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被誤解紙上談兵的趙括

2020-09-05 江湖恩怨一笑難泯

敗軍之將,重惡歸之!

這句話用來形容趙括,再符合不過了!且不論那時候有沒有紙,卻因長平之戰為國捐軀,馬革裹屍後還被扣上個紙上談兵的千古黑鍋!


他的對手,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具有「殺神」稱號。一個從左更、國尉、大良造等做起,徵戰魏、趙、楚、韓······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的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白起(?-公元前257年)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趙國戰將如雲,趙奢在趙國同樣是一個耀眼的明星,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趙奢最為經典的戰役。


趙括(?-前260年)

趙括在長平之戰確實敗了。沒料這一敗,竟讓所有人千古以來都誤解了這個人的這一戰。


長平之戰的直接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使韓國上黨郡對外聯繫被切斷。上黨郡守馮亭便同百姓們謀劃說:「通往都城鄭的道路被切斷,韓國肯定不能管我們了。秦國軍隊一天天逼進,韓國不能救應,不如把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惱怒,必定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武力攻擊,必定親近韓國。韓、趙兩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於是便派人通報趙國。趙孝成王跟平陽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接受。接受它,帶來的殃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平原君表示異議說:「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結果趙王接受了上黨,就封馮亭為華陽君。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國,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往趙國逃。趙國在長平屯兵,據以接應上黨的百姓。

秦趙兩軍在對持中矛盾不斷擴大,守將廉頗固守營壘,採取防禦態勢與秦軍對峙,秦軍屢次挑戰,趙兵堅守不出。


秦國虎視眈眈,國力雄厚;趙國自身難保,再拖下去,國家都將完全奔潰,到時將不攻自破。

大戰一觸即發,背後的根本原因不過是各自的「國家」根本利益。


戰或不戰,皆是兩難。若戰,則還有一線生機!


廉頗老矣,守城還可以維持不敗之勢,進攻則難咦!


於是趙括取代廉頗,反守為攻,想要出其不意,打破僵局。從戰略上來說,這是對的!

在廉頗固守、派使求和皆不得的情況下,趙括接手長平不是霸氣,而是因為趙國沒糧食了,趙國運糧並不比秦國簡單,大軍團都是遠離本土,沒有撤退的可能,撤退就是崩盤。所以趙括只能主動決戰。

這一點讓我想起日本發動空襲珍珠港,情形大概相似:日本畢竟本土狹小,後繼不足,如果不能立即發動奇襲,戰線一拖長、時間一拖久,最後也逃不過失敗的結局!不過日本發動是侵略戰爭,以世界為敵,戰敗自然不可避免!


趙括到任後,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至此,我認為趙括沒什麼不對。


只不過秦國也不是吃素的:

在得知趙國啟用趙括後秘密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

戰中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

一支2萬餘人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

又命數千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

派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

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

現代戰爭,策略也不過如此!在如今看來,這樣的計謀不算高明。但在戰國,這可是全方位唯獨進攻啦!簡直是穿越嘛!


但是,即便如此。

趙括還是命令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軍隊任然沒有崩潰!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

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

趙括仍然有組織的指揮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括一死,趙軍鬥志全無,選擇投降!

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也沒有和秦國一爭天下的實力,


不過,秦國也不好過:

《白起列傳》記載: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這樣來看,至少趙括也不完全是個草包!只不過對手實力實在太過強大。表面上是趙括和白起的對決,實際背後是崛起強大的秦國和老牌羸弱[léi ruò]的趙國之間的決戰!就算早已知道對手的強大,還是選擇為國盡忠,背後的無奈,也只有趙括自己明白罷了!

因為長平戰敗,數十萬趙軍被埋,趙括「紙上談兵」的黑鍋背了數千年!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括對戰白起》,趙括絕不是紙上談兵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長平之戰中,趙括輸給白起,是不是因為「紙上談兵」?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紙上談兵這個詞跟趙括沒什麼關係咱們都知道,紙到西漢時才有,真正大興於世,是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以後。而東漢離戰國長平之戰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戰國那會兒根本就沒紙,都是用竹簡,少量用帛巾。所以說紙上談兵這詞兒肯定是編出來的,至少是後期編的。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東漢蔡倫造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為何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說趙括是戰國時期最悲催的將領,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反對,趙括的父親趙奢一戰成名,接下廉頗都不願意打的閼與之戰大敗秦軍,趙括同樣也是一戰成名,不過他的成名卻與趙奢截然相反,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與秦國白起正面對決,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即紙上談兵。
  • 長平之戰中,趙括是不是真的「紙上談兵」,聽聽白起怎麼說
    紙上談兵說的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將軍趙括,在「長平之戰」發生的一出鬧劇。在這場戰役中,秦國這邊派出著名武將白起,趙國最初派出的是老廉頗。那麼趙括的「紙上談兵」真的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嗎? 從「長平之戰」的局勢來看,在趙括接手之前,其實趙軍就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此前,秦軍攻擊上黨,迫使韓國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上黨百姓就大量的逃難到長平,此時的長平不僅僅要面對秦軍,還有面對混亂的難民。這時的趙國就已經連丟兩城,這二樟城和光狼城兩地還都是軍事要地。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的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場戰役——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讓趙括得了個「紙上談兵」的稱號。後來趙王讓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道根據兵書上的來辦,不懂得靈活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導致全軍覆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趙括理論知識雖然很紮實,實戰能力卻是個「戰五渣」,強烈的反差下大家不免有一個疑問,趙括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
  • 為什麼說趙括是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堪稱災難
    說實話,我對這樣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長平之戰的趙括就是一個無能之輩,說他紙上談兵還真不算貶低他。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決戰,源頭在於上黨之爭。為了爭奪上黨郡,秦趙兩國於長平屯兵數十萬,對峙許久,各自都不願放手,卻又不敢放手一搏。因為之前數次野戰,趙國都敗下陣來,廉頗堅守不出,秦國也沒有辦法。最終,長平之戰演變成了一場國力的對拼。
  • 長平之戰40萬慘劇,明明是趙王的紙上談兵,為何到了趙括身上?
    經相關人士判斷,高平市出現的屍骨層很有可能也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由於屍骨層的出現,又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拉回了討論區。長平之戰作為歷史上經典戰役,常常被人拿來當中教科書實例進行說到,這一戰更是成就了白起「殺神」的稱號,也讓「紙上談兵」的趙括的背上流傳千古的負面形象。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難道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造成的嗎?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前就經歷著連年徵戰,四處進攻周邊小國,擴張自己的土地。從趙國崛起到長平之戰爆發不過只有幾十年時間。因此直到長平之戰開始前趙國的整體經濟已經被過多的消耗,入不敷出,國力遠遠不如從前。
  • 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敗於長平之戰是由誰一手策劃?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公元前260年,秦左庶長王齕攻破韓國上黨。廉頗與王齕在長平對峙數月,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為廉頗不敢戰,心生憤怒多次想換將!秦國應侯範雎行反間計使趙王臨戰換將,令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的將領!秦王聞趙括為將,於是使武安君白起為將,於是大破趙軍於長平,斬首俘虜四十五萬人!
  • 長平之戰趙括並非一無所獲,用紙上談兵諷刺他,實在冤枉
    但是,在歷史當中,紙上談兵的趙括可並非一無是處之人,事實上,在那場決定秦國和趙國前途命運的長平之戰,趙括雖然最終戰敗,可他也並不是一無所獲。於是公元前260年,上黨之戰爆發。秦軍在上黨地區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抵抗,很快就佔領了整個上黨地區。趙國軍隊並未進入上黨郡,而是在長平地區接收難民。
  • 紙上談兵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堪
    引文公元前262-260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發生大戰,此戰,秦國出動約60萬軍隊,趙國出動約45萬軍隊。此戰最終以趙國慘敗,秦國慘勝結束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秦軍傷亡約20萬人,趙軍全軍覆沒。對壘長平,廉頗堅守不出長平之戰發生後,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前幾次都是秦軍擊敗了趙軍,還損失了不少兵馬。後來,廉頗採取堅守城池,拒不出戰。
  • 趙括背負了千年「紙上談兵」的罵名,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另有原因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151字,閱讀約7分鐘說到趙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個字"紙上談兵",造成趙括在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僅僅是他不懂實戰經驗,而只是根據書本上學到的理論指揮軍隊作戰,導致趙軍精銳在長平一戰中失利,由是率先拉開了滅趙的序幕,趙國為趙國弱小的罪魁禍首,成為千指的對象。但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成語「紙上談兵」說的什麼典故?長平之戰該誰負責,趙括嗎?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指揮的長平之戰 典故舊說 據史料記載對於長平之戰,秦國高層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而趙國雖然自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大大增加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就綜合國力、軍事力量上還是比秦國差了一籌。 在這場戰爭的前半部分,主帥老將廉頗一看秦軍還是蠻強的,估計很難取勝。
  •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也許是個背鍋臨時工
    先說說長平之戰有多大長平之戰是戰國群雄爭霸到秦國統一的轉折點,經此一役,秦國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參與人數之多,使我國古代到了漢代還在恢復人口,人數的記錄保持了2200多年老將廉頗採取的堅守不出的戰略,遠道而來的秦軍只有餓死的份了,這個時候趙王的疑心病犯了,再加上秦國間諜的活動,趙王堅決不在趙國的心腹之地派遣這個國內很有名望,包括到現在還很有名望的廉頗,換上了趙括
  • 趙括當真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他可是首秀,看看白起的代價吧
    趙括:長平之戰首秀,就讓白起付出慘重代價,他只會紙上談兵?中華成語「紙上談兵」是指只會誇誇其談,不會將理論用於實踐;意在表明空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公元前259年,在決定中華統一局勢的長平之戰中,趙括敗於秦將白起命喪疆場,並使趙國四十萬精兵被坑殺,此後趙國一蹶不振。後世有人說是趙括的空談論導致了趙國在長平戰場的大敗;而也有人說趙括是軍事天才,長平之戰的失利不能歸罪於他;那麼趙括到底是天才還是名庸才呢?
  • 長平之戰,除了趙括「紙上談兵」,趙王犯了什麼錯?
    長平之戰,趙國被接收上黨的那點趙軍當然頂不住,於是就退守到長平。趙王也派出大軍,並且命廉頗為將,雙方在長平丹河、隔河相峙。那趙軍的廉頗怎麼處理的呢?廉頗一看,秦軍兇猛,且佔據有利地形,於是就決定「堅守不戰」。這一守,就守了三年。
  • 長平之戰,白起滅四十萬趙軍,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在春秋時期有一起十分重要的戰役,叫做「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因此戰坑殺四十萬趙軍在歷史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而此戰的趙軍將領趙括也被掛在恥辱柱上,更衍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為天下笑柄,可是趙軍四十萬大軍的敗亡真的是因為趙括領軍無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