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被戴上「奸臣」高帽的

2020-12-06 老衲說文史

一提到曹操,許多人腦海中立馬會蹦出「奸詐」二字。誅殺呂伯奢、殺糧官以塞眾口、一瓜殺三妾等故事,都表明曹操的的確確是一個十足的奸臣。就連在戲曲中,也給曹操畫上白臉,給其貼上奸詐的標籤。但在歷史上,曹操一開始並不是「奸臣」,而是一個正面形象出現的。

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魯迅說道:「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位畫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漢召開的座談會上,當談到曹操時,毛澤東問身旁的人:「你們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注意了沒有,這兩本書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電視劇 曹操

就是這麼一個讓主席和魯迅都佩服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被戴上「奸臣」高帽的呢?

一、曹操被拉下正統的寶座,源自於南宋統治階層的錯位帶入。

1、曹操一開始是被當作正統,作為一個正面形象被載入史冊的。

曹操的形象是與他創立的曹魏政權的歷史地位密切相關的。陳壽的《三國志》分為《魏書》、《蜀書》、《吳書》三部,原本是各自獨立的。但從篇幅上看,《魏書》的分量重,這就表明陳壽尊奉曹魏為正統的觀念傾向。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的結尾對曹操評論中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志》

從這些評語中不難看出,陳壽對曹操都是讚美之詞,並沒有謾罵之語,也沒出現奸詐詞彙,這就定下了基本調子。也就是說,當時並沒有尊劉貶曹之說,而是尊曹為主。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一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西晉之臣。二來,當時的西晉是在曹魏政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可能去尊劉貶曹,只能去尊曹,這樣才能保證西晉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王朝。如果去尊劉,說明曹操是漢賊,是竊取了漢朝天下,那在曹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晉同樣也會被戴上「漢賊」的帽子,這是西晉統治者不能接受的。

2、對於曹操正面形象的定位,自西晉到北宋都是被認可的。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司馬光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曹操還是十分認可的,都把他視作英雄,很少稱曹操為「奸臣」的。當然,這期間也出現過不同的聲音,比如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就尊劉,但當時不是主流。

3、自南宋後,曹操的形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到了南宋,被強大的金趕到了江南,偏安一隅。這種情形類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對峙。而從正統方面來講,南宋延續自北宋,而蜀漢劉備則自稱漢中山靖王玄孫,南宋與西蜀就有著好多相似之處,而強大的金與曹魏也有好多類似。於是,南宋統治者就開始了錯位帶入,把自己比作蜀漢,而把金比作曹魏。正是這種錯位的帶入,劉備開始上位,而曹魏的正統地位被顛覆,創立曹魏政權的曹操當然也由英雄被醜化為了奸雄。自此以後,曹操就開始在官方典籍裡多以反面形象出現。

南宋地圖

二、曹操在民間被貼上「奸臣」的標籤,源自對北方統治者痛恨的心裡投影

自晉朝到南宋,民間對曹操的評價也是很高的,曹操的影響力也十分廣泛。比如曹操的墓區西陵在屢經政權更迭之後,仍然能作為標誌性的名稱,說明曹操在人民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唐朝的社會中,流傳著大量以西陵作為吟詠對象的詩句。如劉禹錫的《魏宮詞二首》中的「日晚長秋簾外報,望陵歌舞在明朝。」李頎的《送劉方平》中有句「請君騎馬望西陵,為我殷勤吊魏武」,表達了對曹操的崇拜之情。

李頎

但是,自南宋開始,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他們滿懷妻離子散的悲哀,飽受重建家園的艱辛,因此對北方的政權懷著刻骨的仇恨。到了元朝,來自北方的統治者特別殘暴,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深深痛恨著這些統治者,但敢怒不敢言,只好把自己的憤怒投影到文學作品中,通過間接的形式宣洩自己心裡的不滿。而代表北方勢力的曹操就被當成了發洩對象。當時的文人抓住了百姓的這個心理,就開始搜集曹操的負面素材,在此基礎上進行誇大創作。到了明朝,羅貫中又對這些素材進行整理,創作出了通俗易懂,容易傳播的《三國演義》。至此,曹操奸雄的形象最終定型,也在百姓中傳播開來。從此以後,曹操英雄的標籤被換成了「奸臣」,正統的地位也被劉備取代,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漢賊」。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鑑:混職場如何機智化解尷尬的同時給人戴高帽?
    1以史為鑑:混職場如何機智化解尷尬的同時給人戴高帽?話說那是漢代末年,有一個著名的河南開封憤青名叫邊讓,求交往他的河南老鄉,另一位文藝青年剛晉升太守(相當於現在省長)的袁閬,可能比較激動,結果說話語無倫次,穿著打扮形容猥瑣了點。
  • 西方戴在中國頭上的七大高帽(組圖)
    古文中有個「戴高帽」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京官到外地供職,別人問他做了啥準備,他得意的說,「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便送上一頂。」 人性的弱點告訴我們,「不喜歡被戴高帽的沒幾個人」。但是,在被戴「高帽」者洋洋得意時,送「高帽」者背後的心態卻頗值得玩味。
  • 西方戴在中國頭上7高帽:中國是世界錢包
    古文中有個「戴高帽」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京官到外地供職,別人問他做了啥準備,他得意的說,「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便送上一頂。」人性的弱點告訴我們,「不喜歡被戴高帽的沒幾個人」。但是,在被戴「高帽」者洋洋得意時,送「高帽」者背後的心態卻頗值得玩味。
  • 【禁區年譜】「奸臣」曹操是如何翻案的?
    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而政治、軍事上乃至詩歌創作上硬邦邦的成績也為他贏得了受人尊重的資本。作為著名人物,歷代對他的評價也同步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生態,很值得研究一番。
  • 這樣的「高帽」,我們願意戴……
    家住海滄區東孚街道鳳山社區的蘇國平最近很開心住了十幾年的房子被人重新裝修加了頂「高帽」蘇國平手指的圖中紅框處,正是新加蓋的屋頂——區建設與交通局項目相關負責人謝盛洋村民:爭著戴「高帽」作為農屋整治工作推進典型示範的鳳山社區,像老蘇那樣的受益者不在少數。居民肖麗祥:往年頂樓除了熱,還容易漏水。租客經常跟我抱怨。自從平改坡之後,租客再也沒意見了!
  • Bowler 圓頂高帽
    Bowler 圓頂高帽 圓頂高帽可能因為喜劇大王卓別林的原因而讓人覺得幽默滑稽,但是第一位戴圓頂高帽的人卻是一位名叫Edward Coke的政治家。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工人階層十分喜愛圓頂高帽,後來英國的中上階層中也開始流行這一款式的帽子,甚至曾有一段時間,圓頂高帽還作為女王護衛隊官員的工作著裝的一部分。在圓頂高帽被介紹給美國人之前,它還曾經一度成為過英國「公務員」和銀行家們「戴在頭頂上的名片」。所以GQ在這裡要為圓頂高帽正名,這是一種很嚴肅的帽子(笑)。
  • 曹操是奸臣嗎?到底是誰把曹操變成了白臉的奸臣?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然而,曹操真的就是奸臣嗎?
  • 「義憤填膺」和「小肚雞腸」的區別,某些人,別給自己戴高帽了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花顏愛撩劇,我是花顏,小夥伴們的點讚和關注,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義憤填膺」和「小肚雞腸」的區別,某些人,別給自己戴高帽了。
  • 三國為什麼曹操得了一個奸臣的名號?
    曹操究竟是不是一個奸臣?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為何會有此一問。麻花印象裡沒有誰評價過曹操是奸臣的,只有在《三國演義》裡許邵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奸臣怎麼定義麻花是這麼理解奸臣的,臣子通過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逢迎獻媚等手段騙取君主的信任,從而達到自己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的目的,最終欺上瞞下,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作出天怒人怨之事的就是奸臣。奸臣嚴嵩曹操「配」奸臣的稱號?我們先從曹操的地位上來分析,看看曹操「配不配」,當時曹操不過是一屆校尉,說白了他連見劉協的機會都很少,更別提上述行為了。
  • 廚師為什麼喜歡戴高帽?原來藏著這些秘密
    廚師不僅在菜系上有劃分,在級別上也是有差異的。在常人看來似乎沒有差別的廚師帽,其實細看下各有不同,我們可以通過帽子來判斷出一個廚師的水平高低。下面,一起來解密。工裝漲姿勢探秘廚師帽的「高」與「褶皺」「廚師服是規範、展現餐飲行業良好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 曹操挨罵到底冤不冤,他真的是大奸臣嗎?
    曹操,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曹操的形象都是一個白臉奸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誅殺皇后,殘殺無辜,奸詐陰險,被後人唾棄。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恐怕並非如此不堪,相反,曹操很可能是一位漢末大英雄,為天下人立下了大功。
  • 在古人眼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臣
    說曹操現在很多人對曹操的印象是電視劇中的曹操,有人說的是亂世之梟雄,也有人說他是奸臣,這可謂人人心中有杆稱。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曹操就會出現不同的曹操。那古人如何看待曹操?古人對待曹操從魏晉到唐朝對曹操都是歌功頌德,說他唯才是舉、足智多謀、南徵北戰、功勳卓著。
  • 華裔戴了半世紀的「模範少數民族」高帽,該摘下了!
    「你們出生在美國,成長在美國,只要好好努力,成為人上人,一定會被美國社會所接納的!」阿默的父母始終堅持他們的「美國夢」,並篤信,讓孩子穿上光鮮的外衣,就一定能融入上流社會。長大後的阿默,憑藉著其勤奮與上進,終於走進了頂尖學府,邁進全美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業,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除了那張無法改變的亞裔面孔。
  • 親切稱呼可以縮短彼此距離,學會給人戴「高帽」
    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給對方戴上一頂「高帽子」,不僅可以獲得好人緣,還可以使雙方在心理和情感上靠近,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在一天的早晨,當蘇格蘭都柏林的一位牙醫裡奇費倫特接待了一位新的病人時,這位病人指出她用的漱口杯、託盤不夠乾淨,他真的震驚極了。不錯,她用的是紙杯,而不是託盤,但生鏽的設備,顯然表示他的職業水準是不夠的。
  • 曹操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他不稱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三國歷史中,最有爭議的人,恐怕就是曹操了。有人說,曹操是忠臣,平定亂世,卻被兒子毀了名聲;有人說曹操是奸臣,不稱帝僅僅是因為不需要,留給兒子來做。那麼,曹操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呢?且不說我們後人如何評論,曹操還沒出名的時候,就有人評論過了。當時,東漢未成名的人流行找厲害的人對自己進行評論,可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 10年前的《三國》:陳建斌的曹操,從奸臣成了英雄,符合歷史嗎?
    《三國》和《三國演義》差距最大的,可能就是對於曹操的描寫,在高希希導演手中,由陳建斌所飾演的曹操成了《三國》第一男主角,更是從一個奸臣成了英雄。 導演高希希曾說過,他不再「尊劉貶曹」,要讓曹操取代劉備,成為自己劇中的男主角。他認為曹操不是一個反派,他要給曹操一個客觀的評價。 那麼,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是奸臣?是英雄?
  • 中國劣質文化之一:高帽滿天飛
    高帽人人愛,給人戴高帽也是公關之一招。商業社會特別需要公關,於是乎高帽就如春天的雨燕漫天飛舞起來了。   學界的種種高帽之中,首推「國學大師」和「一代宗師」。第一代國學大師人數很少,似乎只有王國維、章太炎二人,雖然那時候國學底子深厚、通今博古的學人燦若群星。後來就多了幾位,陳寅恪、錢穆、錢鍾書、季羨林等。人一多,就難免有爭議。
  • 從何時起,曹操「奸雄」的形象逐漸變成了「奸臣」、「奸賊」呢?
    曹操到底是在何時變成了「奸臣」形象,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它涉及到一個名詞,叫做「尊劉貶曹」。可能很多人對於曹操「奸臣」、「奸雄」形象的認知是來自於《三國演義》,但實際上這種形象出現得要更早一些。那麼,剔除情感因素,曹操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曹操的真實面貌:「奸雄」非「奸臣」關於曹操「奸雄」的評價出自《三國志》的註解,明確寫是「奸雄」。
  • 別再相信別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絕對是一個好漢
    在很多歷史記載和課本中中上,都對曹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醜化,今天我們就來替曹操洗清冤屈,看看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什麼樣的。醜化曹操最大的罪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查《三國志》及有關資料都說史書上沒有王垕這個人,是個虛擬的人物。曹操宴長江橫槊賦詩《短歌行》,既留下傳世之作,也留下罵名,即殺死對詩提異議的劉馥,此故事也是事出有因。曹操的詩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是明寫景暗抒情,是曹把自己比作明月,其他諸侯比作稀疏的星,把劉備比作南逃的烏鵲,去投靠孫權這個無枝的樹,繞了三圈,無枝可依。
  • 歷史上的司馬懿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
    歷史上的司馬懿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相信有很多人在看過劇版的司馬懿後 ,很難抉擇司馬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司馬懿石像歷史上的司馬懿的確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思想家,但其性格過於殘忍,在進行政治鬥爭時,往往不擇手段,十分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