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2020-12-11 竹葉香茗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戰國史上決定性的一戰,也是「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的來由。它是由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之間關鍵性的一場戰役,此戰之後,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鋒,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前進步伐。

然而我們回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卻發現,趙國戰敗似乎是必然,與趙括的「紙上談兵」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可趙括卻成為了背鍋俠。那麼,真實的情況下,趙括真的是只會「紙上談兵」,一個純粹的廢物點心嗎?

一、先說說「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只會空談書本上的理論,而不會實際運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就是說,趙括是個「空談家」。只會看書本,談理論。

那麼,在戰國時期,書本是什麼做的呢?是竹簡,稱為「簡」或「冊」,而不是稱為「書」。而「書」的本意是「寫」。所以應該叫做「簡上談兵」或者是「冊上談兵」。

而紙張又是什麼時間出現的呢,是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發明的。也就是說,在趙括所在的時代,根本沒有紙張,哪裡來的「紙上談兵」。這是後人給他的定論。

紙張的發明

二、趙括其人其事

趙括,趙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史書上說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莫能當」。史書中對趙括的記載不多,但是有趙括父母對他的評價。他的父親名將趙奢對他的評論是: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奢說:「戰爭是與生死有關的事,而趙括卻能很輕易的談論戰爭。如果趙國不用趙括做將領則已,如果讓他做將領,那趙軍慘敗一定是趙括的事。」所以,趙奢反對讓趙括做將軍領兵打仗。

馬服君趙奢

她的母親也對趙王說過趙括的情況,反對讓趙括領兵打仗:

「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趙母這段話有幾層意思:第一,反對趙王用趙括領兵打仗,這和趙奢的意思一致。

第二,反映趙括和其父的行事作風不同。趙奢用兵,愛兵如子,不高高在上,不自私,所得賞賜都分給軍士,而且領軍出徵,不顧及家事,公而忘私。

趙括則不同,對待軍士,高高在上,讓軍士不敢仰視,得了賞賜全部歸於己有,並且置辦田產,重視自己家事,自私自利。

平心而論,趙母這番話只是談到了人品和為人處世的問題,和軍事無多大關係,與趙括的軍事才能也沒有必然關聯。況且,他置辦田產的錢財來自於賞賜,並不是他貪汙受賄或者大發戰爭財所得,人品上並沒有多大問題。雖然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將領的看法,都是希望他們為國為民不計私利,愛兵如子,與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也不能說明,那些沒有做到愛兵如子,那些沒有把自己的賞賜分給軍士的將領,就不是一個好的將領。歸根結底,不打敗仗,為國家打贏戰爭,讓戰爭損失最小的將領才是一個好的,有才的軍事家。

趙括與紙上談兵

另外一點,「紙上談兵」的人真的就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嗎?舉個例子,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從來沒有打過仗,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但是他的《隆中對》卻準確的分析出了「天下三分」的道理,而且劉備根據諸葛亮的建議,並且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也確實實現了「天下三分,必佔其一」的意圖。那麼,諸葛亮的這一論斷屬於「紙上談兵」嗎?我們又否定諸葛亮作為軍事家的定論了嗎?沒有。

其實,一場大的戰役,打的不僅僅是帶兵將領的軍事才能,還打的是綜合國力,軍隊的綜合素質,以及政治謀略。當然,趙括有記載指揮的戰役,也僅僅只有「長平之戰」這一場戰役而已,他本人也在這一戰中喪命,也就沒有更多的證明自己的機會了。所以,這一點,並不能說明趙括就是一個廢物點心。

三、長平之戰的起因

長平之戰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土地爭奪戰。

長平之戰地圖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了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韓國國君很害怕,派人到秦國謝罪,並且願意獻出上黨郡以換取秦國停戰。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意降秦。他發動百姓,謀劃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利用趙國來抗擊秦國。趙國接受了上黨郡,秦國當然不願意,於是兩國開始了上黨郡的爭奪戰,最後爆發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

四、長平之戰的結果

長平之戰的結果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由於先期廉頗領兵,已多次戰敗,失去了趙國國君的信任,再加上秦國派人在趙國實行反間計,趙國國君用趙括替換了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防禦戰略,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結果秦軍假裝敗退,而趙括領軍追擊,被分割包圍,糧道也被截斷,在斷糧46天後,趙括組織士兵輪番攻擊秦軍,以期突圍,結果被射殺,趙軍失去主將,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

這就是整個長平之戰的過程。戰爭的過程說起來並不複雜,但是中間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首先,在趙括替換廉頗之前,趙軍對秦軍作戰,已經屢次失敗,趙軍進入防禦戰,但是防禦戰中,趙軍仍然被秦軍攻下西邊的營壘,斬殺兩名都尉。那麼,這些情況都出現在趙括領兵之前。這些情況又說明了什麼?這些情況說明,趙軍其實已經有了戰役必敗的勢頭了。

趙括

其次,趙軍屢敗之後,趙國開始從政治角度尋求突圍的機會。兩種選擇,一種是向秦國求和,兩國罷兵,趙軍突圍。但是這一決策秦國同意嗎?以當時的兩軍態勢以及秦國對上黨地區的勢在必得,秦國恐怕是不會輕易答應趙國的求和,除非,趙國付出的代價很大。可是如果代價太大的話,趙國也不願意付出,那麼求和自然沒有結果。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可是趙國國君卻偏偏採取了這一策略。而這一失策,也直接影響了戰爭的結局和走向。這一點,不是應該由趙括來背鍋的。

第二種選擇是向齊楚等國求援,借齊楚的威勢震懾秦國,或者與齊楚魏聯兵攻秦,達到秦國退兵,趙軍解圍的目的。這一策略其實是當時情況下最佳的策略,但是趙國國君沒有採納。那麼,趙軍突圍的唯一機會就錯失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仍然用廉頗打防禦戰,恐怕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趙軍戰敗。這一點,也是與趙括無關的,趙括不用做背鍋俠。

名將廉頗

再次,在兩軍對壘的過程中,「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將領帶兵打仗和團隊協作是一個道理,一個好的軍隊不僅需要一個好的將領,還需要將領和士兵之間有感情,經過磨合,配合默契。而領軍將領的實戰經驗尤為重要。廉頗是戰國時代「四大名將」之一,能有這個名號,說明他的軍事才能是公認的。而在此次戰役中,廉頗自己也知道打野戰自己不是白起的對手,所以在野戰失利後,轉入了防禦戰,並且做了三道防禦陣地。然而不幸的是,三道防禦線也沒有阻擋住秦軍的凌厲攻勢。儘管秦軍也損失慘重,但是趙軍既沒有援兵,國內糧食也不足,這場戰役的前景可想而知。這些都不是趙括的責任,當然也不是廉頗的責任。換句話說,這些必然失敗的因素與領軍將領無關。

當然還有要說的是,「臨陣換將」,趙國當時似乎除了趙括,也無人可換。當時的燕國名將樂毅、齊國田單都在趙國,但是都是客卿身份,田單拒絕了,樂毅被懷疑,趙國本國的名將李牧還年輕,所以,趙國國內還真找不出合適的將領,這一點也說明趙國國力在下降,人才不繼。

臨陣換將

再次之,長平之戰決戰前,秦趙之間的這場戰役已經持續了三年時間,雖然廉頗的防禦戰使得秦軍不能前進,不能獲得戰役的突破,而且秦軍在這場持久戰中也損失慘重,但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終打的是綜合國力。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到這個時間,就要看秦趙兩國的國力比較了。

從綜合國力上說,趙國還是不如秦國,尤其是糧食產量,史書中說,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國策·齊策二》也記載說:「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也就是說,即使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這場消耗戰,趙國最終也是消耗不起的。即使是廉頗,在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可能最後的結果也是完敗。所以,趙括戰敗也是必然,只是時間而已。

廉頗

再再次之,趙國國君之所以換將,是因為對廉頗的戰略戰術不滿意,才在秦國反間計的誘導下,換了趙括。既然是對廉頗的戰略戰術不滿意,也就是對廉頗的防禦戰不滿意,要改換戰術。防禦戰不行,那就只有進攻的戰術了。再加上趙國當時的國力,趙國國君恐怕也希望速戰速決,及早結束戰爭。所以說,趙括的戰略決策其實是執行了趙王的意圖,並不完全是他自己的主張。

最後,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當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他戰略戰術的運用不當。首先是沒有偵察到秦軍也換將,換來的是「戰神」白起,一般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孫子·謀攻篇》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就是盲目的打仗,瞎打一氣。其次是輕敵冒進,沒有察覺到秦軍的敗退是誘敵之計。然後,當白起派遣兩萬五千人繞道到趙軍背後截斷趙軍後路時,事前既無防備,事後又無對策。還有就是白起僅僅派了五千騎兵就將趙軍主力截為孤立無援的兩支兵馬,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括絲毫沒有去想辦法解決這一危機,這就不能不說是他的無能了。儘管趙括有銳氣,被圍後還組織軍隊輪番衝擊,意圖突圍,但是決策上的失誤,事後又沒有任何補救措施,只有銳氣,沒有頭腦,這樣的戰爭必輸無疑。

五、最後說說長平之戰該不該打?

從周朝建立以來,周武王分封了諸多諸侯,歷經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紛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不斷被蠶食,被兼併,到戰國末期,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強國,和一些沒有實力的小國。在這七國中,齊楚秦趙的實力相差不多,任何兩國交戰,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兩國或者三國聯兵作戰對陣一個國家,取勝的把握比較大。但是有時候聯兵作戰也會有失利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趙國憑藉一己之力與實力相當或者稍勝一籌的秦國打長平之戰,完全沒有必勝的把握,那麼,這張戰役有沒有打的必要呢,當時平陽君趙豹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所以主張不打。但是平原君趙勝和趙孝成王都想打。這就是一個決策的問題。

戰國七雄分布圖

趙國決策的結果是,打。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趙國也尋找了聯軍,齊國和韓國,但是韓國不敢打,齊國又拒絕了趙國,最後,只有趙國自己和秦國來打這一仗了。

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而且秦國定下的國策是「遠交近攻」,上黨郡是韓國的,在秦國邊境,屬於秦國「近攻」的國策範圍,又是韓國主動獻出的,到嘴的肥肉,秦國是必定要吞下去的。秦國志在必得,趙國也想吃掉這塊肥肉,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長平之戰由此就必打無疑了。

如果沒有長平之戰,趙國的軍事實力損傷不會那麼大,也不會在短時間被秦國滅亡。另外在決策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促成合縱,趙國也不一定會失敗。但是這場本不該打的戰爭最終還是打了,原本還算強盛的趙國,經此一役,國力迅速衰退下去,不過幾十年後,就被秦國滅亡了。無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也好,還是「紙上談兵」趙括也好,都挽救不了趙國必然失敗的命運。

結語:中學時候學歷史,知道長平之戰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空談誤國,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的完敗,所以把趙括作為反面人物記住了。但是後來了解了很多歷史後,才明白,歷史上任何一件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軍事、歷史背景,有前因後果,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單純事件。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既有周天子,又有諸多諸侯國,國與國之間既有「合縱」,也有「連橫」,既有「遠交」,又有「近攻」,既有聯合,也有戰爭,而且各諸侯國之間相互聯姻,彼此為親,亦敵亦友,關係十分複雜,「剪不斷,理還亂」。所以諸侯之間的戰爭,往往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與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相關聯,決定戰爭的成敗,也往往不僅僅是軍事手段,還包括政治、經濟、聯盟、環境、人事、綜合國力等等等等諸多因素。

正如長平之戰,表面看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空談誤國,導致了趙國在對秦戰爭中的慘敗,但實際上,與趙王的政治決策,與趙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以及周圍國家對趙國的態度都有關聯,假使這些因素都對趙國有利,那麼,很有可能的是,這場戰役,無論是那個將領來打,最後的贏家都會是趙國,而非秦國,更與名將白起的軍事才能無關。不過,這也僅僅是假設而已。畢竟最後的結果是,長平之戰中,趙括的技戰術還是有問題的,趙國輸了,「紙上談兵」這個帽子趙括也結結實實的帶上了,恐怕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被摘去了。

聲明:本文系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參考資料:《史記·秦本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戰國策·齊策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轉》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難道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造成的嗎?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趙王的一意孤行是趙軍失敗的最大隱患,首先就切斷了別國前來救援的機會。他並沒有意識到秦國要拿下長平的決心,在倉促之間就派遣了軍隊出戰,卻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
  • 輸了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這鍋背了兩千多年
    一提到戰國時期的趙括,人們就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後人一直認為趙括是個只會空談兵書,並無實際軍事指揮才能的庸才,因為他打輸了長平之戰,耗盡了趙國的國運。不過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廢物嗎?
  • 成語「紙上談兵」說的什麼典故?長平之戰該誰負責,趙括嗎?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指揮的長平之戰 典故舊說 據史料記載兒子趙括出自將門,那兵法韜略肯定是家學淵源了。事實上,趙括對於兵法理論的確是爛熟於胸,甚至連久經沙場的父親也說不過他。但是,他的父母卻並不看好他,認為他的理論很紮實,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真的上了戰場是要吃大虧的。 公元前260年,秦軍包圍上黨(今山西長治)。趙孝成王派廉頗領兵解救,結果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兩軍對峙。秦軍主帥多次向趙軍挑戰,廉頗避而不戰。
  • 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那麼無能嗎?
    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被人屠白起坑殺,從此胡服騎射強大無比的趙國一蹶不振,要不是名將李牧從邊關回救在邯鄲滅掉秦國十幾萬大軍,趙國早就完蛋了。很多人認為趙括——就是被歷史嘲諷的紙上談兵那個,也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幾千年裡被無數次拿來給世人警示:沒真才實學別逞強。
  • 長平之戰中,趙括輸給白起,是不是因為「紙上談兵」?
    四十萬趙國人在長平一戰,被秦軍給坑殺,挺可憐的,真是滅絕人性的啊。小時候每次讀到紙上談兵的時候,就幻想我要是趙王,當年我絕對是留著廉頗在前線跟那秦國打仗。無論如何不能派個廢物趙括去,太窩火了。但是長大之後,再查閱資料,就發現趙括不像紙上談兵裡面描述的只會誇誇其談,一動真格的就廢了。之所以我現在這個觀念有這麼大轉折,是有原因的。
  • 長平之戰中,趙括是不是真的「紙上談兵」,聽聽白起怎麼說
    紙上談兵說的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將軍趙括,在「長平之戰」發生的一出鬧劇。在這場戰役中,秦國這邊派出著名武將白起,趙國最初派出的是老廉頗。那麼趙括的「紙上談兵」真的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嗎? 從「長平之戰」的局勢來看,在趙括接手之前,其實趙軍就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此前,秦軍攻擊上黨,迫使韓國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上黨百姓就大量的逃難到長平,此時的長平不僅僅要面對秦軍,還有面對混亂的難民。這時的趙國就已經連丟兩城,這二樟城和光狼城兩地還都是軍事要地。
  • 東漢蔡倫造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為何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說趙括是戰國時期最悲催的將領,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反對,趙括的父親趙奢一戰成名,接下廉頗都不願意打的閼與之戰大敗秦軍,趙括同樣也是一戰成名,不過他的成名卻與趙奢截然相反,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與秦國白起正面對決,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即紙上談兵。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長平之戰40萬慘劇,明明是趙王的紙上談兵,為何到了趙括身上?
    經相關人士判斷,高平市出現的屍骨層很有可能也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由於屍骨層的出現,又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拉回了討論區。長平之戰作為歷史上經典戰役,常常被人拿來當中教科書實例進行說到,這一戰更是成就了白起「殺神」的稱號,也讓「紙上談兵」的趙括的背上流傳千古的負面形象。
  • 長平之戰,白起滅四十萬趙軍,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在春秋時期有一起十分重要的戰役,叫做「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因此戰坑殺四十萬趙軍在歷史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而此戰的趙軍將領趙括也被掛在恥辱柱上,更衍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為天下笑柄,可是趙軍四十萬大軍的敗亡真的是因為趙括領軍無方嗎?
  • 長平之戰《趙括對戰白起》,趙括絕不是紙上談兵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沒,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個春秋戰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全殲。自此,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只能任秦國魚肉。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趙括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們將他視為導致趙國失敗的罪魁禍首,還因此流傳成語「紙上談兵」。
  • 長平之戰40萬人慘死要怪誰,原來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戰國時期有一次重要的戰役改變了當時的列強格局,就是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最後趙國慘敗,40萬大軍全軍覆沒,那麼慘敗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臨陣換了趙括嗎?再有就是底氣不足,由於沒有決戰的思想準備,在發生了長平之戰的時候
  • 先秦時期的「背鍋俠」,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
    秦國與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的未來,同樣秦軍統帥白起一戰而天下皆知,反觀趙國統帥趙括,成為了「紙上談兵」,空談誤國的典型,然而戰爭的勝敗受到多種因素的幹擾,主帥的統帥才能也不是引導戰爭走向的最關鍵因素。
  •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也許是個背鍋臨時工
    先說說長平之戰有多大長平之戰是戰國群雄爭霸到秦國統一的轉折點,經此一役,秦國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參與人數之多,使我國古代到了漢代還在恢復人口,人數的記錄保持了2200多年老將廉頗採取的堅守不出的戰略,遠道而來的秦軍只有餓死的份了,這個時候趙王的疑心病犯了,再加上秦國間諜的活動,趙王堅決不在趙國的心腹之地派遣這個國內很有名望,包括到現在還很有名望的廉頗,換上了趙括
  •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只因長平之戰的對手是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爆發。趙軍數戰均敗,廉頗只能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以待秦軍疲憊再伺機進攻。但是這樣的策略真的可行嗎?要知道,一場戰爭不僅是兵力的比拼,更是國力的比拼,苦心經營多年的秦國,國力強盛,趙國若是再與秦國這樣僵持下去,對趙國更是不利。
  • 長平之戰趙國將士遺骨被發現?當年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最近有一個新聞在各大媒體上被人報導:說是在當年長平之戰的核心地區高平發現了疑似長平之戰的趙國士兵的遺骨(2020年7月,山西高平發現屍骨坑。此次發現的骨坑,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呈帶狀分布)。在場的專家們認定,這極有可能是長平之戰埋葬趙國亡卒的屍骨坑。
  • 長平之戰真的是因為趙括輸的嗎?紙上談兵根本就是個謊言
    長平之戰真的是因為趙括輸的嗎? 許多人都說,長平之戰,一個只會讀兵書的趙括坑慘了45萬的趙軍,但是這場戰爭真的是因為他才敗得一塌糊塗嗎?
  • 長平之戰——被誤解紙上談兵的趙括
    敗軍之將,重惡歸之!這句話用來形容趙括,再符合不過了!且不論那時候有沒有紙,卻因長平之戰為國捐軀,馬革裹屍後還被扣上個紙上談兵的千古黑鍋!-公元前257年)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趙國戰將如雲,趙奢在趙國同樣是一個耀眼的明星,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趙奢最為經典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