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民: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對大國而言,處理與小國的關係不可想當然,也不可簡單化。在許多不對稱互動關係中,大國關係是難以規避的背景,不對稱互動在某種情況下不過是大國關係的延伸而已。

作者:韋民,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要點1:大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既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也有日漸凸現的劣勢。大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的壓倒性實力,劣勢則是潛在的道德風險。

要點2:言行一致是大國風範的重要表現。「口水戰」不是真正大國的行為方式,而是小國的普遍性行為。

要點3:真正的大國是用「行動」體現政策意志,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必有果,這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

要點4:良好的國內治理是贏得小國敬重的關鍵,民不聊生、腐敗盛行的大國是無法徵服人心的。治理出色的大國在處理不對稱關係時就不會陷入小國不對稱策略製造的困境,就會不戰而屈人之兵,成本最小化地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

編者按】「良好的國內治理是贏得小國敬重的關鍵,民不聊生、腐敗盛行的大國是無法徵服人心的。」在互聯互通、互依互賴的全球化時代,國際安全問題極為複雜,小國也成了國際安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韋民在《小國與國際安全》書中剖析了小國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傾向以及大國的應對策略。韋民認為在不對稱互動,尤其是不對稱衝突中,大國至少要做到洞悉小國心理、樹立大國威望以及有效威懾域外大國的戰略衝動。治理出色的大國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成本最小化地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以下為相關內容摘錄:

不對稱互動中的大國優勢與劣勢

不對稱互動是當今國際關係的有機構成。大國關係是國際關係的主旋律,大小國家間的關係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大國而言,處理與小國的關係不可想當然,也不可簡單化。在許多不對稱互動關係中,大國關係是難以規避的背景,不對稱互動在某種情況下不過是大國關係的延伸而已。

當今世界,大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既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也有日漸凸現的劣勢。大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的壓倒性實力,劣勢則是潛在的道德風險。「威逼」與「利誘」是大國處理與小國關係的常規策略,然而,在其他大國介入的情況下,這種策略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政策效果。在小國採取不對稱策略的情況下,大國往往會面臨進退兩難的處境。總體來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大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小國對外行為更易走極端

第一,洞悉小國心理。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相互建構。小國的行為方式建立在其特有的心理基礎上,洞悉小國的心理是有效應對它們的前提。與大國相比,小國具有幾個頗為獨特的心理特徵。

(1) 更具脆弱感。脆弱感源自國際比較。因為太小,在「巨人」面前的「渺小感」必定油然而生,在不可比擬的力量面前也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相對更強的脆弱感是小國的普遍心態。

(2) 更敏感。越是脆弱,就越是敏感。從國際法層面看,小國享有與大國平等交往的地位和權利;然而,在權力分配上,大小國家間卻嚴重失衡。平等的內在需求與顯著的權力差距構成了無法擺脫的心理矛盾。因此,小國的外部認知往往更為敏感多疑,對遭受權力歧視、主權侵犯和不公正的對待常常深感恐懼和不安。

(3) 更強的認可需求。越是無足輕重,外在認可的需求就越強烈。存在感是任何行為體的重要行為表現。外部認可是小國凸現自身存在感、獲得尊重和尊嚴的重要途徑。

(4) 對外行為更易走極端。一般而言,在行為的光譜上,小國更有可能處在「沉默」和「冒險」的兩個極端上,意在避免或努力引起關注。兩種行為方式都是精確算計後的策略。在不對稱互動中,小國可能更傾向於冒險行為。相較大國,小國資源稀缺,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爭端中往往難以妥協退讓;小國目標較為單一,更能聚焦於特定事務上,並糾纏不休;小國信息能力相對欠缺,對大國關係發展往往難以作出準確評估,更可能在局勢失控時採取冒險行動;小國傾向於將爭端訴諸國際機構和世界輿論,且往往會為此製造吸引外部關注的衝突性事件。此外,與肩負全球責任的大國相比,小國似乎沒有多少道德壓力約束,也就很少面臨違背國際道義的道德風險。這相應增加了小國作出激烈反應的可能性。

良好的國內治理是贏得小國敬重的關鍵

第二,樹立大國威望。大國有大國的國際義務,小國也有小國的國際擔當。在不對稱互動中,大國威望是約束和規範小國行為並與其和平相處的重要途徑。小國敬畏大國,就會尊重大國的利益和戰略關切;小國藐視大國,則會引發各種爭端,甚至刀兵相見。大國威望不僅源自其對小國的尊重和關切,更源自大國風範的塑造。強大的實力當然是大國威望構建的前提,但是,一以貫之的行為風格更是國家威望的重要標識。其一,言行一致是大國風範的重要表現。「口水戰」不是真正大國的行為方式,而是小國的普遍性行為。其二,真正的大國是用「行動」體現政策意志,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必有果,這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其三,良好的國內治理是贏得小國敬重的關鍵,民不聊生、腐敗盛行的大國是無法徵服人心的。治理出色的大國在處理不對稱關係時就不會陷入小國不對稱策略製造的困境,就會不戰而屈人之兵,成本最小化地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

小國冒險行為實質上是大國戰略博弈的延伸

第三,小國的「對抗性」行為往往是域外大國介入的產物。小國是現實的,它們往往通過追隨現有體系中的最強者以尋求國家安全利益,或者以此作為不對稱互動中的重要策略。小國冒險行為實質上是大國戰略博弈的延伸。對當事大國而言,這樣的不對稱互動或衝突絕非大小國家之間的雙邊關係問題,而是域外大國戰略布局的一環。因此,如何有效威懾域外大國的戰略衝動是解決小國「滋事」的關鍵。其一,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量是阻遏域外大國戰略衝動的前提。只有可信的軍事實力才是消弭任何戰略敵意的可靠保證。其二,明確界定自身戰略利益的內涵與外延,劃定戰略底線。其三,制定完善和有效的應對策略。

綜上所述,小國是國際安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互聯互通、互依互賴的全球化時代,國際安全問題極為複雜,影響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的行為主體形形色色,一個都不能忽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小國不斷構思和實踐著各種適應性的生存策略,展現出各具特色的安全行為方式,並扮演著頗為獨特的國際安全角色。在國際安全研究中,大國視角固然重要,小國視角亦不可缺失;後者不僅是一個有益無害的補充,甚至可以從中獲取一些意外的理論啟示。(編輯:陳菲)

本文由出版社獨家授權騰訊思享會刊發。文中圖片及小標系編者所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

韋民,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東亞政治經濟、東南亞地區研究等,主講「東亞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心理學」「全球化與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研究」等課程,著有《小國與國際關係》《東協研究新視角: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譯有《亞洲人會思考嗎?》《光明會:陰謀論的前世今生》(合)《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合),並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新書介紹:

本書是作者繼《小國與國際關係》之後推出的關於小國研究的又一力作。在國際安全中,大國舉足輕重,小國亦不可或缺。前者是國際安全環境的塑造者和主導者,後者則在其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並發揮著相應的作用。

欄目簡介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讀書在今天可以變得更便利,但不會變得更輕鬆。為增廣智識的讀書,不妨給自己加一點點難度。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微信公眾號已開放置頂功能,歡迎您在本號設置頁面裡打開置頂開關。

相關焦點

  • 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原標題: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摘要】 總體來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大國至少要做到三點:洞悉小國心理、樹立大國威望以及有效威懾域外大國的戰略衝動。小國敬畏大國,就會尊重大國的利益和戰略關切;小國藐視大國,則會引發各種爭端,甚至刀兵相見。
  • 韋民:近代殖民史如何顛覆和重塑了小國?
    檢索時間:2017年4月3日;韋民《小國與國際關係》,北大出版社2014年版,P59-64.在今日世界宗教版圖上,天主教與基督教佔據明顯優勢,在小國群體中更具壓倒性優勢。在信仰層面的競爭上取得的歷史「業績」印證了現實層面的國際政經格局,這極大地擴充了西方價值觀的國家群體,進而保障和促進了西方對世界的影響力。原因很簡單:信仰影響認知,認知影響行為,改變你的信仰意味著塑造你的行為。第三,英國的小國殖民地數量雄居榜首。「日不落帝國」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 韋民:英式殖民統治有哪些獨門絕技?
    小國發展進程業已為近代殖民史所顛覆和再造。(本文為韋民教授「小國的行為邏輯」系列文章中的「小國的歷史『宿命』」主題,因篇幅較長,分為三篇刊發,此為此第三篇。)這個殖民活動的遲到者後發制人,最終在列強之間的競逐之中佔據顯著優勢,成為殖民版圖囊括四海、勢力無出其右的頭號殖民大國。這個身份與其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相輔相成,不僅凸現了英國在殖民時代的「領頭羊」地位,對世界產生了更顯著的影響,其中,對小國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更是無人望其項背。第二,英屬前殖民地獨立小國的民主記錄往往更佳。
  • 《大國權力轉移》:小國的安全策略及應對思考
    小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策略受到自身實力和戰略環境影響,小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策略主要有五項。第一項,依附策略。小國綜合實力弱小、安全環境比較脆弱,通常採取依附大國的策略,接受大國的安全保護,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
  • 小國心態到大國理性
    披閱其中數卷,內心有感,抒發於次:中國之成功邁向領袖世界群倫的大國境地,無疑需要系統而深刻地思考中國的國家精神,從而有力推動國家從單純追求經濟發展、滿心關注GDP增幅演進到理性布局國家均衡發展、塑造從容大國氣度,成功地以現代理性引領國家作別小國心態,建構大國精神。
  • 【大家】大國和小國
    小國百姓不會像我們那樣事事要表態,考慮自己的國際影響。小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大部分商品都要靠進口。所以,良好的周邊國家關係至關重要,他們不會想去製造大型噴氣客機,更不會拿有限的國家預算去造原子彈或航空母艦。小國家的百姓都是傾向於和平的,絕沒有任何幹涉國際事務的野心,也不會有非分之想要在國際上出頭露面。連舉辦奧運會都會感覺經濟負擔太重,安分守己是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 「六院之光」呼吸內科韋民主任榮獲第四屆「廣東好醫生」提名獎
    一年來,我們戰疫情、抗災情,助力『雙統籌』奪取『雙勝利』,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段宇飛在致辭中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97萬衛生健康工作者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眾志成城戰疫情,創造了15個全國「率先」,為國家防控大局貢獻了廣東方案、廣東經驗,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杜特爾特——演繹小國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獲利的高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防務安全論壇「香格裡拉對話會」上,曾專門就「新加坡等小國,應如何在大國博弈下積極作為、避免選邊站隊」回答了記者提問,李顯龍開誠布公談到,「要積極地避免選邊站隊,實際上也要求積極地避免被迫選邊站隊。
  • 王義桅:大國博弈之下,小國如何自處
    法國歷史學家託克維爾兩百年前寫道:「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命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恆,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這個判斷至今仍有啟發性。古人云:以大事小謂之仁,以小事大謂之智。但眼下,美國政府正濫用大國強權,這令小國無法「以智事大」。
  • 【對話】今天的中國人有「大國心態」了嗎?
    有人說,我們已經是一個大國,然而當下國民心態還存在與大國地位不相符合之處,如弱國心態、小國心態等,我們需要培養大國心態;有人說,我們只是經濟上強大了,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大國,更談不上大國心態;還有人說,「中國威脅論」依然有市場,我們要善於守拙,不要強出頭,等等。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大國心態」?又該如何與時俱進地培育和涵養「大國心態」?本刊特邀有關學者加以探討。
  • 百年恩仇:小國曾被大國吞併,現在為何敢直面大國?
    有的小國面對強國,雖然在戰爭中選擇了中立,但依然躲不過被滅亡的命運。因此有些曾遭受大國佔領過的小國,現在雖然重新建國,但仇恨卻依然存在。中立小國大動作。近期,北歐已經中立一百年的國家芬蘭突出做出一個決定,加強本國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實力,主要目的要應對芬蘭在波羅的海的戰爭。但芬蘭指向的國家卻是俄羅斯。由於芬蘭是中立國,所以芬蘭並不是北約成員國,但芬蘭卻是北約的夥伴國。芬蘭加強與北約的關係,主要應對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艦隊。
  • 面對大國壓迫,小國能不能合併成一個大國對抗?沒想到會如此艱難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不單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發生在國際社會之上,大國往往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在對外貿易或者大國博弈中將小國作為籌碼,而小國卻往往沒有反抗的的權利,比如二戰時期的慕尼黑會議上,關於蘇臺德地區的割讓問題,捷克方面的代表甚至沒有參加會議,進行發言就被迫割讓了一部分領土
  • 亞塞拜然全線開火,小國的廝殺,背後是大國在博弈
    從國土和經濟的角度出發,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兩個國家都是標準的小國,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找大國抱團取暖,或者自己結成一個穩定的「共同體」,就像是「歐盟」與「東協」一樣,但是小國最大的悲哀就是,離上帝太遠,離大國太近。在多事的2020年,亞歐大陸的一個地區又亂了。
  • 齊前進:大國對小國當扶危濟困為先
    而小國、弱國時常面臨危險和困難,需要大國幫助與保護。大國如何與小國相處?正如老子所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也就是大小國家應彼此尊重,大國更要對小國禮下謙讓,扶危濟困。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支持,算是一個例子。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動蕩之地,安全問題長期沒有解決。
  • 這就是羽球大國與羽球小國的差距,足球大國與足球小國的差距!
    丹麥羽壇一哥安賽龍抱怨沒有訓練場地,而丹麥國足卻在有關部門的「庇護」下開啟了「綠燈」,能夠正常訓練,印尼所有體育場館全部關閉,而印尼羽協球員能照常訓練,因為印尼政府為印尼羽協開啟了「綠燈」,這或許就是羽毛球大國和羽毛球小國的差距,足球大國和足球小國的差距!
  • 大國願望和小國心態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最近在接受日本《世界周報》採訪時,批評日本外交缺乏世界戰略,是「小國外交」。作為「大國外交」的倡導者和首相小泉純一郎上臺之初的支持者,中曾根這番話頗值得深思。  中曾根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首相時,率先提出「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要確立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
  • 小國為何時常能將大國拖垮,是小國太頑強還是大國自己輕敵?
    今天,撫琴將同大家聊聊,歷史中時常爆出的冷門,大國為何會被小國打敗的原因。歷史上大國戰勝小國幾乎是個不變的法則,但歷史中總存在那麼些例外和冷門,就比如美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當時在越南投入的兵力和精力絲毫僅次於二戰時期的投入,並且前後持續了十幾年,不僅沒能讓越南低頭,反倒被越南拖到筋疲力盡,不得不撤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小國反倒能戰勝所謂的大國呢?
  • 仇池國:大國夾縫中流傳百年的小國,為何如今卻被人頻頻提起
    向大國臣服,自稱藩國。這個在周圍大國之中夾縫的小國,徹底在河西走廊地區失去了蹤跡。在前面對於仇池國的介紹中,我曾經說過,這裡為了在當時戰火紛飛的大環境中解脫出來,每當一個大國成立,仇池國都會向這些大國俯首稱臣,以求得生存。
  •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變成大國的專屬遊戲,一眾小國如何夾縫求生?
    亞歷山大這樣的英雄很難再在歷史中出現,小國只能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戰爭遊戲慢慢的成為了大國的專屬遊戲,即便是現在的非洲中東等地區衝突不斷,也不過是簡單的菜雞互啄,遠未達到21世紀真正的戰爭烈度。在如今這個講究技術優勢信息優勢的年代,一些小國家在面對大國碾壓時往往只能採取一些非對稱對抗。但也是於事無補。
  • 楚國成長記:從彈丸小國發展成超級大國,它是如何做到的
    西周之初,楚國還只是一個方圓五公裡的彈丸小國,要什麼沒什麼。可是隨後的數百年,它卻飛速膨脹,成為南方的超級大國,國土面積和人口堪稱諸侯國第一,它是如何做到的?1.地理因素由小國發展成大國的並非楚國一家,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地理因素,這些國家的封地都是遠離華夏核心的四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