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著名的宰相呂端,為官清廉,周濟貧困,死後家無餘財,以致兒子淪落到變賣房產的地步。呂端頗有才能,為人穩重,識大體,被宋太宗趙光義評價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在宋太宗駕崩之時,暗潮洶湧,呂端臨危不亂,扼殺了一場將要發生的宮變,輔佐宋真宗順利登基。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人,年少時便聰明好學,長大後步入仕途,經歷了五代十國亂世。
宋太宗時期,呂端頗受重用,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單獨受到皇帝召見,密談政事。宰相趙普稱讚呂端說:「呂公寵辱不驚,喜怒不言,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
不久,宋太宗想提拔呂端為宰相,有人反對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則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於是執意任命呂端為宰相。呂端當宰相時,已經做了四十年的官,年齡已經很大了,宋太宗恨自己對呂端任用的太晚。
當時西北党項族首領李繼遷侵犯邊境,他的母親被宋軍俘獲。宋太宗打算誅殺李繼遷之母,以此懲戒叛賊。呂端得知此事後,勸諫宋太宗說:「當初項羽威脅劉邦,要烹殺劉太公,劉邦卻說:『希望分我一杯羹。』幹大事的人不顧惜親人,更何況李繼遷這種逆賊呢?陛下今日殺了李繼遷的母親,明日就能捉到李繼遷了嗎?如果不能,便和他結下深仇大恨,更加堅定他的叛亂之心。以臣的愚見,不如將李繼遷的母親軟禁起來,好好照顧,以此招降李繼遷。即使不能讓李繼遷立即投降,但至少能牽制住他。」於是宋太宗聽從了呂端的計策。呂端的才智,於此可見一斑。
後來宋太宗臥病在床,呂端和皇太子趙恆每日看望宋太宗。等宋太宗病危時,內侍王繼恩忌憚太子英明,暗中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合謀立楚王趙元佐為皇帝。這四個人,王繼恩是太監大總管,李昌齡是副宰相,李繼勳是禁軍統領,胡旦是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員,這陣容很強,搭配得也很合理,若不出意外,廢立皇帝簡直輕而易舉。
值得一提的是,王繼恩起初侍奉宋太祖趙匡胤,頗受恩遇。趙匡胤突然駕崩時,依照宗法制,應該由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王繼恩為了邀功,悄悄請來趙光義,扶立為皇帝,是為宋太宗。因此宋太宗認為王繼恩忠心耿耿,對他的恩寵無人可比。
楚王趙元佐,本是宋太宗的嫡長子,而皇太子趙恆只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依據宗法制,應該立趙元佐為太子,由他繼承皇位,但是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結果。當初宋太宗迫害四弟秦王趙廷美,趙元佐挺身營救,不久趙廷美憂懼而死,於是趙元佐便開始裝瘋,砍傷侍衛,火燒皇宮,因此被廢為庶人。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這次王繼恩聯合李昌齡、李繼勳、胡旦三人,想要故技重施,擅行廢立,廢黜皇太子趙恆,扶立楚王趙元佐為皇帝。
宋太宗駕崩後,明德李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知道宮中有變,於是將王繼恩鎖在屋內,並使人看守。呂端入宮後,李皇后說:「陛下已經駕崩,皇位應該由嫡長子(趙元佐)繼承,名正言順,你以為如何?」李皇后並非是太子趙恆和楚王趙元佐的生母,她曾經生下一子,早夭,其後不再生育,在立皇帝一事上,李皇后是傾向於立趙元佐的。
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如今先帝剛剛駕崩,豈可違背他的心願而有異議呢?」李皇后聞言,默默無語。於是呂端擁立太子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登基時,垂下帘子召見群臣,呂端站在殿下不拜,請求宋真宗捲簾。呂端上前審視,確定是宋真宗本人後,這才走下臺階,率領群臣山呼萬歲。呂端的穩重謹慎,於此可見一斑。
因為呂端有擁立之功,宋真宗繼位後,對呂端頗加敬重。呂端生病時,宋真宗親自去看望慰問。呂端病死後,宋真宗追贈他為贈司空,諡號為正惠,又追封呂端的妻子為涇國夫人,給他的兒子封官。
呂端死後家無餘財,兒子生活貧困,又迫於娶妻,因此賣掉了宅子。宋真宗於是從國庫拿出五百萬錢贖回宅子,又另外賞賜金帛。
呂端的祖父呂兗,曾經擔任判官,遭逢兵亂,全族被害。呂端的父親呂琦當時年幼,賴同郡趙玉冒死搭救,這才免於一死。趙玉的曾孫趙紹宗十多歲,呂端將其視為自己的兒子,請求朝廷賜趙紹宗進士出身。又四朝宰相馮道,與呂端有舊,馮道的兒子因病被廢,呂端於是將自己的部分俸祿分給馮道之子。呂端的仁義,於此可見一斑。
當初,宋太宗趙光義評價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並提拔他為宰相,可謂是知人善任。正因為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才避免了一場宮變,使宋真宗順利繼位。
參考資料:《宋史·呂端傳》
作者:簷雨階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