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十三五」】三亞居民「錢袋子」鼓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小了

2021-01-17 騰訊網

日前,

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聯合三亞傳媒影視集團

共同推出「我們的十三五」專欄,

聚焦全市「十三五」規劃

取得的積極成效。

今天推出

《三亞居民「錢袋子」鼓了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小了》

「十三五」期間,三亞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力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持續釋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紅利,不斷制定落實各項惠民便民政策,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餐飲收入、商品零售等消費增多

「十三五」期間,全市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居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在就業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勞動者工資水平不斷增長,成為推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十三五」期間,我市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絕對值穩步提升。據國家統計局三亞調查隊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8元。到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308元,累計增長36.6%,年均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27元,累計增長39.2%,年均增長8.6%。

為豐富市民的「菜籃子」,我市出臺《三亞市平價蔬菜產銷聯盟方案》等文件,保基本蔬菜品種由15個增加到22個。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3%,漲幅較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1-2月回落2.9個百分點。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餐飲收入、商品零售等消費逐漸增多。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5年的231.05億元,增長7.5%,到201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04億元,增長6.7%。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53億元,同比增長4.6%。

今年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

◎城鎮居民四大項收入呈「三升一降」態勢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三亞調查隊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三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5元,同比增長2.7%;三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1元,同比增長5.9%。

前三季度,三亞城鎮居民四大項收入呈「三升一降」態勢。其中,工資性收入依舊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主心骨」,這主要得益於穩定的社會就業。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資料顯示,今年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4812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52人,同比增長21.26%。

此外,三亞大力宣傳,積極落實社保「免減緩」、返還穩崗補貼及創業擔保貸款等階段性政策支持企業減負穩崗,為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奠定基礎。截至10月底,普惠性穩崗返還企業共3113家,受益人達12萬餘人,金額3538.82萬元,另發放2家困難性企業穩崗返還,444人受益,金額429.85萬元。

受疫情影響,經營淨收入同比下降12.3%。為此,三亞出臺「中小企業15條」等政策,在穩定用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措施保障收入。進入三季度以來,三亞已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住宿餐飲、旅遊及免稅購物等產業已逐步回歸正軌,火熱的夜攤經濟和政府各類促進消費政策措施扶持帶動下經營淨收入平穩增長。

隨著居民存款的增加,利息收入增多,理財意識也與日俱進,購買理財金融產品,拓展投資渠道,使財產增值途徑多樣化,財產淨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此外,轉移淨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三亞保基本民生力度持續加大,一方面上調養老金和離退休金標準,嚴格落實有關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措施,及時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全面優化社會救助服務,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另一方面及時發放失業保險金和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

◎農村居民的四大項收入呈現全面增長態勢

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居民的四大項收入呈現全面增長態勢。其中,工資性收入平穩增長,主要原因是涉農企業及就業人員快速全面復工復產,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快速增加,以及鄉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政府相關工作大量僱傭本地村民參與而致零工收入大幅增加;經營性淨收入增長平穩,主要原因是市政府及時出臺「菜七條」等產銷扶持措施提振市場,直播帶貨等網絡銷售的方式促進農產品線上銷售,冬季瓜菜受疫情影響有限和芒果產銷基本順暢,非農經營全面復工復產等。

財產淨收入保持大幅增長,主要增長點轉讓土地經營權、房屋租金收入、南繁產業租用土地的租金收入以及紅利收入的增加。養老金和離退休金調整增加,政府加大社會保障支持力度,耕地地力補貼、專項扶貧等惠農助農補貼以及在校生、高齡老人、低收入群體和村幹部等生活補貼按時足額發放,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賠償及時到位等因素,帶動農民轉移淨收入穩步提高。

「十三五」期間,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由2015年的2.35下降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2.01,城鄉融合步伐加快。

新聞多一點

育才生態區那受村種植戶蘇真軍:

學農技種瓜菜走上致富路

進入11月,海南沃野又開始鋪上一層蔥蔥綠綠的「菜被子」,在育才生態區那受村委會,冬季瓜菜產銷工作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今年的收成不錯,去冬今春種植冬季瓜菜賺了近10萬元,今冬明春預計要賺得更多。」種植戶蘇真軍說。

育才生態區是三亞「生態之肺」,地處大山深處。近年來,三亞引導支持當地黎族苗族同胞發展冬季瓜菜種植產業,發家致富奔小康。

「以前,我們這裡主要種植山蘭稻等傳統作物,大家吃飽飯都難,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今年38歲的蘇真軍說,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戶後,他結束打工生涯,回鄉學農技、種瓜菜。

那受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小鋒是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他駐村工作後,把先進的農技推廣到山區,那受村村民種植的冬季瓜菜上市早、品質好,受到市場歡迎。

「我種瓜菜用的是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提供的嫁接苗,我用的地膜是全生物可降解膜,楊書記經常過來進行技術指導。」蘇真軍說,村裡的建檔立卡戶種冬季瓜菜,政府不僅提供好苗,還按每人800元的標準發放農資補貼,去年他家領到了4000多元的農資補貼。

除了冬種瓜菜,蘇真軍種的檳榔樹、芒果樹近幾年也進入收穫期,多份收入讓他家於2016年順利摘掉了「窮帽子」。2017年,他家裝修老房;2018年,他家安裝了兩臺空調;2019年初,他買了一輛皮卡車;2019年底,他參加政府舉辦的技術培訓,學會了開農機,又花11.5萬元買了一臺旋耕機;2020年初,他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賣冬季瓜菜。

「最近3年,包括種瓜菜賺的,家裡每年都有十幾萬元收入。」蘇真軍說,現在政府出臺的政策好,賺錢路子多,比如,他開旋耕機幫人耕地,每畝可獲得110元至180元不等的勞務費。比如,旋耕機買回家才一年多,本錢已經差不多賺回來了。再比如,相關部門在他家房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他家每年售電收入達 1000多元。

楊小鋒說,蘇真軍以前是貧困戶,他肯學苦幹,不僅自己脫貧了,還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那受村村民紛紛種植冬季瓜菜,去年全村冬種瓜菜651畝,僅冬種瓜菜一項就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來源: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黃珍/文 劉琪成/圖

編輯:李丹丹 袁燕

審核:萬馳 汪慧珊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

相關焦點

  • 「錢袋子」越來越鼓
    過去,任澤標外出打工,四處漂泊,收入不穩定。澧縣是國內有名的優質葡萄種植基地,素有「南方吐魯番」之譽。在相關部門幫扶下,任澤標參加當地華宇生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開闢了自家的葡萄園,還參與合作社培育管理工作,兩項合計可實現年收入8萬元。 「錢袋子」鼓起來的不只是任澤標。
  • 央行公布,居民收入信心大幅提高,為何老百姓還是捂緊錢袋子?
    據報告顯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數為46.1%,比上季上升4.5個百分點。其中,13.8%的居民認為收入"增加",比上季上升3.2個百分點,64.5%的居民認為收入"基本不變",比上季上升2.6個百分點,21.7%的居民認為收入"減少",比上季下降5.8個百分點。收入信心指數為47.9%,比上季上升2.0個百分點。
  • 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年均實際增長8.1%。其中,2010、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快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 前三季度嶽陽市居民收入增速回暖 城鄉相對差距縮小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9元,同比名義增長4.4%;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985元,同比名義增長7.5%,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較半年度分別提高0.7和1.8個百分點。從收入構成看,前三季度嶽陽市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等四項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3。
  • 鄭州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 消費水平同步提高
    (原標題:幸福不幸福,看看「錢包」鼓不鼓)
  • 「十三五」:縮小初次分配環節收入差距
    初次分配是收入差距和收入流動混亂的根源,「十三五」期間,在初次分配環節縮小收入差距應該成為收入分配的調控重點。再分配政策是初次分配的有益補充,要充分發揮再分配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再分配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必須予以綜合評估,儘量減少再分配對效率的過多傷害。中國仍是處在發奮圖強的時代,收入流動秩序就是要讓人們能靠勤勞工作,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家庭財富來提升家庭收入。
  • 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拉大 勞動者渴望縮小收入差距
    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拉大 勞動者渴望縮小收入差距 但是,現實中這種差距卻在一步步拉大——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已由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也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由於部分群體隱性福利的存在,有專家認為,實際上這種收入差距還要更大。  「為什麼他們工資那麼高?為什麼很多單位工資年年漲,而我們單位幾年都不漲?」談起工資,不少人一肚子抱怨。
  • 一季度泉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8元 較福建平均水平高
    ­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8元,同比增長8.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居民收入形勢的整體向好,不僅體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也體現在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縮小。
  • 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貴州最快
    中新社貴陽2月28日電 (周燕玲 蒲文思)一項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貴州以10.3%的增速位居中國第一,已經達到了兩位數增長。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2元,名義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名義增長9.6%。與全國相比,貴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0.3%的增速位居中國第一。貴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
  • 詳解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帳單」(圖)
    過去的一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呈現怎樣的特點?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總結說,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居民收入比從上年的3.33:1縮小為3.23:1。」王萍萍指出。  王萍萍分析,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快的主要原因是各種來源收入均衡較快增長,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和農業純收入的大幅增長。  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上年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對農民全年增收的貢獻率達48.3%。
  • 2018年各省居民人均收入公布!你到平均線了嗎?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曾指出,要千方百計促進居民增收,增強消費能力。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也設置2019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幫助百姓分享國家改革發展果實。另外,上海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183元,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名為北京,達到了62361元;其次為浙江,達到45840元。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速上,貴州以10.3%的增速位居第一,已經達到了兩位數增長。
  • 前三季度 貴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2元
    記者 26 日從貴州省統計局獲悉,今年前三季度,貴州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52 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 6.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 0.9 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速(3.9%)快 2.9 個百分點。
  • 居民腰包鼓起來是奮鬥和智慧的結晶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消費能力的主要指標。前三季度,江西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7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進一步提升,首次超過一萬元。(10月25日中國江西網)  江西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年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增長的速度比以往都快,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腰包都鼓了起來。
  • 浙江居民收入杭州、義烏最高 麗水、開化縣最低
    這對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數據有多大的影響?會不會因此過多拉高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導致數據高估了一般居民的實際增長情況?千萬富豪對整體的收入水平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千萬富豪是城鄉居民的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講其收入應該計入整體的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因此千萬富豪對整體的收入水平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十三五」期間嘉峪關市城鎮居民生活質量...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十三五」期間我市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吳志華 趙明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市全面貫徹中央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經濟收入水平持續增長,收入渠道日益拓寬「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和方針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山東農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 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本報訊 記者今天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去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75元,較2015年增長37.5%,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 城裡人買房向農村親友借錢,壽光城鄉收入比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壽光市委副書記李永光擺擺手說,這些年,壽光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的「富親戚」多起來了。2019年,壽光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2:1,遠低於全國2.64:1的平均水平。服務對象80%以上為當地農民的壽光市農村商業銀行,今年前7個月存款餘額增加42億元,面向個人及小微企業的零售貸款戶數較年初增加7200多戶,新增貸款投放近40億元。
  • 全國各省居民收入排名:京滬首超6萬元 縮小東西部差距任重道遠
    過去的一年,各地居民收入情況如何?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2018年各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數據顯示,去年京滬首超6萬大關,在各省中遙遙領先,浙江位居第三。從地區差異來看,東西部差距仍很大。京滬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6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 「十三五」之「集體舞」:效率與公平「伴奏」下共享「獲得感」
    (十三五回眸)「十三五」之「集體舞」:效率與公平「伴奏」下共享「獲得感」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王恩博)「『十三五』,那是什麼舞?」2015年,一首《十三五之歌》令人印象深刻。時至如今,其答案已逐漸清晰。
  • 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我國逐漸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了三農,在改革發展期間,不僅出臺了一系列涉農強農政策,同時還對農村的土地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1、加快宅基地確權,賦予農房更多權能在農村地區,推動宅基地制度改革是盤活農村閒置農房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這兩年來,宅基地「三權分置」措施通過試點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果。今年,為了盤活農村宅基地資源,釋放農房的價值,我國要求各地區要加快推行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了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措施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