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卻沒進「五子良將」,原因到底是什麼?

2020-12-04 情懷與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五虎上將,江表之虎臣一樣,都是當時著名的武將組合。按照介紹,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魏)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蜀漢五虎上將的人選存在爭議一樣,關於曹魏五子良將的人選,自然也有不同的觀點。在一些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李典這位武將,應該有機會競爭五子良將的位置。李典跟隨曹操後,從徵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計謀,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那麼,問題來了,李典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卻沒進「五子良將」,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李典的從父李乾,有英雄氣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幾千食客。對於李典所在的家族來說,可以說是兗州一帶的豪強,在曹操入主兗州和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李典家族無疑成為曹操的重要幫手。在官渡之戰期間,李典的從父、兄長等人去世,所以李典就統率了他們組建的部隊。當然,在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李典沒能率軍到前線和袁紹作戰,而是在後方為曹操運送糧草等物資。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敗逃之後,李典被任命為裨將軍。

在此之後,李典從徵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不過,李典最終沒能和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這五人齊名,也即沒能躋身曹魏五子良將,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李典的去世時間相對較早,甚至可以說是英年早逝,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李典無法立下更多的功績。雖然李典的具體去世時間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結合相關史料來看,36歲去世的李典,大約在公元215年到公元220年之間去世。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只要樂進是在公元220年之前去世的,至於張遼、張郃、于禁、徐晃,都是在公元220年之後,也即曹丕稱帝之後去世的。因此,這意味著他們在曹丕登基稱帝之後,還可以立下戰功,並獲得官職和爵位上的晉升。比如張郃這位名將,曹丕稱帝後,張郃遷左將軍,受封鄚縣侯,跟隨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又隨夏侯尚圍攻江陵。

太和二年(228年),張郃轉為右將軍,隨曹真抵禦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大破蜀國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遷徵西車騎將軍。再比如張遼這位名將,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張遼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而就李典來說,如果是在曹丕稱帝之後去世,那麼其也有機會像張郃一樣繼續建功立業。換而言之,雖然李典的戰功也有不少,但是,真要和張郃、張遼等人比起來,實際上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英年早逝,李典最後的官職,也是相對較低的,這成為其沒能成為曹魏五子良將的重要原因。建安十一年(206年),李典、樂進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李典升遷為破虜將軍,封為都亭侯。在漢末三國時期,破虜將軍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雜號將軍,比如董卓、孫堅等人,也曾擔任破虜將軍這一官職。但是,不管怎樣,破虜將軍終歸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彼時,按照東漢時期的武將官職,從高到低依次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對於雜號將軍來說,自然是地位較低的武將官職。而就于禁、張郃、張遼、樂進、徐晃等人,都曾擔任過前後左右四方將軍,這無疑是明顯高於雜號將軍的官職。其中,就張郃來說,更是在曹魏官至車騎將軍,成為排名前三的武將了。

最後,因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李典最後的官職可以達到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的檔次,或許會有機會躋身曹魏五子良將。但是,一個雜號將軍的官職,自然無法在群英薈萃的曹魏武將中脫穎而出。除此之外,就李典所立下的戰功來說,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戰役,也即在不少戰役中,李典的作用不是非常關鍵和主要的。比如在大家熟悉的逍遙津之戰中,雖然曹魏一方集中了李典、樂進、張遼這三位猛將,但是,真正出彩的,顯然是差一點活捉孫權的張遼。正是因為逍遙津之戰中的精彩表現,張遼不僅成為曹魏五子良將,還在武廟72名將中擁有一席之位。同樣的道理,張郃在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前功盡棄,這也是張郃非常精彩的戰役,並且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背景下,李典參與的戰役確實不少,但卻沒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不過,李典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尊敬賢士大夫,恐怕有禮節不周的地方,所以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後,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戰的功績,諡為愍侯,追加李禎食邑百戶,另外又以百戶封了李典的另外一個兒子為關內侯。雖然沒能躋身曹魏五子良將,但是,李典的功績,還是獲得了曹丕等曹魏君主的認可。正始四年(243年),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而就曹魏五子良將中的于禁,反而因為歸降關羽,所以沒能從祀於曹操廟庭。

相關焦點

  • 李典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進「五子良將」?原因很簡單
    蜀國有五虎將,魏國有五子良將。對於五虎將大家都熟悉,可是提起五子良將可能就說不全名字,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這五個人都是給魏國立下赫赫功勞的人。其實關於五子良將的人選是有一定爭議的,其中魏國的李典就是被爭議最多的人。他對於魏國的貢獻是很大的,可是最後他卻沒有位列在五子良將之中。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問題,李典給魏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為什麼沒有進入到五子良將之中?
  • 李典為什麼不是五子良將?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和徐晃。這五人不但打仗勇猛,各自統兵作戰的能力也很強。五子之首的張遼,降昌豨攻袁尚,斬單于解白馬,威鎮逍遙津,戰功赫赫。在官渡之戰中,李典負責運輸糧草,袁紹失敗後,曹操開始討伐袁氏二兄弟,李典又負責從水上運輸糧草,還臨機果斷打敗了來截糧的袁尚手下將領高蕃。而當時的李典不過二十出頭。後來李典又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平定北方,在博望坡救出貪功冒進的夏侯惇;和樂進一起在壺關大敗高幹;在長廣攻破管承。立下了赫赫戰功。
  • 曹魏五子良將戰功赫赫,卻無一人被封為大將軍,這是為何呢?
    在三國時期,蜀漢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組成的五虎上將,而就曹魏來說,也有五子良將可以與其抗衡。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此人是三國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戰功赫赫,最終卻受辱而死
    在這魏蜀吳三國中,以曹魏的實力最強。曹操的武將中,內姓武將有曹仁、夏侯淵、夏侯惇等,外姓武將則以「五子良將」為首。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合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知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 五子良將戰功赫赫,他們麾下副將是誰?張遼的副將最大牌
    《三國志》作者陳壽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一同列傳,並點評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就是五子良將的由來。五子良將為曹魏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無一不是戰功赫赫之輩,那麼他們麾下副將是誰?張遼的副將最大牌,我們一個個來說一下。
  •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也戰功赫赫,他們分別是誰?
    曹操的五子良將是誰?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世人皆道蜀漢五虎上將智勇雙全,舉世無雙,殊不知曹魏的五子良將同樣是勇力驚人,智謀超群之輩。曹操在行軍作戰之時,常常以此五人為先鋒,撤退時以此五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之時將五人列為一傳,並總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故稱「五子良將」。
  • 曹魏五子良將之爭之爭
    網上歷來有些爭論,張遼,于禁這兩位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二人,他們二人都各自有大量的支持者,他們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五子良將」之首。 張遼,他歸降曹操後戰功赫赫。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
  • 難怪李典缺席五子良將
    眾所周知,所謂的「五子良將」指的便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五員猛將。這五人分別由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組成。無論驍勇,亦或是智謀,五人在曹營階數上流。可以說是曹魏陣營能徵慣戰的統帥級人物統兵,是曹魏陣營統兵將領中的最強王者。
  • 曹魏五子良將,人人作戰英勇,個個特點明顯
    三國中唯一不敗"戰神",右將軍樂進樂進是五子良將中加入曹操時間最早的(還有于禁),他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親自去揚州募兵得千多人,與當時兵少的曹操在河內會合,立下了頭功。樂進的戰鬥經歷就是一部曹魏勢力的成長史。
  • 非諸曹夏侯不得為大將軍,是五子良將能力不夠,還是另有原因?
    這三個原因,曹操曹丕心裡清楚,當事人諸曹夏侯與五子良將尤其是張遼于禁心裡都明白:非諸曹夏侯不得為大將軍是不可打破的規矩,五子良將能力不夠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正是這個原因註定了五子良將的官職到四方將軍就封頂了,他們永遠也當不上曹魏大將軍——在曹操眼裡,這些人不可全信,甚至是完全不可信。諸曹夏侯比五子良將資格更老,這一點讀者諸君應該沒有異議,但是要說諸曹夏侯比五子良將更能打、功勞更大,可能就有很多讀者要持反對意見了。
  • 曹魏五子良將的十大副將都有誰?他們結局又如何呢?
    在曹魏最有名的莫過於五子良將,「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那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等五人每次出戰,都有哪些將領跟隨呢,下面盤點五子良將的十大副將都有誰?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張遼戰功赫赫,在白馬之戰和黎陽之戰建功,先後平定豫州魯國和收復青州東萊諸縣,公元207年白狼山之戰陣斬烏桓單于蹋頓。公元209年平定陳蘭和梅成叛亂時:「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這樣就可以看出張遼為主將的時候,張郃,牛蓋等人就為副將隨張遼作戰。 張遼最著名的戰役就要數逍遙津之戰了,「張遼止啼」的典故就來源於此。
  • 曹魏五子良將的十大副將都有誰?他們結局又如何呢?
    在曹魏最有名的莫過於五子良將,「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那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等五人每次出戰,都有哪些將領跟隨呢,下面盤點五子良將的十大副將都有誰?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張遼戰功赫赫,在白馬之戰和黎陽之戰建功,先後平定豫州魯國和收復青州東萊諸縣,公元207年白狼山之戰陣斬烏桓單于蹋頓。公元209年平定陳蘭和梅成叛亂時:「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這樣就可以看出張遼為主將的時候,張郃,牛蓋等人就為副將隨張遼作戰。張遼最著名的戰役就要數逍遙津之戰了,「張遼止啼」的典故就來源於此。公元215年,在曹操率軍攻打漢中張魯時,孫權率十萬大軍攻打合肥。
  • 身為曹魏五子良將,戰功赫赫,卻一直被人遺忘,當做醬油
    樂進,魏國五子良將排在第二(張樂于張徐)。樂進傳差不多是五子良將傳裡最短的一個,但是,樂進卻是五人中戰績最彪柄的一個,平生無敗績(僅有一次平局),反觀其他人,張遼跟著呂布的時候敗績不少,于禁被關羽淹過,張郃被張飛打得僅以身還過,徐晃雖無大敗但除了刷戰績也沒有大勝。
  • 精講三國志之26,儒將李典為何不是「五子良將」?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于禁、樂進剛剛成名,張遼、張郃和徐晃甚至還未投奔曹操,李典就已經成為「中郎將」,可謂資歷頗深。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眾隨太祖,破黃巾於壽張,又從擊袁術,徵徐州。
  • 歷史天空:曹魏五子良將
    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此後,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
  • 五子良將排行榜,張遼真的位列五子良將之首嗎?
    但事實中「五子良將」裡的所有人在曹魏陣營一直排在曹魏宗親武將之後,並且張遼在「五子良將」中也不是排名第一,但是張遼確實是五子中的綜合能力是最高的。「五子良獎」分別為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頜。地位主要是由官位來體現的,不能講你光戰績好,武力高,智力高地位就高。
  • 帶你認識三國時期真正的曹魏五子良將,他排名第一歷代推崇!
    小編在這裡告訴你們,不要心灰,蜀漢沒有五虎,但曹魏有五子來彌補你們的失落。那什麼是五子良將呢?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 臨戰而先登,曹魏五子良將,樂進樂文謙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做傳,後世沿襲逐漸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然而作為五子之一,為何其他大將功勳卓著,樂進卻看起來沒什麼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作為五子之一的樂進是否浪得虛名呢?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樂進募兵千餘人,投效曹操。
  •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喜歡三國的朋友,在讀到曹魏歷史的時候,肯定對曹魏政權的「八虎騎」「五子良將」非常的熟悉,「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都是因為在《三國志》之中列為一專,卻都是戰功顯著,出類拔萃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的人物。
  • 五虎上將對五子良將
    重要性超過了典韋,許褚等曹魏名將!同蜀漢的五虎將一樣,曹魏五子良將在史書《裴注三國志》中同樣合傳!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證明!又稱魏五子!以勇武看蜀漢五虎上將武力值均可以達到滿分,比整體上平均90分的曹魏五子良將高一檔!以統領軍隊作戰看蜀漢五虎上將同曹魏五子良將各具特點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