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將,人人作戰英勇,個個特點明顯

2020-11-14 老wu侃國學今用

大家可能知道,三國時期的五子良將,分別指的是服務於曹魏勢力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位將軍。

五子良將圖

曹魏五子良將,可謂是人人作戰英勇,個個特點明顯啊,今天筆者就與大家總結一下他們各自不平凡的經歷。

一. 防禦東吳的"定海神針",前將軍張遼

張遼之前分別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帳下效過力。公元198年,呂布在下邳敗亡後,張遼歸順了曹操,從此他為曹魏南徵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張遼曾勸降昌豨,率領將士徵戰河北,掃蕩烏桓,平叛陳蘭、梅成。特別值得稱頌的是二個事例:

一是智破謀反,說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張遼審時度勢判斷出所帶新軍中,有人故意惑亂人心意圖反叛,他讓眾人不要亂動、靜觀其變。自己親率數十人查出並擒獲了叛亂首領,徹底挫敗了軍中夜叛。之前曹操也曾遭遇過軍中夜叛,卻導致了四千人的軍隊只剩下五百人。所以曹操將張遼這種智破夜叛的方法向全軍推廣。

第二個是"張遼止啼":在公元215年的魏、吳合肥之戰中,因曹操西徵張魯帶走魏軍主力,只留下七千多將士給張遼固守合肥。而一心想要擴張的孫權,趁機領呂蒙、甘寧等眾多將軍,共率十萬軍隊前來進攻。張遼率領經挑選的八百精兵衝破東吳十萬大軍,直殺到離孫權僅幾丈遠處,嚇得孫權四處逃竄,張遼突出重圍後,為了救援陷入敵軍的將士們,再次殺入東吳部隊,眾多東吳將領都無法阻擋張遼,最終還被張遼擊破而敗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成為曹魏防禦東吳的"定海神針"。後來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來嚇唬小孩們。

張遼

張遼因為曹魏屢立戰功,深受曹操賞識,不僅給他封侯拜將,還列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他也被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64名將之一。

二. 三國中唯一不敗"戰神",右將軍樂進

樂進是五子良將中加入曹操時間最早的(還有于禁),他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親自去揚州募兵得千多人,與當時兵少的曹操在河內會合,立下了頭功。

樂進的戰鬥經歷就是一部曹魏勢力的成長史。他擊呂布、戰張超、破橋蕤、徵張繡、圍眭固、攻劉備。每戰,樂進必為曹軍先鋒,殺敵陷陣,無堅不摧,屢立戰功。樂進是三國時期唯一沒有失敗過的"戰神",他位列五子良將第二位名副其實,其出色的戰例如下:

樂進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兩股勢力爆發了"官渡之戰"。漢末西園八校尉之一,與高覽、張郃齊名的勇將淳于瓊奉命押糧,駐守烏巢。樂進率軍攻擊烏巢,曹軍一邊圍攻營寨,一邊放火燒糧,在激戰中,樂進生俘淳于瓊。使得袁軍群龍無首,軍心渙散,迅速崩潰。

公元213年,樂進屯兵合肥,與張遼、李典成為阻擋東吳進攻的"鐵三角"。三人在消遙津(今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協同配合,以區區七千兵卒擋住了東吳十萬大軍的圍攻,還差點活捉孫權。

三. 唯一假節鉞之人,安遠將軍于禁

于禁也是五子良將中加入曹操時間最早的,他的經歷比較特殊,為曹魏南徵北戰,戰功赫赫,他不僅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而且治軍特別嚴厲,曾經為維護軍法而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因此被曹操稱讚為"勝過古代名將";他在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其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即可以不向上級請示,直接斬殺軍中犯罪的人)之人。

于禁

非常遺憾的是他的結局悲慘,因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水淹七軍失敗而投降,後來釋放回來後,魏文帝曹丕先升他官,後又羞辱他,迫使他憂憤而亡。

四. 令諸葛亮都忌憚的,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張郃是在官渡之戰中投奔曹操的,他同樣是為曹魏建功立業,戰績優異,功勳卓著。他的作戰風格以兵法善變,善於利用地形見長。

張郃著名的戰例是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伐魏,魏明帝曹叡派張郃應戰。兩軍在街亭對峙。張郃命人斷絕蜀軍水源。待蜀軍口渴難耐之際,發起進攻,一舉拔寨。隨後,魏軍席捲南安、天水、安定等郡,直接造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張郃

這次事件既導致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又讓蜀漢軍中留下了陰影,自諸葛亮至下從此都忌憚張郃。可惜的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蜀軍因糧食供應不足撤退時,當時的魏軍主帥司馬懿認為有利可圖,強令張郃追擊,使得張郃在木門道遭遇蜀軍伏擊,右膝中箭,因傷重不治身亡。(這件事被後人猜測是司馬懿故意為之,說是因嫉妒張郃功高而借刀殺人)

五. 有周亞夫之風的,右將軍徐晃

徐晃是五子良將中難得的有勇有謀之將,他自從楊奉處轉投曹操後,就為曹魏立戰功無數,先後參與了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徵伐、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徵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還戰勝過關羽、馬超、顏良、文丑等眾多名將。

徐晃

其典型戰例是: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樊城,徐晃奉命馳援。曹軍士兵大多是新兵,無法與關羽的老兵抗衡。他就命曹軍假意挖掘長塹,以示斷其後路。蜀軍人心浮動,燒營撤退。

徐晃利用與關羽是老鄉的關係,在戰前假裝與關羽見面敘舊。然後乘其不備,命曹軍"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關羽大吃一驚,問其原因,徐晃答:"這是國家大事啊!"兩軍激戰,關羽大敗,徐晃緊追掩殺,關羽無法立足,只好撤退,樊城之圍遂解。(徐晃真是公私分明啊!)

總之,曹魏五子良將,如上所述人人作戰英勇,個個特點明顯。他們兢兢業業、精忠報國的精神值得後人稱頌。


五子良將群英圖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曹魏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曹魏的五子良將排名是怎樣的?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虎上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作為曹魏代表的「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五虎上將,那麼讀者們知道「五子良將」中都有誰嗎?誰的地位和官職最高呢?「古之召虎」張文遠如果說按個人能力來看「五子良將」最強的應該就是張遼了。
  • 曹魏「五子良將」功勳卓著,他們的後裔呢?
    三國的曹魏除了他們自家的「八虎騎」(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外,最引以為豪的就是「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張郃、徐晃)了。五子良將是曹魏外姓將領中的佼佼者,他們為曹魏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筆者之前已經分別講了這五人,但是對於這些名將的後人,他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是「虎父無犬子」?還是「將不過三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的結局。
  • 飛叔講學歷史,曹魏五子良將篇之矮個將軍樂進
    今天又開新坑了曹魏五子良將篇正式登場,當然是今天先從五子良將中知名度稍微低一點的矮個將軍樂進說起。那麼五子良將都有誰?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 盤點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五子良將
    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的十二虎臣,尤其是曹魏擁有曹氏八虎騎,更具有外姓重臣五子良將,有人就說了,自五子良將亡故以後,曹魏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對外作戰,外姓的將軍好像就沒有了,這可是不對的,實際上曹魏後期也有五個個人可以成為五子良將,他們是誰呢?第五:郝昭。
  • 五虎上將對五子良將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是三國時蜀漢和曹魏各自五位最著名的武將!重要性超過了典韋,許褚等曹魏名將!同蜀漢的五虎將一樣,曹魏五子良將在史書《裴注三國志》中同樣合傳!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證明!又稱魏五子!
  • 蜀漢「五虎上將」VS曹魏「五子良將」,誰勝誰負?
    曹魏「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領兵打仗,「五子良將」又敗!《三國演義》中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領兵作戰多次,讓我們也來盤點一下吧:關羽VS于禁,樊襄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此役關羽全勝。
  • 曹魏五子良將為何于禁有先斬後奏的最高權限,張遼等人卻無此權力
    五子良將想必大家已不陌生。陳壽著《三國志》時,將曹魏五員異姓大姓列為一傳,他們分別為: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自此後人稱此五人為「五子良將」。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只有于禁一人假節鉞,其他人都沒有這一權力,為何張遼等人沒能「假節鉞」呢?何為「假節鉞」?
  • 關羽曾和曹魏五子良將三次交手,結果關羽兩負一勝!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這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 曹魏五子良將之爭之爭
    但我們用理性分析一下,張遼和于禁到底誰才是真正五子良將之首。 1,首先我們要確認「五子良將」這個名詞是產生於哪個時期。首先看看東漢末年的曹操時期好像沒有吧,那曹魏官方貌似也沒有出現過這種說法。 它第一次出現是陳壽的《三國志》,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真正的意思在表述五人能徵善戰。
  • 李典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卻沒進「五子良將」,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五虎上將,江表之虎臣一樣,都是當時著名的武將組合。按照介紹,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曹魏「五子良將」之黃巾餘黨——徐晃
    從《三國志》對徐晃的記載看:徐晃出身很低微,連父親都沒留下名諱,他應該是個純武人出身,靠賣命成為一員騎將。之所以說徐晃背景不乾淨,是因為他曾經思想出現過「拋錨」,徐晃曾隨他的長官楊奉參加過黃巾白波軍的起義。為什麼「拋錨」二字要加個引號?
  • 曹魏五子良將,對比蜀漢五虎上將,究竟差了多少
    追隨劉備,於夷陵之戰中戰死五子良將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樂進,于禁是早期就追隨曹操的,屬於元老級。五子良將中,後來名望最大的,自然是「召虎張遼」。然而在群星閃耀的三國時期,這兩位「良將」確實沒有太值得稱道的事跡。
  • 曹魏五子良將中,誰的食邑最多?不是張遼也不是于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同為曹魏五子良將,但是,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徐晃等將領的官職和待遇,自然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在食邑數量上,曹魏五子良將更是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食邑原本是指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採邑、採地、封地。因古代中國之卿、大夫世代以採邑為食祿,故稱為食邑。
  • 三國: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 曹魏後期五子良將:鄧艾可比張遼,郭淮不輸張郃,還有三人不好選
    陳壽作《三國志》時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合在一起列傳,並且加以評註:「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五子良將的說法自此而起。五子良將是曹魏外姓大將中戰功最為顯赫的五人,最後一個身死的是231年死於木門道之戰的張郃。
  • 曹魏五子良將有什麼關鍵事跡,讓陳壽給他們的排名這麼高?(下)
    今天是三國時代曹魏五子良將光榮戰績的下篇,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張遼、樂進、于禁的戰績,錯過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曹魏五子良將有什麼關鍵事跡,讓陳壽給他們的排名這麼高?(上)進行閱讀。五子良將No.4——張郃張郃字乂,早年是韓馥帳下軍司馬,在韓馥兵敗之後,他就帶槍投靠袁紹。在袁紹對抗公孫瓚的過程中,張郃立下不少戰功,還因此升上了寧國中郎將。
  •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喜歡三國的朋友,在讀到曹魏歷史的時候,肯定對曹魏政權的「八虎騎」「五子良將」非常的熟悉,「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都是因為在《三國志》之中列為一專,卻都是戰功顯著,出類拔萃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的人物。
  • 飛叔講歷史,曹魏五子良將篇五子之首于禁
    作為最近新開的五子良將篇,果然閱讀慘澹啊,沒啥人看。但坑都挖上了也只有繼續寫咯。今天也來到了五子良將的第三位,于禁要說比較出名的戰役,就是水淹七軍時被關羽俘虜了,這氣氛開始變得尷尬了起來,但在三國志中卻有這樣的一段話三國志: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晉位魏王,大封諸將,于禁
  • 曹魏五子良將VS蜀漢五虎上將,誰更厲害?
    導語:曹魏五子良將VS蜀漢五虎上將,誰更厲害?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想必都知道五虎上將的大名:關,張,趙,馬,黃。這五員備受世人稱頌的虎將正是漢主劉備創立蜀漢霸業的功臣和依仗。自羅貫中《三國演義》問世以來,五虎上將的威名就備受世人尊崇,可謂是忠勇良將的代名詞了。而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們應該也知道陳壽《三國志》其中就有一句:「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歷史天空:曹魏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