共同奠定了成都在首店經濟上的地位。
很淺顯的一個道理,一個品牌要在選擇在一座城市開店,經濟實力當然是看重的點,但更為看重的是這座城市的消費能力、營商環境和人流量,後三者才是決定店面營收的關鍵。
這麼多商家決定將首店落戶成都,足以說明一切。
今年前三季度,在成都落戶的首店數量上升到了227家,這一數據領跑新一線城市,其中中國內地首店14家,西部首店5家,西南首店69家,成都首店139家。
在營商環境方面,成都在西部地區,是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在全國所有城市排名中,成都的營商環境也僅遜色於上海、北京和深圳,高於杭州、成都、天津、重慶、武漢等城市。
營商環境是吸引企業和商店落戶的關鍵指標,構成營商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經濟、人口、交通還有房價。
在消費能力上,成都雖然不如重慶,但這主要是因為重慶地廣人多之故,若論消費質量,成都自然勝重慶一籌。
再看人口規模。
人口規模,決定了人流量,這是企業落戶的重要考量指標。
上圖是人口過千萬的主要中心城市排名,成都位列第四,僅次於重慶和京滬。
重慶雖然人多,但地廣,大部分人口並不在主城區。若只看主城區人口,重慶的主城區人口不比成都主城區多出多少。
03
三個指標看下來,成都基本都位居前列,營商環境第四,消費能力第五,人口規模第四。
這意味著,成都的首店經濟能力也至少應該排在前四之列。成都現在位列第二,從所列舉的指標來看,算是實至名歸。
理論上來說,北京本該高於成都,但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給了成都一個便利。
而理論上更具實力的廣深,人口規模廣深不如成都,營商環境廣州不如成都,消費能力,深圳不如成都。
以此來看,成都力壓廣深杭武津渝,並不意外。
從以上三個指標來看,如給各城市首店經濟做個排名,上海、成都已經是第一、第二,那第三到第十這8個城市,本號以為依次應該為:
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杭州、武漢、杭州、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