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狗都不吃白饅頭」農民:大豐收啊!
農村諺語作為一門民間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廣為流傳,上至80多歲的老翁,下到10多歲的兒童,都能夠說上幾句。這些農村諺語,有些是指導我們農時,有些是關於天氣收成,可謂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但是這些農村諺語都很準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百歲老人告訴我們,因為這些都是古代農民,通過積年累月的生產生活,積累的經驗以這種口語的方式,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是經過多少代人驗證過的。
比如這句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不吃白饅頭」,農民:那吃啥呢?這句話是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意思是狗都吃得太好了,連白面饅頭都吃膩了。這是為了說明在農曆六月初這一天,如果下雨下得地面上產生流水,由高處流到低洼,雨水充沛的這一年會豐收,農民收入就很大,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當然吃的就會很好了,搞得小狗都挑食了。
六月初這一天的天氣變化,古代農民都非常重視,所以就在不同地區,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農村諺語。比如孝感農村地區,就廣為流傳著這句農村諺語:「六月初曬破臉,畈裡幹起鍋巴片」,意思是說在六月初這一天,如果太陽火辣辣的,都能把臉曬起皮,也就是說這一天非常炎熱,那麼這一年就會大旱,地表的土都被曬得卷了起來,像我們吃的鍋巴那樣。
還有鄖西地區,關於六月初這天的天氣,流傳的農村諺語:「六月初下一點,十片荷葉九片卷;六月初下一陣,放牛娃子淋成病」。說的也是在六月初這天,如果雨很小,就下了一點雨,那麼下半年就會幹旱,池塘裡的荷葉大多數都被曬得打卷了;如果這天下雨能夠達到陣雨,那麼下半年就會雨水很多,能把放牛的孩子都給淋出了毛病。
這句農村俗語也和我們文章裡所說的,浠水農村地區的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狗都不吃白饅頭」,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說如果六月初這一天,有大一點的雨水,那麼下半年就會雨水比較充沛。
還有浠水地區,對於六月初的天氣,農村諺語形容的就更有意思了,它是這樣說的:「六月初丟一丟,你那兒不收我這兒收」。意思是說六月初這天,雨水不均,有的地方下了,有的地方沒下雨,那麼下半年就會出現,下雨的地方豐收,不下雨的地方欠收。
很多地方對於六月初這天,都有關於天氣變化的農村諺語。比如谷城地區的「六月初灑一點,農人吃飯撈大碗」,竹溪地區的「六月初動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都和我們今天主要講的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狗都不吃白饅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六月初這一天如果下雨,就會是豐收之年。
不過現在這些農村諺語,都是被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了,因為現在的所有農村,通過農田基本建設以後,旱澇保收已經成為現實。也就是農民們常常感到自豪的原因,他們遇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年年增產增收,已經成為了新常態。
朋友們,這句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狗都不吃白饅頭」,農民說:狗都不吃白饅頭,那吃啥呢?吃肉啊!大豐收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