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恢復律師制度40周年。中國律師事務所在這40年中不斷探索與嘗試,親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遷過程,奠定了中國法律服務機構的獨有文化底色。記錄這一切,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8月26日下午,《中國傑出律所訪談四十周年紀念版》編寫交流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舉辦,就《中國傑出律所訪談四十周年紀念版》叢書編寫及出版一事進行交流、探討。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公田,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曉雷,法律出版社編輯總監張雪純,《民主與法制》總編輯劉桂明,百度公司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梁志祥,智合創始人、執行長洪祖運以及百餘名中國傑出律所主任作為特邀嘉賓參與此次會議。
在主持人劉桂明宣布活動開始後,張雪純代表主辦方致辭,洪祖運以及智合主編吳劍霞、林戈、毛姍姍、周正分別對叢書編寫背景及情況進行介紹。
楊曉雷首先發表了題為「法商人才發展的價值、趨勢與模式」的主題演講。法者,治之端也;商之大者,為國為民;法商共融,知行致遠。早在2017年,北大法學院啟動了關於法商人才的培養項目,旨在凝聚智識資源與實務經驗,打破理論與實務的壁壘,著力打造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高端法商人才成長平臺,培養服務中國和人類未來的法商領袖。
智合副總裁何佳偉則從何為國際化、中國律所為何國際化、如何國際化以及目前國際化戰略的反思與展望四個維度,分享中國律所在涉外法律服務領域布局的模式與經驗。
梁志祥深耕網際網路領域多年,據他觀察,過去15年,網際網路帶來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法律行業的顛覆式變化,律師事務所和法律人員也應該爭取搭上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高速列車,引領變化。展望未來,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帶來行業變化的大幕才剛剛拉開,未來還會有更多、更深刻的跨行業變化。現有的律所管理模式、發展模式、營銷模式還會不斷迭代升級,法律人需要不斷創新變革,更加深刻理解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時代下各行各業的變化,進而適應、擁抱、引領這種變化。
在以「激蕩四十年——回眸中國律所的歷史瞬間」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倫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崔瑜、環球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勁容、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主任龐正忠、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沈國權、大成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馬江濤、君合律師事務所主任肖微、海問律師事務所主任張繼平、金杜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張永良追憶創所歷程,分享行業故事。
上世紀80年代是現代中國律所的歷史開端,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律所真正走向市場化的起點,服務中國企業的境內外上市讓中國律所取得了高速發展。隨後,依靠差異化布局和平臺化優勢,中國律師事務所繼續高歌猛進。到了近5年,法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的顛覆,開啟了中國律所的信息化建設。
在以「擊浪三千裡——遙望中國律所的基業長青」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百宸律師事務所主任陳亦工、德和衡律師事務所主任蔣琪、天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顧嘉、植德律師事務所主任金有元、隆安律師事務所主任王丹、通商律師事務所主任吳剛、法德東恆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利軍、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雲大慧、天元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劉豔暢談時代為行業和律所帶來的機遇。
李公田則從中國律師定位及律師執業機構設置的變遷,談到中央對律師行業發展的高度重視。40年的律師行業發展史,是全體中國律師共同見證、書寫和記錄的。他希望大家在感受律師群體重要性日益增強的同時,也能看到當前面臨的問題,並呼籲律所之間要相互借鑑與學習,取長補短。 (武傑)
責編: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