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王安石被貶後,司馬光上臺,開始全方位反對「熙寧變法」,史稱「元佑更化」。只要是王安石推行的,不管好壞一併推翻,結果,連免役法、青苗法這些善政也被廢除了。
王安石變法,雖有爭論,但有的方面,成效卻是明顯的,單單是國家財政收入上:宋神宗年間,國庫儲蓄幾乎可用於朝廷20年的財政支出,徹底改變了北宋「積貧」局面。《文獻通考》記載,元豐年間,天下墾田數比前朝多了20餘萬頃。「所收財稅,如一歸地官(指戶部)以為經費,可支二十年用。」但司馬光上任伊始,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否定,卻讓人深思、警醒。
當前,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不少地方已換屆完畢。一些新當選的「兩委」摩拳擦掌,雄心勃勃,極力想開好局,起好步,幹一番大事業。無疑,這種精神、這樣的壯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們也要警惕:少數新任領導,為了在短期內創造政績,會另起爐灶,對前任班子的工作全盤否定——比如前任班子從群眾長遠利益考慮,搞的一些投入多、周期長、見效慢的民生工程。
早在2013年2月28日,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認識和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看準了的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但不要換一屆領導就兜底翻,更不要為了顯示所謂政績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號滿天飛。換屆,無論是村(社區)「兩委」換屆,還是省、市、縣、鄉四級黨委換屆,都應該是一種持續,就是把過去和今後的工作銜接好,把正在做的工作持續下去,前後銜接、承前啟後、持續探索、堅持發展。那種為了顯示所謂的個人能耐,為了追求短平快的一時政績,而對前任領導班子工作,尤其是對那些顧大局、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全部推翻的做法,不僅不可取,還要給予批評教育,嚴重的要予以組織處理。
漢初,丞相蕭何去世,繼以曹參為相。曹參為相後,不折騰,仿佛不怎麼事事的樣子,漢惠帝就把他叫到身邊來問原因。史書記載說: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會因換屆、因領導幹部的變動而改變。當然,如果前任遺留了矛盾問題,新一屆領導,就要本著對群眾負責的態度,嚴肅追責、及時清理。反之,如果前任的做法是正確的,新任班子何妨「蕭規曹隨」?更何況,關涉群眾利益,有何新舊之分?(李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