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被宋太宗評價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成功扼殺了宮變

2021-01-08 簷雨階苔

北宋初年,著名的宰相呂端,為官清廉,周濟貧困,死後家無餘財,以致兒子淪落到變賣房產的地步。呂端頗有才能,為人穩重,識大體,被宋太宗趙光義評價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在宋太宗駕崩之時,暗潮洶湧,呂端臨危不亂,扼殺了一場將要發生的宮變,輔佐宋真宗順利登基。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人,年少時便聰明好學,長大後步入仕途,經歷了五代十國亂世。

宋太宗時期,呂端頗受重用,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單獨受到皇帝召見,密談政事。宰相趙普稱讚呂端說:「呂公寵辱不驚,喜怒不言,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

不久,宋太宗想提拔呂端為宰相,有人反對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則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於是執意任命呂端為宰相。呂端當宰相時,已經做了四十年的官,年齡已經很大了,宋太宗恨自己對呂端任用的太晚。

當時西北党項族首領李繼遷侵犯邊境,他的母親被宋軍俘獲。宋太宗打算誅殺李繼遷之母,以此懲戒叛賊。呂端得知此事後,勸諫宋太宗說:「當初項羽威脅劉邦,要烹殺劉太公,劉邦卻說:『希望分我一杯羹。』幹大事的人不顧惜親人,更何況李繼遷這種逆賊呢?陛下今日殺了李繼遷的母親,明日就能捉到李繼遷了嗎?如果不能,便和他結下深仇大恨,更加堅定他的叛亂之心。以臣的愚見,不如將李繼遷的母親軟禁起來,好好照顧,以此招降李繼遷。即使不能讓李繼遷立即投降,但至少能牽制住他。」於是宋太宗聽從了呂端的計策。呂端的才智,於此可見一斑。

後來宋太宗臥病在床,呂端和皇太子趙恆每日看望宋太宗。等宋太宗病危時,內侍王繼恩忌憚太子英明,暗中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合謀立楚王趙元佐為皇帝。這四個人,王繼恩是太監大總管,李昌齡是副宰相,李繼勳是禁軍統領,胡旦是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員,這陣容很強,搭配得也很合理,若不出意外,廢立皇帝簡直輕而易舉。

值得一提的是,王繼恩起初侍奉宋太祖趙匡胤,頗受恩遇。趙匡胤突然駕崩時,依照宗法制,應該由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王繼恩為了邀功,悄悄請來趙光義,扶立為皇帝,是為宋太宗。因此宋太宗認為王繼恩忠心耿耿,對他的恩寵無人可比。

楚王趙元佐,本是宋太宗的嫡長子,而皇太子趙恆只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依據宗法制,應該立趙元佐為太子,由他繼承皇位,但是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結果。當初宋太宗迫害四弟秦王趙廷美,趙元佐挺身營救,不久趙廷美憂懼而死,於是趙元佐便開始裝瘋,砍傷侍衛,火燒皇宮,因此被廢為庶人。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這次王繼恩聯合李昌齡、李繼勳、胡旦三人,想要故技重施,擅行廢立,廢黜皇太子趙恆,扶立楚王趙元佐為皇帝。

宋太宗駕崩後,明德李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知道宮中有變,於是將王繼恩鎖在屋內,並使人看守。呂端入宮後,李皇后說:「陛下已經駕崩,皇位應該由嫡長子(趙元佐)繼承,名正言順,你以為如何?」李皇后並非是太子趙恆和楚王趙元佐的生母,她曾經生下一子,早夭,其後不再生育,在立皇帝一事上,李皇后是傾向於立趙元佐的。

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如今先帝剛剛駕崩,豈可違背他的心願而有異議呢?」李皇后聞言,默默無語。於是呂端擁立太子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登基時,垂下帘子召見群臣,呂端站在殿下不拜,請求宋真宗捲簾。呂端上前審視,確定是宋真宗本人後,這才走下臺階,率領群臣山呼萬歲。呂端的穩重謹慎,於此可見一斑。

因為呂端有擁立之功,宋真宗繼位後,對呂端頗加敬重。呂端生病時,宋真宗親自去看望慰問。呂端病死後,宋真宗追贈他為贈司空,諡號為正惠,又追封呂端的妻子為涇國夫人,給他的兒子封官。

呂端死後家無餘財,兒子生活貧困,又迫於娶妻,因此賣掉了宅子。宋真宗於是從國庫拿出五百萬錢贖回宅子,又另外賞賜金帛。

呂端的祖父呂兗,曾經擔任判官,遭逢兵亂,全族被害。呂端的父親呂琦當時年幼,賴同郡趙玉冒死搭救,這才免於一死。趙玉的曾孫趙紹宗十多歲,呂端將其視為自己的兒子,請求朝廷賜趙紹宗進士出身。又四朝宰相馮道,與呂端有舊,馮道的兒子因病被廢,呂端於是將自己的部分俸祿分給馮道之子。呂端的仁義,於此可見一斑。

當初,宋太宗趙光義評價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並提拔他為宰相,可謂是知人善任。正因為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才避免了一場宮變,使宋真宗順利繼位。

參考資料:《宋史·呂端傳》

作者:簷雨階苔

相關焦點

  • 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看懂呂端的宋太宗就給出了一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高度評價。呂端拜相,太宗後悔沒早重用他除了宋太宗看懂了呂端,歷經兩朝的老狐狸趙普也是呂端的「知己」。呂蒙正呂蒙正為宰相的時候,宋太宗就有意想要讓呂端為宰相,且說出了自己對呂端的看法「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 呂端: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呂端是北宋的一代名相,北宋開國元勳趙普曾讚揚他:「吾觀呂公奏事,得佳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真臺輔之器也!」當時,宋太宗想任命呂端任宰相,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當即反駁:「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後人有詩讚曰:「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 朱坤明: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宋太宗趙光義對呂端的評價很高
    為人處世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美,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需要三心二意,只要大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啦,小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看不見也很不錯。北宋時期的呂端很會做人做官,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漢文帝的時候,皇帝詢問朝廷大事,周勃和陳平對答方式不一樣,周勃不知道,回答不上來,陳平見識過人,說丞相只要管好百官就行,沒有必要事無巨細都清楚,漢文帝很滿意。我記得小時候看過《包青天》,真假包拯這個橋段裡,假包拯就問真包拯府衙裡有幾棵樹,幾個廚子,這不是胡攪蠻纏嘛,包青天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審理案件,這種小事怎麼會知道。
  • 呂端大事不糊塗,難道小事糊塗嗎?
    「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宋太宗對北宋名相呂端的評價。一千多年後,毛澤東評價葉劍英元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封建帝王和偉大領袖對分別共事的一代元勳都用「不糊塗」評價,說明這些文相、武帥有政治頭腦,在處理重大事件時,目光敏銳,富有洞見,行動上當機立斷,關鍵時機力挽狂瀾,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和蓋世之功。這麼理解,宋太宗對呂端,毛澤東對葉劍英「不糊塗」的評價,確實是實至名歸。
  • 宋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讀懂了,升職加薪也快了
    毛主席評價葉劍英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前面指的是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後面的呂端,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其知名度遠不如同為北宋宰相的趙普、寇準等,但在評價一個人「大事不糊塗」的時候,為何都會以呂端為例子呢?
  • 北宋名相呂端「大事不糊塗」 邊境爭端輕鬆除
    原標題:呂端大事不糊塗邊境爭端輕鬆除   經營謀略   呂端是北宋名相,當初宋太宗要任用他為相,有大臣勸宋太宗說:「呂端這人糊塗,恐怕不堪為相。」宋太宗卻回答得很經典:「呂端大事不糊塗。」   據《宋史》記載,西夏的首領李繼遷一直在北宋邊境騷擾,讓北宋王朝很頭痛。
  • 小事不計較 大事不糊塗
    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就是要深刻領會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做到大事小事拎得清,孰輕孰重看得準,這也是領導幹部的應有素質和必備能力。「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副對聯後半句所讚揚的呂端,是北宋的一代名臣。當時宋太宗想任用呂端為相,有大臣極力反對,理由是「呂端這個人糊塗」。宋太宗基於對呂端的了解,立即予以反駁:「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也是在警示世人做人、辦事都要學會在小事上不計較,難得糊塗,而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體現了個人寬廣的胸懷。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公平。辦事情的時候,對於沒有觸犯原則性錯誤的小事,要難得糊塗。否則,錙銖必較,不僅給自己徒增煩惱,還會讓他人感受到壓力和不快。高情商的人對待小事,會採用糊塗的態度,一隻眼閉一隻眼。
  • 「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遇到過什麼大事,讓太宗如此讚美?
    關於呂端,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很熟悉,因為北宋的名相實在是太多了。有句話是「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將」,可以說北宋雖然軍事不行,但在這方面是出了名的。而呂端的出名在於流傳很廣的一句話,那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 北宋著名宰相:呂端大事不糊塗
    北宋初年,西夏國的建立者李繼遷率軍騷擾西部邊疆。保安軍(地名)的官員,向宋太宗報告說,他們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想殺掉李母,便單獨召見當時任樞密使的寇準,和他商談具體處置的辦法。大凡成就大事的人是不會顧念親人的,何況李繼先這個不講仁義的反叛之徒,陛下您今天把他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捉到李繼遷了嗎?如果捉不到李繼遷,白白結下冤讎,會越發堅定他反叛的決心」。太宗問:「既然這樣,那怎麼辦好呢?」呂端說:「以我的愚見,應該把他的母親流放到西部邊疆的延州,好好對待她,以此為誘餌招撫李繼遷,即使他不能馬上投降,也可以藉此拴住他的心。
  • 呂端大事不糊塗,看一代名相呂端如何玩轉官場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兩句話,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毛主席曾評價葉劍英,說他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其實當中的呂端大事不糊塗,是借呂端誇讚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諸葛亮的謀略縝密自不用說,那麼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是誰呢?為什麼他能媲美諸葛亮得到這樣的稱讚?
  • 「呂端大事不糊塗」指的是誰?他做過什麼厲害事情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成語,出自明朝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 這裡的「諸葛」,自然是指三國時期的蜀國名相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謀事周密,終成一番事業。那麼「呂端」指的是誰呢?他是北宋初期名相呂端。
  •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
    也正因為他的處事理政才華出眾,才逐漸為趙光義所欣賞和重用。 其實,早在呂蒙正為相之時,趙光義就已經有重用呂端的想法。正當趙光義猶豫不決之際,他決定與另外幾位大臣商議後再做決定。可是,當趙光義提及要任用呂端為相時,有一位大臣極力反對重用呂端,其理由就是:呂端這個人「糊塗」。趙光義根據自己多年來的體察,認為不是這樣的。他立即解釋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 諸葛一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個是毛主席贈送給葉劍英元帥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播放,許多人都知道了諸葛亮為了漢室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為了蜀漢江山嘔心瀝血。在演義中更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人,什麼都能算出來。
  • 北宋宰相呂端的「糊塗」,你要是讀懂了,升職加薪也就快了
    呂端大事不糊塗」,前面指的是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後面的呂端,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其知名度遠不如同為北宋宰相的趙普、寇準等,但在評價一個人「大事不糊塗」的時候,為何都會以呂端為例子呢?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要罷免宰相呂蒙正,有心提拔呂端為宰相,不過,此舉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理由是:呂端做人太糊塗。聽到這個理由,宋太宗很不高興,就反駁道:「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因此,呂端能被後人深深記住,多半源自於宋太宗此次對他的評價。他人說呂端做人糊塗,為何宋太宗不認同他人的說法呢?這還得從兩件事情說起。
  • 「呂端大事不糊塗」,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例如評價葉劍英元帥:「呂端大事不糊塗」,說是就是長徵路上,張國燾搞分裂主義,仗著人多兵多,企圖挾持中央,,被葉劍英發現了電報,並及時報告了主席,主席當機立斷,先行北上,避免了一次紅軍內部紛爭。毛主席稱讚葉帥: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明葉帥當時黨性嚴格,危難之時,及時出手挽救了紅軍。但是呂端大事不糊塗,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而是宋太宗趙光義稱讚宰相呂端時說的。
  • 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
    01明代思想家李贄曾經寫下一副自題聯來勉勵自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前句說的是諸葛亮,他是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名相,又是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是眾所周知的著名歷史人物。宋太宗早有任用呂端為宰相的想法,可是受到部分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呂端為人糊塗。趙光義卻深知呂端的秉性,說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認定了呂端這個人選。995四月,宰相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年已花甲的呂端升任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正式出任宰相。
  • 歷史實用性丨呂端的大事不糊塗
    北宋初期,擁有眾多官銜的呂端,做事公平公正。做為諫議大夫,他為人正直,態度謙虛謹慎,名氣稍遜於寇準寇老西,深得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宋太宗對時任宰相的呂蒙正不大滿意,想換相呂端。在朝堂上徵詢大臣意見時,有官員說呂端為人做事糊塗,不堪大任,宋太宗深明大義的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呂端畫像 那麼呂端在小事上是怎麼糊塗的呢?
  • 歷史實用性丨呂端的大事不糊塗
    北宋初期,擁有眾多官銜的呂端,做事公平公正。作為諫議大夫,他為人正直,態度謙虛謹慎,名氣稍遜於寇準寇老西,深得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宋太宗對時任宰相的呂蒙正不大滿意,想換相呂端。在朝堂上徵詢大臣意見時,有官員說呂端為人做事糊塗,不堪大任,宋太宗深明大義的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那麼呂端在小事上是怎麼糊塗的呢?
  • 毛主席經常說葉帥是「呂端大事不糊塗」,那麼呂端到底是誰呢?
    北宋名臣,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呂端大事不糊塗」是出自《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這是宋太宗對於呂端的評價。呂端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好學上進。呂端歷任朝內外官職,雖然沒有重大建樹,但他沉穩、鎮靜、有器量、識大體。後來宰相趙普也向宋太宗推薦他,說他有宰相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