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堪

2020-09-03 藍白貓看歷史

引文

公元前262-260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發生大戰,此戰,秦國出動約60萬軍隊,趙國出動約45萬軍隊。此戰最終以趙國慘敗,秦國慘勝結束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秦軍傷亡約20萬人,趙軍全軍覆沒。這次戰爭後,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完成一統的步伐,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對壘長平,廉頗堅守不出

長平之戰發生後,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前幾次都是秦軍擊敗了趙軍,還損失了不少兵馬。後來,廉頗採取堅守城池,拒不出戰。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明白當前的局勢,秦軍的主將是王齕,也是一位猛將,並且秦軍數量比趙軍多了十幾萬人。由於廉頗的戰略,秦軍和趙軍一直處於僵持階段,誰也沒有撈到便宜。但長期這樣下去,秦軍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不管秦軍這麼去辱罵廉頗,他都假裝聽不見,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當然,這樣的持久戰對趙國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趙王也是咬緊牙關在堅持。


廉頗劇照


趙括主動出擊的戰略,重傷了趙國的元氣

後來,受到朝中小人的挑撥,認為廉頗是損兵折將後不敢出戰,趙王開始對他不滿。秦國抓住這個好機會,派間諜道趙國的散播謠言:「秦軍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再加上朝中一直有人攻擊廉頗,國內的糧草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趙王就任命趙括為將軍。


趙括劇照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談論起用兵來,卻是是一個天才,和他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也會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他父親並不看好他,因為覺得趙括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不能帶兵出徵,在臨死時候,告訴趙括的母親:「用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但是趙括卻把帶兵打仗想的很簡單。以後趙國如果任用了趙括,那麼使得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

秦王聽說趙括當上了趙軍主將,就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任命王齕為副將,並且嚴令軍中:「有洩漏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消息的一律砍頭。」趙括來到軍營中,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下令出兵迎擊秦軍。白起假裝戰敗逃走,同時布置兩支奇兵準備偷襲趙軍。

趙括看到白起戰敗,下令全軍追擊秦軍,一直追到秦軍的壁壘下面。壁壘十分的堅固,趙軍一時攻擊不下,然而就在這時候,秦軍一支兩萬五千人的突襲部隊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部隊將趙軍一分為二,並且切斷了糧草供給。這個時候,趙軍的噩夢開始了,秦軍派出騎兵攻擊趙軍,趙括想突圍也沒成功,只好修築壁壘頑強防守,等待救兵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路截斷了,親自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壯丁集中到長平戰場,截斷趙國救兵,斷絕趙軍的糧食供應。

趙國士兵已經斷糧很久,趙括無奈,下令進攻秦軍,準備突圍。他把隊伍編成四隊,輪番攻擊了好幾次,仍然沒有衝出去。趙括親自率領士兵上陣廝殺,秦軍後來射殺了趙括。主將戰死後,趙軍投降秦軍,白起怕趙軍生亂,於是採用欺詐手段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把二百四十名年紀尚小的放回趙國。

結語

縱觀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還是具有大將的潛能,至少在絕境中沒有向秦軍投降,在身臨絕境中還能組織士兵突圍,親自指揮士兵奮勇殺敵,最終戰死沙場,為後人惋惜。如果趙括能夠在實戰中磨鍊一段時間,應該也會成長為一位好的將軍,然而,趙括出徵遇到的第一位就是戰神白起,白起是廉頗都忌憚的存在,敗在他手裡也不丟人。歷史沒有如果,敗了就是敗了,趙括留下的是關於紙上談兵的一個成語,長平之戰中葬送了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的國力一蹶不振,這次戰爭也讓秦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括對戰白起》,趙括絕不是紙上談兵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後來趙王讓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道根據兵書上的來辦,不懂得靈活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導致全軍覆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趙括理論知識雖然很紮實,實戰能力卻是個「戰五渣」,強烈的反差下大家不免有一個疑問,趙括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
  • 長平之戰中,趙括輸給白起,是不是因為「紙上談兵」?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紙上談兵這個詞跟趙括沒什麼關係咱們都知道,紙到西漢時才有,真正大興於世,是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以後。而東漢離戰國長平之戰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戰國那會兒根本就沒紙,都是用竹簡,少量用帛巾。所以說紙上談兵這詞兒肯定是編出來的,至少是後期編的。
  • 長平之戰——被誤解紙上談兵的趙括
    敗軍之將,重惡歸之!這句話用來形容趙括,再符合不過了!且不論那時候有沒有紙,卻因長平之戰為國捐軀,馬革裹屍後還被扣上個紙上談兵的千古黑鍋!-公元前257年)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趙國戰將如雲,趙奢在趙國同樣是一個耀眼的明星,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趙奢最為經典的戰役。
  • 長平之戰後,白起說了一句話,證明趙括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後,白起說了一句話,證明趙括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說起紙上談兵,相信大家對其背後的故事都非常熟悉,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在毫無作戰經驗的情況下,照搬兵書,導致長平大敗,四十萬趙軍慘遭坑殺。這次事件除了白起背上人屠的惡稱,趙括也作為歷史上的反面典型,被罵了幾千年。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且不說紙這種東西最早誕生於西漢,說明紙上談兵完全是後人追加的評價。就從秦趙之間當時的戰況來看,趙括也不一定當得起這種污衊。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長平之戰後,白起曾經說過一句話,證明趙括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不堪。
  • 長平之戰中,趙括是不是真的「紙上談兵」,聽聽白起怎麼說
    又或者由人們口口相傳,慢慢變成了我們熟知的一個個故事。這些故事中有說英雄事跡的,也有說愛情故事的,還有說讓我們引以為戒的;比如著名的鬧劇「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說的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將軍趙括,在「長平之戰」發生的一出鬧劇。在這場戰役中,秦國這邊派出著名武將白起,趙國最初派出的是老廉頗。
  •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如何?
    趙括長平之戰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無論是從其規模,還是傷亡的慘烈程度來看,無疑都是空前的。而這場戰爭中,秦軍的將領白起以及趙軍的將領廉頗等人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還有那位最後死於秦軍亂箭之下的趙軍主將趙括。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為什麼說趙括是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堪稱災難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決戰,源頭在於上黨之爭。為了爭奪上黨郡,秦趙兩國於長平屯兵數十萬,對峙許久,各自都不願放手,卻又不敢放手一搏。因為之前數次野戰,趙國都敗下陣來,廉頗堅守不出,秦國也沒有辦法。最終,長平之戰演變成了一場國力的對拼。
  • 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那麼無能嗎?
    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被人屠白起坑殺,從此胡服騎射強大無比的趙國一蹶不振,要不是名將李牧從邊關回救在邯鄲滅掉秦國十幾萬大軍,趙國早就完蛋了。很多人認為趙括——就是被歷史嘲諷的紙上談兵那個,也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幾千年裡被無數次拿來給世人警示:沒真才實學別逞強。
  • 東漢蔡倫造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為何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說趙括是戰國時期最悲催的將領,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反對,趙括的父親趙奢一戰成名,接下廉頗都不願意打的閼與之戰大敗秦軍,趙括同樣也是一戰成名,不過他的成名卻與趙奢截然相反,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與秦國白起正面對決,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即紙上談兵。
  • 紙上談兵的趙括是否真的不堪大用?實則有勇有謀,大將之材
    大家從小就學的一個故事叫做紙上談兵,故事講的是長平之戰趙國用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軍而換下老將廉頗,最終被秦軍打敗的故事,最後批評了趙括的紙上談兵,不堪大用。大家可能都覺得正是由於趙括的錯誤指揮才讓40萬大軍被秦軍活埋,趙括就是一個頂著自己父親光環的廢物。
  •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只因長平之戰的對手是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爆發。因此趙王對廉頗這樣的策略頗為不滿,決定用主張進攻的趙括換下廉頗,以圖速戰。趙括生長在軍人世家,父親便是趙國名將,其從小深受父親影響,熟讀兵法,但是卻在長平一戰中,敗給了戰神白起,從而給後人留下了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的印象。
  •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秦國,只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
    其中趙國通過胡服騎射成為了最後一個可以和秦國在軍事上有一戰之力的國家。然發生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便再也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很多人會認為,這還不是那麼"紙上談兵"的趙括搞得嗎?這樣說的話,一是小看了趙括,二是高估了趙國。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一、 天下之脊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一決雌雄的對決,也是決定戰國末年走向的一次大戰。最終以秦國坑殺趙軍降卒四十五萬人告終。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沒,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個春秋戰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全殲。自此,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只能任秦國魚肉。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趙括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們將他視為導致趙國失敗的罪魁禍首,還因此流傳成語「紙上談兵」。
  • 沒有趙括,長平之戰中趙國能贏嗎?
    文/念田說起趙括,人們心中一定會浮現出一個著名的成語「紙上談兵」。其實,歷史要比後人的想像複雜得多,前線指揮官對於一場戰爭的意義並沒有我們通常想像的那麼大,尤其是長平之戰這種兩個大國之間的生死決戰。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趙括,長平之戰中趙國能贏嗎?《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白起形象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場戰爭的意義。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參戰雙方是戰國後期最重要的兩大戰國。這場戰爭是兩大戰國拼上所有國力進行的一次生死決戰。
  • 長平之戰40萬慘劇,明明是趙王的紙上談兵,為何到了趙括身上?
    經相關人士判斷,高平市出現的屍骨層很有可能也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由於屍骨層的出現,又將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拉回了討論區。長平之戰作為歷史上經典戰役,常常被人拿來當中教科書實例進行說到,這一戰更是成就了白起「殺神」的稱號,也讓「紙上談兵」的趙括的背上流傳千古的負面形象。
  • 為何說長平之戰中的趙括是紙上談兵,戰國並沒紙,這樣說真有點冤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中戰敗的趙括,被後人嘲笑成了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的代表人物,而戰國時期紙張還未發明,所以根本不存在紙上談兵,紙上談兵至少幾百年以後事情了。那麼趙括真的是後人說的庸才嗎?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對陣了三年多的時間,三年的時間對兩國國力消耗巨大,很多人認為趙括急於求成,主動出擊秦軍,改守為攻。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守城容易攻城難,趙括身為主將難道是要建功嗎?即便有這個原因,那麼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耗不起了,整個趙國也等不起了,趙軍45萬人參戰,這麼多每天耗費的糧草是多少可想而知。而趙括也清楚地知道,再耗下去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