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衢州市委宣傳部、開化縣人民政府、錢塘江文化研究會主辦的2020「錢塘詩路·開化尋源」研討會在開化舉辦。
來自浙江省社科聯、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浙江大學、衢州市文聯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開化的詩路文化底蘊溯源、「錢江源頭」和「錢塘詩路」文脈聯繫、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中的開化擔當和作為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開展「根」「詩」對話。專家們一致認為,開化應該而且也有充分優勢將「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作為全新文化IP打造。
開化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毛獻明指出,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慧言慧語為開化深度融入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打開了思路,明確了方向。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包含開化最美的風光、鄉村、人文,開化將努力融入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聚焦兩園共進、兩源輝映、兩詩融合,把文化帶打造為美麗經濟產業帶、美好生活的幸福帶、美輪美奐的風光帶。
現將部分專家的發言予以摘登,以饗讀者。
謝利根(浙江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相對於全省四條詩路中開發進度較快的浙東詩路,錢塘江唐詩之路的開發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位於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要實現打造「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的目標,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認為開化需要從文旅融合入手,在產業融合、集聚資源、品牌塑造、傳播形象、延長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區域聯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下功夫。浙江省社科聯將在錢江源文化底蘊挖掘、文化研究基地建設、發展戰略的制定等方面與開化加強合作交流,為開化成功打造「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提供助力。
陳榮高(浙江省政協原秘書長、錢塘江文化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開化的優勢是生態,生態是根;開化的精神是文化,文化是魂。近年來,開化用文化為生態賦能,著力做好「生態+文化」文章,打造出了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霞山古民居、金溪漂流等一批優質文旅項目,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開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在不斷提升。站在進一步融入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的新起點,開化要把「雞鳴三省」文章做透做實、把文旅融合產業做大做強、把創新發展擺在首位,不斷續寫深化「生態+文化」篇章。
李傑(浙江大學國際傳媒學院原院長、教授):
浙江省委省政府對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的總體定位為「風雅錢塘,百裡畫廊」。位於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在融入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的過程中,可通過不斷強化母親河源頭的神聖性,實施聖顯戰略;緊跟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步伐,實施跟進戰略;尋找最優質的客戶源,實施撇脂戰略等,放大優勢資源,明確自身定位。在此基礎上,開化還應突出差異性和典型性,體現原真性和包容性,通過強化品牌的協作機制,強化地標保護,創建錢江源生態品牌實驗室,建立區域品牌的傳媒方陣等舉措,打造基於生態文明的高端詩性品牌,不斷突顯源頭文化的亮點,講好開化故事,建設錢江源生態文明的詩意樣本。
吳建平(杭州市人民政府參事):
今天「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文化研究基地」正式落戶開化,我認為這是開化謀劃打造「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的新機遇和新起點。開化如何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彰顯生態之美、人文之美與和諧之美,使它成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當中的一顆明珠?我個人認為,開化應樹立打造先進文化高地的意識,做好極富有「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個性特色的規劃設計;以每一個精彩細節的挖掘,呈現「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的美麗畫卷,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設中,為新時代錢塘江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把開化打造為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文與生態相得益彰的形象窗口以及弘揚文化的美麗窗口。
王駿(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長):
開化要實現從錢塘江源頭到「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的轉化,需著重從建設當代新詩路、加大當代詩路的文化資源增量等方面實現。同時,開化還應在創成「浙江省詩詞之鄉」的基礎上,不斷突出詩詞文化元素在詩路文化帶建設中的核心要素,把「中華詩詞之鄉」的創建有機融入開化發展的各項建設,加大詩詞文化的群眾性普及程度,發展詩詞文化事業,重視對外宣傳,把開化「升級」為錢塘江詩路上的「中華詩詞之鄉」。
孫昌建(浙江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
早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詩路文化帶之前,浙江全省各地就開展了形式多元的詩路文化活動。藉由這些活動,錢江源頭開化的詩韻美名越傳越廣。大江大河是偉大詩歌誕生的地方,生態文明能有效反哺詩歌創作,優質的生態為開化奠定了詩詞文化繁榮的基底。在新的發展歷程中,開化需不斷吸收錢江源的文化資源,把錢江源的元素融入新體詩創作中,不斷突顯源頭品牌,以詩歌作品的創作賦能「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建設。下一步,浙江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將加強與開化的溝通交流,聯合開展詩歌採風等活動,全力支持開化打造「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