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曹操,許多人腦海中立馬會蹦出「奸詐」二字。誅殺呂伯奢、殺糧官以塞眾口、一瓜殺三妾等故事,都表明曹操的的確確是一個十足的奸臣。就連在戲曲中,也給曹操畫上白臉,給其貼上奸詐的標籤。但在歷史上,曹操一開始並不是「奸臣」,而是一個正面形象出現的。
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魯迅說道:「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位畫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漢召開的座談會上,當談到曹操時,毛澤東問身旁的人:「你們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注意了沒有,這兩本書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就是這麼一個讓主席和魯迅都佩服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被戴上「奸臣」高帽的呢?
一、曹操被拉下正統的寶座,源自於南宋統治階層的錯位帶入。
1、曹操一開始是被當作正統,作為一個正面形象被載入史冊的。
曹操的形象是與他創立的曹魏政權的歷史地位密切相關的。陳壽的《三國志》分為《魏書》、《蜀書》、《吳書》三部,原本是各自獨立的。但從篇幅上看,《魏書》的分量重,這就表明陳壽尊奉曹魏為正統的觀念傾向。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的結尾對曹操評論中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些評語中不難看出,陳壽對曹操都是讚美之詞,並沒有謾罵之語,也沒出現奸詐詞彙,這就定下了基本調子。也就是說,當時並沒有尊劉貶曹之說,而是尊曹為主。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一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西晉之臣。二來,當時的西晉是在曹魏政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可能去尊劉貶曹,只能去尊曹,這樣才能保證西晉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王朝。如果去尊劉,說明曹操是漢賊,是竊取了漢朝天下,那在曹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晉同樣也會被戴上「漢賊」的帽子,這是西晉統治者不能接受的。
2、對於曹操正面形象的定位,自西晉到北宋都是被認可的。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曹操還是十分認可的,都把他視作英雄,很少稱曹操為「奸臣」的。當然,這期間也出現過不同的聲音,比如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就尊劉,但當時不是主流。
3、自南宋後,曹操的形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到了南宋,被強大的金趕到了江南,偏安一隅。這種情形類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對峙。而從正統方面來講,南宋延續自北宋,而蜀漢劉備則自稱漢中山靖王玄孫,南宋與西蜀就有著好多相似之處,而強大的金與曹魏也有好多類似。於是,南宋統治者就開始了錯位帶入,把自己比作蜀漢,而把金比作曹魏。正是這種錯位的帶入,劉備開始上位,而曹魏的正統地位被顛覆,創立曹魏政權的曹操當然也由英雄被醜化為了奸雄。自此以後,曹操就開始在官方典籍裡多以反面形象出現。
二、曹操在民間被貼上「奸臣」的標籤,源自對北方統治者痛恨的心裡投影
自晉朝到南宋,民間對曹操的評價也是很高的,曹操的影響力也十分廣泛。比如曹操的墓區西陵在屢經政權更迭之後,仍然能作為標誌性的名稱,說明曹操在人民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唐朝的社會中,流傳著大量以西陵作為吟詠對象的詩句。如劉禹錫的《魏宮詞二首》中的「日晚長秋簾外報,望陵歌舞在明朝。」李頎的《送劉方平》中有句「請君騎馬望西陵,為我殷勤吊魏武」,表達了對曹操的崇拜之情。
但是,自南宋開始,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他們滿懷妻離子散的悲哀,飽受重建家園的艱辛,因此對北方的政權懷著刻骨的仇恨。到了元朝,來自北方的統治者特別殘暴,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深深痛恨著這些統治者,但敢怒不敢言,只好把自己的憤怒投影到文學作品中,通過間接的形式宣洩自己心裡的不滿。而代表北方勢力的曹操就被當成了發洩對象。當時的文人抓住了百姓的這個心理,就開始搜集曹操的負面素材,在此基礎上進行誇大創作。到了明朝,羅貫中又對這些素材進行整理,創作出了通俗易懂,容易傳播的《三國演義》。至此,曹操奸雄的形象最終定型,也在百姓中傳播開來。從此以後,曹操英雄的標籤被換成了「奸臣」,正統的地位也被劉備取代,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漢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