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260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發生大戰,此戰,秦國出動約60萬軍隊,趙國出動約45萬軍隊。此戰最終以趙國慘敗,秦國慘勝結束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秦軍傷亡約20萬人,趙軍全軍覆沒。這次戰爭後,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完成一統的步伐,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長平之戰發生後,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前幾次都是秦軍擊敗了趙軍,還損失了不少兵馬。後來,廉頗採取堅守城池,拒不出戰。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明白當前的局勢,秦軍的主將是王齕,也是一位猛將,並且秦軍數量比趙軍多了十幾萬人。由於廉頗的戰略,秦軍和趙軍一直處於僵持階段,誰也沒有撈到便宜。但長期這樣下去,秦軍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不管秦軍這麼去辱罵廉頗,他都假裝聽不見,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當然,這樣的持久戰對趙國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趙王也是咬緊牙關在堅持。
廉頗劇照
後來,受到朝中小人的挑撥,認為廉頗是損兵折將後不敢出戰,趙王開始對他不滿。秦國抓住這個好機會,派間諜道趙國的散播謠言:「秦軍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再加上朝中一直有人攻擊廉頗,國內的糧草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趙王就任命趙括為將軍。
趙括劇照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談論起用兵來,卻是是一個天才,和他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也會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他父親並不看好他,因為覺得趙括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不能帶兵出徵,在臨死時候,告訴趙括的母親:「用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但是趙括卻把帶兵打仗想的很簡單。以後趙國如果任用了趙括,那麼使得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
秦王聽說趙括當上了趙軍主將,就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任命王齕為副將,並且嚴令軍中:「有洩漏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消息的一律砍頭。」趙括來到軍營中,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下令出兵迎擊秦軍。白起假裝戰敗逃走,同時布置兩支奇兵準備偷襲趙軍。
趙括看到白起戰敗,下令全軍追擊秦軍,一直追到秦軍的壁壘下面。壁壘十分的堅固,趙軍一時攻擊不下,然而就在這時候,秦軍一支兩萬五千人的突襲部隊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部隊將趙軍一分為二,並且切斷了糧草供給。這個時候,趙軍的噩夢開始了,秦軍派出騎兵攻擊趙軍,趙括想突圍也沒成功,只好修築壁壘頑強防守,等待救兵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路截斷了,親自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壯丁集中到長平戰場,截斷趙國救兵,斷絕趙軍的糧食供應。
趙國士兵已經斷糧很久,趙括無奈,下令進攻秦軍,準備突圍。他把隊伍編成四隊,輪番攻擊了好幾次,仍然沒有衝出去。趙括親自率領士兵上陣廝殺,秦軍後來射殺了趙括。主將戰死後,趙軍投降秦軍,白起怕趙軍生亂,於是採用欺詐手段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把二百四十名年紀尚小的放回趙國。
縱觀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還是具有大將的潛能,至少在絕境中沒有向秦軍投降,在身臨絕境中還能組織士兵突圍,親自指揮士兵奮勇殺敵,最終戰死沙場,為後人惋惜。如果趙括能夠在實戰中磨鍊一段時間,應該也會成長為一位好的將軍,然而,趙括出徵遇到的第一位就是戰神白起,白起是廉頗都忌憚的存在,敗在他手裡也不丟人。歷史沒有如果,敗了就是敗了,趙括留下的是關於紙上談兵的一個成語,長平之戰中葬送了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的國力一蹶不振,這次戰爭也讓秦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