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於都」 朱總司令買鬥笠

2020-10-29 於都信息網

朱總司令買鬥笠

蘇區時期,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進行瘋狂圍剿,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人民和紅軍部隊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紅軍官兵從總司令到一般戰士,一律只吃五個毫子的夥食,並且還要從夥食中節省下夥食尾子作為零用錢。

在1931年深秋,朱德總司令率紅軍到於北地區開展消滅白色據點,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動。在紅軍勝利攻克仙下方屋土圍後,朱總司令也和一般紅軍戰士一樣,發到了100個毫子的夥食尾子。總司令發到錢後,準備用夥食尾子上街買頂鬥笠,把從井岡山帶下來的那頂破鬥笠換掉。


這一天,銀坑圩當街,天上下著毛毛細雨,整個銀坑圩都籠罩在雨絲之中,偶爾吹過的一陣秋風,使趕圩的人都感到一陣陣寒意。朱總司令戴著破鬥笠,身穿打著許多補丁的粗布軍衣,也帶著通訊員來趕圩了。


圩上,一個中年老俵挑了一擔編織得非常精美的鬥笠在屋簷下叫賣著,朱總司令上前挑選了一頂,戴在頭上試了試,挺合適。總司令正要叫通訊員付錢。就在這個時候,旁邊傳來一聲叫賣聲:「賣米果嘍!」朱總司令循聲望去,一個中年婦女背著個嬰兒,左手牽著個一絲不掛的小男孩,右手挎著個竹籃子,邊走邊叫賣著。她叫景南嫂,因家庭生活困難,當街時做些米果賣。她的兒子在冰涼的雨水中,身上隆起了雞皮疙瘩,嘴唇都凍紫了。他使勁地眨著眼晴,望著朱總司令。總司令不由走上前去,摸摸兩個孩子的頭,蹲下身子,愛憐地問那小男孩:「小鬼,冷嗎?」,小男孩點點頭,趕緊躲到媽媽的後面,怯生生地看著總司令,總司令又站起來,對景南嫂說:「同志嫂,現在已經是九冬十月的天了,這麼冷,小孩不穿衣服,可要當心著涼啊!」總司令滿臉憐情地轉過身,那小通訊員看到總司令手裡拿著的新鬥笠,以為總司令挑選好了,忙問賣鬥笠的:「老俵,鬥笠多少錢一頂?」不料,總司令拉住通訊員,歉意地對賣鬥笠的說:「我的鬥笠還能夠戴些天。對不起,我下次再來買吧。」回頭又對通訊員說:「你把錢給這位同志嫂吧,好讓她給孩子添兩件衣服。」小通訊員驚奇地看著總司令,然而他理解首長此時的心情,忙從挎包裡掏出個小紙包,塞到景南嫂手中。總司令又摸摸兩個孩子的頭,仍戴著那頂破鬥笠,返身走進了濛濛細雨中。


景南嫂打開紙包一看,原來是100個毫子。她連忙拉住小通訊員,急切地問道:「這個大好人是誰?」通訊員只好告訴她:「他就是我們的朱德總司令!」「啊!……」景南嫂不禁大為震驚:「這就是朱總司令?!」她愣愣地看著朱總司令戴著破鬥笠的背影和總司令身上的斑斑水跡,兩行激動的淚水沿著雙頰流下來,喃喃地說:「朱總司令真比爹娘還親啊!」

(選自《革命傳統教育資料》1990年版;供稿:于都縣志辦)

相關焦點

  • 「方志於都」 兒童團「捉」總司令
    >蘇區時期,勝利縣流傳著一個少年兒童團「捉」總司令的小故事。1933年5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同志背著鬥笠,帶著兩個勤務員,從長沙渡口經平安去勝利縣檢查工作,路過營下鄉時,在路上碰到五個站崗放哨的少年兒童團員。兒童團員一見朱德等同志,就攔住他們,問他們到哪裡去?朱德同志說:「來這裡玩一玩!」兒童團員又問:「有路條嗎?」朱德說:「沒有!但不管怎樣也要走這裡過。」兒童團員板著臉孔說:「沒有路條就是逃跑的,捆起來送到縣政府去!」
  • 「方志於都」 於都擴紅報導
    於都擴紅報導 於都模範師——十天內擴大兩千人②在興國的模範師整師加入紅軍後,於都中心縣委即提出繼續興國的精神,為創造中國工農紅軍於都模範師而鬥爭的口號,因此立即將縣級人員組織突擊隊,一致動員下鄉。在這號召之下,於都的工農群眾給了一個有力的回答,特別是模範赤少隊,整連整營的加入紅軍,計在十天內全縣擴大了兩千人,二十九號已集中到的有一千以上,三十號與三十ー號各區將全部集中。集中的新戰士大都勇氣百倍,非常高興。工農群眾歡迎歡送更是熱烈非常,這要算是於都第一次破天荒的動員工作。
  • 「方志於都」於都失散紅軍李海清的口述史
    年5月15日口述人:李海清我現名叫李海清,原部隊名李德標,時年七十一歲,家庭成份貧農,籍貫解放前江西於都利村三坊頭救命塅。解放後,江西於都利村三折居住。在此同時瑞金建立了中央政府,我們的部隊就往瑞金轉移,在瑞金進行了軍事訓練,在訓練期間,朱總司令給我們作報告講:「國民黨調動了40萬部隊駐紮在興國、泰和、吉水、永豐一帶,要跟我們打第三次戰爭。我們要做好戰鬥準備,即將要投入戰鬥。
  • 于都縣志辦開展「方志進商家」活動
    于都縣志辦開展「方志進商家」活動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公開方式
  • 「方志於都」 邁開長徵第一步
    鍾光一九三四年九月中旬的一天,毛澤東同志離開瑞金高圍腦去於都。當時跟毛主席去於都的有文書、衛生員、警衛員、夥夫馬夫和一個警衛班,共有二十多人,從瑞金高圍腦出發,一天步行到於都。毛澤東同志當時身體不太好,雖然配有一匹馬,但途中很少騎。
  • 「方志於都」於都抗戰史跡簡介
    於都抗戰史跡簡介◆ 張文鈞2006年,我時任縣社聯主席,根據上級指示,對侵華日軍的暴行作本地史實調查,受採訪人需留下手印及身份證號碼,並有一整套具體的操作辦法,以確保史實的準確和真實,為此,我們成立了專題調查組,開展細緻周密的工作,並將調查結果呈報。現將材料綜合整理如下。
  • 「方志於都」於都農民武裝暴動簡介
    於都農民武裝暴動簡介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於都處於反革命的白色恐飾之中,革命力量遭受到嚴重的摧殘。但是,於都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並沒有被嚇到。「八ー」南昌起義後,派住南昌、武漢等地工作、學習的於都共產黨員丘倜、李英、肖大鵬、李駿、鍾聖樓、朱學玖等相繼回到縣裡。他們匯合在一起,重聚本縣草命力量,積極恢復了于都縣的黨組織和黨領導下的各種革命團體,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鬥爭,並在上級黨組織領導下,於1928年2月29日起,領導於都南、西、北三鄉農民先後舉行了武裝暴動。
  • 「方志於都」 於都的三個「贛南第一」
    於都的三個「贛南第一」90年多前,在於都這片紅土地上,組建了贛南第一支正規工農武裝——贛南工農革命軍第十五縱隊,創建了贛南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它的成立標誌著以於都橋頭為中心的於北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於都成為「贛南當時最紅的地方」和「群眾鬥爭的代表」。橋頭(即於北特區)革命根據地,既是贛南第一塊紅色區域,也是序列於黨早期在江西創建的井岡山、東固革命根據地之後的第三塊小區域革命根據地。它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對於贛西南革命鬥爭的發展和後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贛南乃至江西全省的革命歷史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 「方志於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於都人民鬥爭史略
    7月,國民革命軍入境建立于都縣國民革命政府。10月,結業於廣州中央農講所的共產黨員丘倜、戴輝(樂平縣人)奉中共贛州特支之命來於都從事建黨和發動工農運動,將縣內進步青年張浩介紹入黨,並於11月正式建立縣內第一個黨組織即中共於都支部幹事會,丘倜任書記。由於有了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大革命運動在於都蓬勃興起,於都工農運動逐漸走向高潮,黨的組織在鬥爭中得到發展壯大。
  • 「方志於都」于都縣蘇區時期的行政區劃
    勝利縣(1932.1—1935.3):1928年8月,在於都北部地區設立於北特區後,開始作為縣一級的區域從於都劃出。1932年1月,在於北區的基礎上,設立勝利縣。縣機關駐銀坑圩。該縣先後轄現于都縣的銀坑、橋頭、仙下、車溪、葛坳、曲洋、汾坑、馬安和寧都的賴村、青塘,興國的興江、古龍崗、梅窖、樟木山等鄉(鎮)。
  • 「方志於都」於都的古代名人聖賢——王鴻
    王鴻 于都縣人,生卒不詳。字翼道,王羲之第二十四世孫,博學善草書,北宋書法家和理學家。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被推薦到京城太學,後參加鄉試,名列第一。只因應試文中,把「沚」字錯筆寫成「沼」字而被除名。
  • 「方志於都」紅軍長徵的四大出發地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分別從福建的長汀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往於都集結。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紅軍主力等從於都河(貢水)的8個渡口渡河,開始長徵。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歷時1年,經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裡。出發時人數為8.6萬人,到達陝北只剩約7千人。於都地處江西省南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
  • 「方志於都」毛主席在於都推車架浮橋故事​
    毛主席在於都推車架浮橋故事此時,毛澤東正在於都視察工作,他非常關心於都河上用於主力紅軍渡河的浮橋。一天傍晚,住在縣城北門外何屋的毛澤東對警衛員陳昌奉說:「走,我們到河邊架橋工地去看看」!陳昌奉提醒他說「主席,您的病還沒有完全好,晚上外面風大,您跑到河邊去會著涼加重病情的!」
  • 「方志於都」贛州地區概況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徳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從井岡山進入贛南,開闢了興國、寧都、瑞金、於都、會昌為中心的贛南根據地。1931年9月,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由於「左」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被迫退出根據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進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北上後,項英、陳毅等領導群眾在邊境堅持三年遊擊戰爭。
  • 「方志於都」民國時期雩都縣的中、小學堂
    民國時期,隨著新政的推行,于都縣的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並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包括小學堂和中學堂。1949年於都解放後,全縣有公立小學146所,學生7930人,教師303人。民國27年(1938年),在原昌村中學舊址(今城關小學本部)創辦了于都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1年(1942年),分別在縣城西門外大佛寺和水頭村創辦了明德、本也兩所私立初級中學。抗戰期間,從外地遷來於都的中學有:南昌葆靈女子中學、贛州知行中學等,抗戰勝利後即遷回原址。解放前夕,全縣只有公立完全中學一所(于都縣立中學),私立初級中學一所(本也中學)。高中學生42人,初中學生492人。
  • 「方志於都」記錄一位於都老者的口述歷史
    我在雩水小學上學,念了六年書,在於都中學初中念了二年。建國初期,我任職城關鎮團支部書記。幾年後,我參加了工作,分配在於都陶瓷廠作員工,並被第一批選送到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學習,學習結束分回陶瓷廠工作。「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我調入禾豐水泥廠工作,1983年病休,在縣城開了一間雜貨店做生意,直至1987年退休。
  • 「方志於都」回憶「文革」爆發那年
    作者簡介:段德山,江西於都(供稿:于都縣志辦)
  • 「方志於都」 母親虎口逃生的日子裡
    吳為她取名為廣東婆,買回來準備把她當童養媳來撫養。舊社會,童養媳在我國甚為流行。之所以盛行童養媳,原因就是當時社會非常貧困落後,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大多數民眾因家庭貧困而娶不起媳婦。為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是從外地或災區抱養一個,或從街上插草標賣幼小子女的災民手中用低賤價買回的小女孩做童養媳,待長到十五、六歲時,就讓她同兒子圓房。
  • 「方志於都」寧死不屈的青年英雄——高克勤
    1910年,高克勤出生在於都南部禾豐中坊石芫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裡。9月,於都南部的靖衛團糾集在一起,企圖消滅這支武裝力量。高克勤與張文煥率領隊員們儘管英勇抗擊,但因眾寡懸殊,被迫衝出裡仁棺材寨敵人的圍困,轉移到外地去打遊擊。當隊伍行至南鄉下渭襯時,遭到以王志堅為頭子的靖衛團的截擊。經過一陣激烈的戰鬥,高克勤不幸被捕,落入敵人的魔掌,被解押到了禾豐。
  • 「方志於都」忠誠的革命戰士
    贛南省委為加強贛粵邊遊擊區的領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間,在於都的小溪成立了由李樂天為記,楊尚奎為付書記的贛粵邊特委。同年十一月下旬,由贛粵邊特委書記李樂天,付書記楊尚奎等同志的領導下,率領留守部隊的一部分,從於都小溪出發,經贛縣的大田、長樂和南康的龍回等地轉移到了以油山、帽子峰為中心的贛粵邊遊擊區。賴文太也隨隊來到了贛粵邊遊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