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聯合三亞傳媒影視集團
共同推出「我們的十三五」專欄,
聚焦全市「十三五」規劃
取得的積極成效。
今天推出
《三亞居民「錢袋子」鼓了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小了》
「十三五」期間,三亞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力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持續釋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紅利,不斷制定落實各項惠民便民政策,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餐飲收入、商品零售等消費增多
「十三五」期間,全市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居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在就業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勞動者工資水平不斷增長,成為推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十三五」期間,我市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絕對值穩步提升。據國家統計局三亞調查隊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8元。到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308元,累計增長36.6%,年均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27元,累計增長39.2%,年均增長8.6%。
為豐富市民的「菜籃子」,我市出臺《三亞市平價蔬菜產銷聯盟方案》等文件,保基本蔬菜品種由15個增加到22個。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3%,漲幅較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1-2月回落2.9個百分點。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餐飲收入、商品零售等消費逐漸增多。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5年的231.05億元,增長7.5%,到201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04億元,增長6.7%。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53億元,同比增長4.6%。
今年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
◎城鎮居民四大項收入呈「三升一降」態勢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三亞調查隊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三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5元,同比增長2.7%;三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1元,同比增長5.9%。
前三季度,三亞城鎮居民四大項收入呈「三升一降」態勢。其中,工資性收入依舊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主心骨」,這主要得益於穩定的社會就業。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資料顯示,今年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4812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52人,同比增長21.26%。
此外,三亞大力宣傳,積極落實社保「免減緩」、返還穩崗補貼及創業擔保貸款等階段性政策支持企業減負穩崗,為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奠定基礎。截至10月底,普惠性穩崗返還企業共3113家,受益人達12萬餘人,金額3538.82萬元,另發放2家困難性企業穩崗返還,444人受益,金額429.85萬元。
受疫情影響,經營淨收入同比下降12.3%。為此,三亞出臺「中小企業15條」等政策,在穩定用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措施保障收入。進入三季度以來,三亞已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住宿餐飲、旅遊及免稅購物等產業已逐步回歸正軌,火熱的夜攤經濟和政府各類促進消費政策措施扶持帶動下經營淨收入平穩增長。
隨著居民存款的增加,利息收入增多,理財意識也與日俱進,購買理財金融產品,拓展投資渠道,使財產增值途徑多樣化,財產淨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此外,轉移淨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三亞保基本民生力度持續加大,一方面上調養老金和離退休金標準,嚴格落實有關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措施,及時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全面優化社會救助服務,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另一方面及時發放失業保險金和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
◎農村居民的四大項收入呈現全面增長態勢
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居民的四大項收入呈現全面增長態勢。其中,工資性收入平穩增長,主要原因是涉農企業及就業人員快速全面復工復產,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快速增加,以及鄉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政府相關工作大量僱傭本地村民參與而致零工收入大幅增加;經營性淨收入增長平穩,主要原因是市政府及時出臺「菜七條」等產銷扶持措施提振市場,直播帶貨等網絡銷售的方式促進農產品線上銷售,冬季瓜菜受疫情影響有限和芒果產銷基本順暢,非農經營全面復工復產等。
財產淨收入保持大幅增長,主要增長點轉讓土地經營權、房屋租金收入、南繁產業租用土地的租金收入以及紅利收入的增加。養老金和離退休金調整增加,政府加大社會保障支持力度,耕地地力補貼、專項扶貧等惠農助農補貼以及在校生、高齡老人、低收入群體和村幹部等生活補貼按時足額發放,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賠償及時到位等因素,帶動農民轉移淨收入穩步提高。
「十三五」期間,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由2015年的2.35下降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2.01,城鄉融合步伐加快。
新聞多一點
育才生態區那受村種植戶蘇真軍:
學農技種瓜菜走上致富路
進入11月,海南沃野又開始鋪上一層蔥蔥綠綠的「菜被子」,在育才生態區那受村委會,冬季瓜菜產銷工作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今年的收成不錯,去冬今春種植冬季瓜菜賺了近10萬元,今冬明春預計要賺得更多。」種植戶蘇真軍說。
育才生態區是三亞「生態之肺」,地處大山深處。近年來,三亞引導支持當地黎族苗族同胞發展冬季瓜菜種植產業,發家致富奔小康。
「以前,我們這裡主要種植山蘭稻等傳統作物,大家吃飽飯都難,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今年38歲的蘇真軍說,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戶後,他結束打工生涯,回鄉學農技、種瓜菜。
那受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小鋒是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他駐村工作後,把先進的農技推廣到山區,那受村村民種植的冬季瓜菜上市早、品質好,受到市場歡迎。
「我種瓜菜用的是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提供的嫁接苗,我用的地膜是全生物可降解膜,楊書記經常過來進行技術指導。」蘇真軍說,村裡的建檔立卡戶種冬季瓜菜,政府不僅提供好苗,還按每人800元的標準發放農資補貼,去年他家領到了4000多元的農資補貼。
除了冬種瓜菜,蘇真軍種的檳榔樹、芒果樹近幾年也進入收穫期,多份收入讓他家於2016年順利摘掉了「窮帽子」。2017年,他家裝修老房;2018年,他家安裝了兩臺空調;2019年初,他買了一輛皮卡車;2019年底,他參加政府舉辦的技術培訓,學會了開農機,又花11.5萬元買了一臺旋耕機;2020年初,他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賣冬季瓜菜。
「最近3年,包括種瓜菜賺的,家裡每年都有十幾萬元收入。」蘇真軍說,現在政府出臺的政策好,賺錢路子多,比如,他開旋耕機幫人耕地,每畝可獲得110元至180元不等的勞務費。比如,旋耕機買回家才一年多,本錢已經差不多賺回來了。再比如,相關部門在他家房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他家每年售電收入達 1000多元。
楊小鋒說,蘇真軍以前是貧困戶,他肯學苦幹,不僅自己脫貧了,還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那受村村民紛紛種植冬季瓜菜,去年全村冬種瓜菜651畝,僅冬種瓜菜一項就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來源: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黃珍/文 劉琪成/圖
編輯:李丹丹 袁燕
審核:萬馳 汪慧珊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