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令人不解的是,如今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喪。著名脫口秀演員李誕的一句「人間不值得」,引發了多少年輕人的共鳴。這種喪文化的背後,是青年人觀念的巨大轉變。
自明治維新起,日本的綜合實力迅速提升。此後,日本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昭和時代,來到了喪氣十足的令和時代。
從「昭和」男兒到「令和」廢柴,日本的轉型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奧秘?而日本的這種轉變,又會給如今的中國年輕人哪些啟示?生於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日本人為何對昭和時代念念不忘
這是日本最美好的時代,因為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著希望的光芒。對於日本的中老年人來說,昭和二字代表了希望與美好。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親身經歷過,但從祖輩的口中,足以感受到這一時代的無限美好。
1926年12月25日,日本天皇裕仁繼位,正式啟用年號昭和。1989年1月7日,隨著天皇裕仁去世,日本史上最輝煌的昭和時代宣告了終結。
在此期間,大部分的昭和男兒受到西方軍國主義思想,對於自己的國家有著驚人的自信。他們對日本天皇誓死效忠,渴望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昭和男兒自然英武非凡。
而這一時期日本對於年輕一代的培養,也以全面素質教育為主。學生們不僅需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掌握多個方面的本領。
雖然日本最終沒有實現領導世界的夢想,可這種教育對年輕人此後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昭和時代前期,日本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戰敗國,等待著日本的是國家的全面崩潰。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戰敗後的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拋棄了舊有的發展模式,快速進入都市化進程。
到了80年代,日本早已成為世界上最為龐大複雜的經濟體。其發展勢頭甚至趕超了美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從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角度來看,昭和時代無疑是對於普通人最好的一個年代。
首先是西方文化與思想的快速傳播,讓當時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戰後重建為年輕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若是在某一領域頗有天分之人,皆可得到重用。若是才能普通,只要認真工作也能擁有不錯的生活。
這一階段,日本女性就業人數也屢創新高,女性地位的提升令更多的日本人對待生活充滿希望。了解到這裡,人們對於昭和時代念念不忘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昭和時代的男性絕不會窩在家裡惶惶度日,充足的就業機會令每個人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昭和時代符合許多人最初對於未來的憧憬,而當時勢頭大好的就業環境也為人們的幸福生活提供可靠保障。面對身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年輕一代的精神面貌自然非同一般。
令和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喪
「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承載著對於未來美好的期盼,日本迎來了令和時代。
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啟用年號令和。頗為巧合的是,這一天恰好是西方的愚人節。令和「廢材」這種說法,嚴格上來說並不恰當。
早在令和時代開始之前,日本的年輕人中就開始流行喪文化。這並不僅僅是年輕人自身的問題,也與日本如今的社會形勢有著很大的聯繫。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年日本人口老齡化比例高達27%,位居世界之首。更令日本人絕望的是,這一數據還在持續增長。
而日本人均壽命為84.2歲,即使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中可能還有雙親需要贍養。65歲之後,奮鬥了一輩子的日本人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這給日本的財政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維持正常的收支,日本年輕上班族不得不繳納高額的保險金。
而更令日本年輕人無法接受的是,國家並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在經歷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後,日本很難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而日本人的退休年齡較晚,大部分的工作機會被中老年人所佔據。
一個日本的大學畢業生,往往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面試,才有可能獲得一份正式的工作。而其他的年輕人為了維持生計,則會選擇打短工的形式。試想一下一個學生時代的佼佼者,最後淪落到臨時工,這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
因此日本年輕人之中,喪文化變得越來越流行。而「令和」時代的年輕人,也擁有了廢材的稱號。在他們之中,有些人還在工作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有些人則乾脆選擇了放棄努力,依靠父母維持日常的開銷。
他們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漫畫和遊戲之中,拒絕外出拒絕提升自己。但父母總有去世的那天,這時候他們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中國會步入日本的後塵嗎
現如今,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經過了前期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經濟增長也逐漸趨於平穩。隨著喪文化在年輕人之中的流行,人們不禁擔心中國會步入日本的後塵。但仔細對比兩國的情況之後,這種擔心基本可以打消。
首先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目前國家已經開放了二胎。雖然部分獨生子女有可能面臨兩個人贍養四位老人的情況,但由於健全的養老保險,這種壓力完全可以承受。
此外是就業機會的問題。現如今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每一年都被稱為最難就業年。但實際上,就業難的背後是很多年輕人不滿意現有的工作崗位,而不是完全沒有就業機會。
只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年輕人找到工作還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也出現了大批新的崗位。這些崗位更適合年輕人,避免了日本年輕人與中年人搶奪工作崗位情況的出現。
從「昭和」男兒到「令和」廢柴,日本轉型的背後是短時間經濟飛速發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過快的經濟發展讓日本人錯估了未來的形式,預支了未來的幸福與穩定。
當輝煌過去之後,許多人又採取了減少生育的方式減少生活的壓力。而這,無異於殺雞取卵。如今的日本已經騎虎難下,若要避免情況繼續惡化,大力扶持這一代的年輕人才是關鍵所在。
讓年輕勞動力不再窩在房子裡,讓年邁的老者可以安享晚年,只有這樣日本的未來才有希望。
日本「令和」廢材的喪是刻在骨子裡的,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改善。而對於中國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喪更多的是對自己如今情況的調侃。在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之後,他們又會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因此對於中國人們大可不必擔憂,年輕一代會承擔他們的責任,擁有精彩紛呈的人生。這世上的年輕人本沒有錯,他們會擁有怎樣的精神面貌,主要取決於國家的態度和政策。
只有國家實力變得越來越強,年輕人的眼中才會逐漸有光,才會努力尋找生活的意義。「令和」廢材,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