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萬千魚蝦,舟楫林立、商賈如雲……
它從鬧市中發源,奔騰獨流入海;
它是古濟水的遺存,更是古代山東經濟動脈。
作為山東境內一條重要河流,小清河不僅集宣洩洪水、排除坡水和航運功能於一身,更在近九百年的時光中積累了深厚的歲月沉澱。
2019年小清河復航工程正式啟動,古老的小清河將再現黃金水道盛景。
為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文娛副刊編輯中心推出「小清河時光」全媒體系列報導。
南宋建炎年間,劉豫附庸金朝而成偽齊王,主持開挖小清河。如此算來,小清河已經有快九百年歷史。然而,小清河在此之前,已經有了深厚的歲月沉澱。
中國古人把奔流入海的河流稱作「瀆」,長江、淮河、黃河、濟水尤為重要,被稱作「四瀆」。「四瀆」之一的濟水早已消失,但是通過地圖上的濟源、濟寧、濟南、濟陽等地名,仍能讀出濟水的印記。
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決口,於梁山泊分為南北二支,一支合南清河(即古泗水)入淮河;一支合北清河(即濟水、大清河)入渤海。當北支的黃河水奔流到濟南華不注山附近時,一下子決口脫離了古濟水的河道,折向東北流入濟陽,衝決出一條新河道,最終在利津入海。
黃河在濟南一拐彎,華不注山以東的濟水故道便失去了用處。劉豫便將其「廢物利用」,在濼水入濟水處築堰,濼水的源頭是赫赫有名的趵突泉。劉豫此舉將歷下諸泉水引入濟水故道,並對沿線河道加以疏浚,形成了一條新河,這條河便是小清河。元於欽《齊乘》對此記錄很清楚:「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
從1130年到1137年,歷時8年,這條新河全線挖通,因依傍大清河,故名小清河。劉豫本是被寫入《宋史》叛臣傳、留下一片罵名的人物,但他在開挖小清河這件事上,客觀上為山東做了一件好事,對小清河流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籍對小清河的記錄
結合《水經注》來看,今天的小清河所經區域即古濟水所在。小清河流域不斷受到黃河侵淤,在濟水湮沒後,又形成新的河道,儘管名稱不同,由濟水演變為清河而至小清河,但其功能是一致的,宣洩洪水、排除坡水和航運。
除了經常受黃河「折磨」,濟南泉水時多時少也給小清河航運帶來了不少困擾。為了解決水源不穩定的問題,1905年,清政府在濟南西郊的睦裡莊建閘,開新清河,引玉符河水東流,經吳家堡、匡山北與柳塘河(今興濟河)合流,經香閘村東,過林家橋入小清河。從此,小清河的水源,除原主源市區的諸泉外,又向上延,增加了玉符河,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小清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散發著文化馨香的河,似一條五彩斑斕的玉帶,蜿蜒穿行於濟南、濱州、淄博、東營、濰坊5座城市,流經槐蔭、天橋、歷城、章丘、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壽光10個縣(市、區),在壽光羊角溝注入渤海,全長237公裡,流域面積10572平方公裡,覆蓋山東陸地近十分之一的面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