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2020-12-10 人民網

  日本明和年刊菅本《天工開物》(1771)扉頁及書尾頁(圖片選自潘吉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史論》)

  在中國科技史中,明代科學家兼思想家宋應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工開物》蜚聲中外,是世界古典科學名著。書名「天工開物」意思是將自然力與人力互補,通過技術開發萬物,換言之,即以天工補人工、開萬物,宋應星以此表述其技術哲學思想,也用以命名其著作。全書十八章包括穀物種植及加工、製鹽、染料種植及染色、金屬及合金冶煉、酒麴和藥曲、珠寶及玉器,幾乎涵蓋整個國民經濟生產領域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製造過程,從中可一覽中國數千年來在這些領域內取得的技術成就和發明創造,堪稱內容豐富的技術百科全書,在當時世界實屬罕見,因而在近代東西方各國廣為傳播並產生良好影響。

  《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出現在日本,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

  《天工開物》首先在17-18世紀傳到日本和朝鮮這兩個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鄰國,從1687年起便陸續由中國商船運到日本口岸長崎,其中新穎而先進的科技知識吸引江戶時代日本各界學者注意,紛紛引用。為滿足讀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當中所載各種中國技術成果隨即引入日本,如沉鉛結銀法、銅合金製法、大型海船設計、提花機和煉鋅技術等。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夫開物者乃經營國土,開發物產,富饒宇內,養育萬民之業者也」。「主國土者宜勤究經濟之學,修明開物之法,探察山谷。若不知領內所生品物,輕蔑天地之大恩……則徒具虛名,曠費天工耳。」可見他將宋應星的技術哲學思想轉化成政治經濟學說,是對宋氏思想的一大發展。昔日日本讀書人都能閱讀《天工開物》漢文本,所以日文譯註本直到1953年才由京都大學藪內清等學者推出並出版。這是此書第一個外文全譯本,1969年起又發行袖珍本,至今已重印二十多次,成為暢銷書。著名科學史家三枝博音認為:《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無法比擬的。

  《天工開物》18世紀傳到朝鮮國後,受到李朝後期知識界尤其實學派學者的重視,樸趾源《熱河日記》首先向半島讀者推薦此書,以改善本朝農業和農具落後局面。進士出身的內閣重臣徐有榘,晚年執筆的113卷本巨著《林園經濟十六志》和李圭景(號五洲)《五洲書種博物考辨》(1834)、《五洲衍文長箋散稿》(約1857)等重要科技作品中都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受惠於宋應星的力作。李朝學者多精通漢文或以漢文著述,因此沒有出現譯本。直到1997年韓國漢城外國語大學崔炷的譯註本由傳統文化社出版,附漢文原文。

  183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丹青》章論銀硃部分譯成法文,是《天工開物》譯成西文之始

  18-20世紀《天工開物》又在一些歐美國家傳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歐洲國家和美國大圖書館都藏有此書不同時期的中文本。其中巴黎皇家文庫(今國家圖書館前身)早在18世紀即入藏明版《天工開物》。183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丹青》章論銀硃部分譯成法文,是此書譯成西文之始。儒蓮將此書稱為「技術百科全書」,將「天工開物」理解為「對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藝的闡明」。1832年轉譯成英文,刊於印度《孟加拉亞洲學會學報》。從此儒蓮成為《天工開物》西譯的主要推動者,1833年他將此書制墨及銅合金部分譯文發表於法國權威刊物《化學年鑑》及《科學院院報》,旋又譯成英文和德文。宋應星作品之所以受重視,因其中所載產品性能優良,歐洲人想仿製以減少從中國進口,但不得製法要領及配方,正好《天工開物》提供歐洲人想知道的技術信息。

  1837年儒蓮受工部和農商部大臣之命,將《天工開物》養蠶部分及《授時通考·蠶桑門》(1742)譯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廠出版官刊本,法文譯本取漢名為《桑蠶輯要》。從1837年起不到十年之間此法文譯本便轉譯成義大利文、德文、英文、俄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等七種文字刊於歐、美、非三大洲,內有四種是國家元首或內閣大臣下令翻譯和出版的官刊本,打破了漢籍西譯史中的空前紀錄。翻譯、出版中國有關養蠶古農書的初衷是,幫助歐洲各國蠶農吸取中國技術經驗,促進桑蠶業發展,扭轉18世紀後半葉出現的萎縮趨勢,收效顯著。其次,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於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各國在探試以何種其他原料可代替破布造紙。1840年儒蓮將《天工開物》造紙章譯成法文刊於《科學院院報》。其中提到以野生樹皮纖維、竹類及草類纖維代替破布造紙,還可用各種原料混合製漿。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饋,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紙,終使原料危機獲得緩解。

  《天工開物》在國外受到高度評價,宋應星如果被請到產業革命前後的英國,他一下子就可能拿到多項專利

  1869年儒蓮擴大對《天工開物》譯述範圍,與科學家尚皮翁合作發表《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收入《天工開物》各工業章譯註,與農業章《桑蠶輯要》成為姊妹篇,在歐美有廣泛影響。20世紀以來,《天工開物》有更多章甚至全書被譯出,除歐洲人外,中國人也加入譯者隊伍。1964年柏林洪堡大學研究生蒂洛將該書有關農業各章譯註成德文並作專題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1966年美國匹茲堡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華裔學者任以都推出第一個英文全譯本,1981年李喬蘋等人第二個英譯本由臺北的中國文化學院出版。在18-19世紀,《天工開物》所載許多技術與東西方有關國家相比,仍然是新穎而先進的,如種稻養蠶、耕田灌溉農具、活塞風箱、鋅及鋅合金冶煉、灌鋼技術、多種原料造紙、水密隔艙、深井鑽探、提花機等等,外傳後可充實相關國家的科技知識,改善技術現狀,提高生產力。宋應星如果被請到產業革命前後的英國傳授技術,他一下子就可拿到多項專利。他的書在國外受到高度評價,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將《天工開物》稱為「權威著作」,當代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將宋應星稱為「中國的狄德羅」,認為《天工開物》足可與狄德羅主編的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匹敵。

  進入21世紀以後,《天工開物》仍繼續受到重視、推介和深入研究,如2011年《天工開物》古文原文、現代漢語譯文與英文譯文對照本收入《大中華文庫》在國內外發行。同年,德國學者薛鳳用英文寫的《開萬物之技藝·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全面而深入介紹宋應星及其著作和他給人類留下的技術和精神遺產,掀起當代西方研究《天工開物》的新高潮。可以預期在未來的歲月,還會有更多的譯本和研究作品在國外出現。(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從《天工開物》到《工開萬物》
    然而,德國學者薛鳳(Dagmar Schfer)的新作《工開萬物》打破了這一局限性,讓世界重新從文化與科技共襄盛舉的角度來定義古代中國,從文化承載來認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及其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展示了人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下對科技的認知。
  • 影響華夏的古代綜合性科學技術巨著《天工開物》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2]。
  • 科學元素的傳播,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共計十八卷,分為三編,記述了全國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麥豆麻的栽培和加工,蠶絲棉些的紡織和染色,以及製鹽、製糖、榨油、鑄銅、冶煉、開礦;燒制磚瓦、陶瓷、石灰、硫黃、白礬;製造車船、兵器、火藥、紙張、白蠟等,真是應有盡有。
  • 《天工開物》讓日本和歐洲「撿寶」
    《天工開物》這部由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1637年出版的偉大著作,系統地記載了明代以前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與經驗。遺憾的是,這本書一直沒有引起中國人足夠的重視,反倒是傳播後促進了日本和歐洲的發展。
  • 從《天工開物》到《工開萬物》-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果僅根據作者的名字,人們或許會以為薛鳳是中國人,或者華裔學者,實際上她是德國漢學家,她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也難怪,作者年輕時曾留學浙江大學,很早就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尤其是對明代的手工藝術與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曾致力於宋代和明清科技文化史研究,她的博士論文也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關。
  • 天工開物匠心獨運
    「天工開物」一詞取自中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工藝文獻《天工開物》,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科技著作,記載了明代中期以前大量的工藝技術,被世人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一詞是借用《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中的「開物成務」聯結而成。「天工」即自然規律,「開物」乃「開道釋物」。
  • 《天工開物》一個重新被認識的文化新高度
    期間,他深入分宜縣及周邊地區的田間地頭,走進礦井作坊,尋訪士農工商,手記筆繪,詳實地了解了農業、手工業、冶煉術以及商市的經營情況、科學技術,然後將這些長期積累的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
  • 1637年的雙子星:宋應星《天工開物》與笛卡爾《方法論》
    這本書於崇禎十年和清初順治年在國內被印刷了兩次,在大江南北各地流通,並且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傳到了多個其他國家,包括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書中所載的大量產業技術,都是當時世界領先水平,傳播到許多國家後,更是直接填補了這些國家的技術空白,所以直接被「封神」。
  • 《天工開物》是本怎樣的偉大著作?
    後半生他對科學技術的熱情和獻身精神超過了年輕時對仕途的追求。他虛心向農民和手工業者學習各種生產技術知識,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完成了圖文並茂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天工開物」的命名,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思想,他強調自然力與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的協調,人類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出產物,作為人類生存和生活之需。
  • 「天工開物預見生活之美」廣州盛大開幕
    2019年11月21日,廣州市越秀區文立方M藝術空間,由雷克薩斯獨家贊助、現代傳播旗下《周末畫報》主辦、Modern Art策劃的第四屆「天工開物預見生活之美」展覽盛大開幕。在這裡,觀眾可以多角度體會和感受東方匠心美學與當代設計的結合,獲得獨一無二的遊歷和沉浸式體驗。
  • 宋應星其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五次北上科舉的長途跋涉,使宋應星飽覽了當時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他流連田間、廁身作坊,虛心向農民、工匠請教,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知識。在做官期間他利用閒暇進行了緊張的著述,寫成了《天工開物》、《野議》等等各種不同知識領域、內容豐富的著作。
  • 《天工開物》到底講了什麼?讓男女老少都讚不絕口
    歷史學家說起1637年,會強調這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東西方都出版了一本深刻的影響人類歷史的書。一本是歐洲近代哲學奠基人笛卡爾的《方法論》,另一本,正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而《天工開物》,被稱為「17世紀中國的技術百科全書」,然後開啟了一段過山車般的奇幻傳播旅程《開工開物》出版約300年,地質學家丁文江這樣評價作者宋應星:士大夫之心理,內容乾燥荒蕪,等於不毛之沙漠,宋氏獨自闢門徑,一反明儒陋習,就人民日用飲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偉,結構之大,觀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 明朝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傳遍世界,只因一原因在清朝乾隆年間成...
    《天工開物》一書早在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便初版發行,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明末名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便較早地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第二版在清初順治年刊刻發行後,《天工開物》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清康熙、雍正年間出版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年間的大型農書《授時通考》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
  • 專家學者聚集分宜把脈天工開物文化(圖)
    10多位研究《天工開物》的學者及中華傳統文化領域的精英,結合自身的研究,就「大國匠心——天工開物與分宜」主題展開探討,深度解讀天工開物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路徑,助力分宜擦亮天工開物文化名片,做大做響天工文化品牌,打造成「工匠精神」高地獻計獻策。  天工開物研究「北潘南楊」之「南楊」,中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楊維增作了《天工開物思想永放光芒》的主題演講。
  • 聽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講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
    他在書中認為充滿天地之間的都是氣(物質),此外還對日食作了比較科學的描述和分析。《野議》發表了自己的政治見解,提出要進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思憐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精神。但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他在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方面的成就,這就是備受世人矚目的《天工開物》。
  • 專家:"天工開物"埋沒300年 卻讓日本和歐洲"撿寶"
    長期從事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的黃永松,對明代著作《天工開物》情有獨鍾。這部由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1637年出版的偉大著作,系統地記載了明代以前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與經驗。「在明代,我們的GDP是全世界最高的,我們的創意產品、我們的品牌那個時候是全世界最好的。」  「1637年是很奇特的一年,這一年在東西方同時出版了影響人類的兩本書,但這兩本書的命運非常不同。
  • 古代科技電影《天工開物》首映 全媒體數字出版花落億部文化
    即將上映的同名電影《天工開物》則是通過記錄片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宋應星波瀾壯闊的人生,《天工開物》一書跌宕起伏的創作和傳播歷程,及「天工開物思想」在中國遭受的冷遇和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大國崛起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傳統科技文化、優秀思想進行還原、自省。
  • 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滯銷,他去世後,此書在外國卻成為暢銷書
    《天工開物》這本書非常出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世界上眾多學者都成了它的粉絲。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可惜,宋應星寫完了《天工開物》後,這本書在國內賣得非常慘澹,直到他去世後,這本書在國外居然成了暢銷書。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 明朝的天工開物,只是一本科技書籍,為何清朝要將之禁毀?
    從崇禎初年至崇禎十年,宋應星平淡生活卻給世界帶來了一本輝煌巨著——《天工開物》。1637年,崇禎十年,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年份,歐洲近代科學奠基人笛卡爾出版了《方法論》,東方宋應星出版了《天工開物》,東西方同時出版了影響世界的兩本書。
  • 以現代版「天工開物」回應時代挑戰
    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 天工開物(局部) 長卷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於6月22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意在向觀眾傳達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中華文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發展,及其在版畫教育上所作的探索與貢獻。更值得慶賀的是,版畫長卷《天工開物》因工藝精湛、對於中華傳統技藝的傳承別具意義,北京畫院將對其進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