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2020-12-09 筆寫趣史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尚書大傳·略說》中說:

「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裡,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意思就是說大夫七十歲便退休,這在漢朝形成一種制度。後來的唐、宋、元等朝都沿襲了這一制度。到了明、清,退休年齡就提前到六十歲了。

官員退休的可能性很多,比如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功高震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官員沒到歲數,皇帝也可能會同意他致仕。還有到了「法定」年齡,皇帝卻因為惜才不願意放他走的,這種情況的話,如果官員因為年邁患上重病,才可能被恩準致仕,否則很可能會卒於任上。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官員退休以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並不會留在京城養老。在京城養老難道不好嗎,畢竟這裡比其他地方的條件都要好,官員領了退休金可以在京城安享晚年。可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呢?

其一,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這是因為自古傳承下來的。在古代,落葉歸根的觀念很重,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死在異地,那麼就會被異地的鬼魂欺負,可如果回到家鄉就不怕了。因此古代就算交通再不方便,死者家屬都要把親人屍首運回家鄉。即使找不到屍體,也要設壇招魂,讓魂魄回歸家鄉。

再者古人家族觀念也很重,一個人出生,就會被寫進族譜,所以死後,也要埋進祖墳。如果死於異地的話,靈位是進不了家族祠堂的。因此無論如何,官員致仕後都要回到家鄉。正所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棵樹長得再高大,葉子枯萎後,也要回歸它出生的地方——泥土。

其二,衣錦還鄉

古代官員入仕之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回鄉,除非立下什麼大功,皇帝特地恩準,否則是不能擅離職守的。就好比朱棣派姚廣孝到蘇湖賑災,明明離自己家鄉長洲很近,可他都要特地向朱棣申請。由於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了功,深受朱棣信任,所以後者準許他回鄉探望姐姐,並賞賜了很多黃金,讓他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這件事,古代官員無不嚮往,就連西楚霸王項羽都說過:

「富貴不歸吾鄉,如衣錦夜行。」

能夠衣錦還鄉的官員,自然都是深受器重的,能夠深受皇帝器重,自然就要有一定本事。因此這類官員回鄉後,除了能夠光宗耀祖外,還能憑自己能力回報家鄉。

就好比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的戶部尚書李敏,他致仕後就在家鄉修建了書院,並捐出家產充當學院經費,又請學者前來講習。還有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的魏驥,他致仕後居家二十年。由於家鄉多水災,所以他提倡興修水利,修築了螺山、石巖、畢公等塘堰,攔截錢塘江潮,鄉裡百姓獲益良多。

其三,躲避政敵

只要在官場上,就避免不了會站隊,就算你不站隊,也避免不了政敵來害你。正直的官員,往往會得罪很多小人,致仕後就可能遭受報復。就好比明朝內閣首輔劉健,他致仕以後,宦官劉瑾還不忘誣陷他,於是明武宗將其削職為民。好在劉瑾被誅殺後,劉健官復原職。

如果留在京城,就給了這些小人報復的機會,或許離京城遠一點,他們還找不到理由來陷害你。畢竟住在京城的話,有時朝中好友可能會來拜訪,一旦被安上「結黨營私」的罪名,那可就糟糕了。

其四,遠離政治中心

如果官員退休留在京城的話,就算沒有政敵來陷害你,也躲不過皇帝的猜疑。明朝皇帝分封藩王到全國各地,既是為了讓他們鎮守江山,也是希望他們遠離政治中心。所以皇帝才會規定,藩王無詔不得進京。

也就是說,你回鄉養老,皇帝就會相信你是真的遠離政治了。如果繼續留在京城,難道你還有其他想法嗎?所以官員寧願走得遠遠的,既能讓皇帝滿意,還能得到豐厚養老金,衣錦還鄉,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尚書大傳·略說》《明史》等)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但縱觀古代的歷史記載能夠發現,那個時候的官員總是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這樣極具共性的選擇,背後透露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情懷?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相信應該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非要在退休後花費很長的時間回到自己的故鄉。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但縱觀古代的歷史記載能夠發現,那個時候的官員總是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這樣極具共性的選擇,背後透露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情懷?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相信應該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非要在退休後花費很長的時間回到自己的故鄉。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都告老還鄉?在京城中養老難道不好嗎
    但是我們去看古時候的歷史記載就能夠發現,那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官員們在退休之後總是會回到自己的老家去生活。為什麼古時候的官員在退休之後都選擇告老還鄉呢?留在京城中養老難道不好嗎?相信這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疑惑,為什麼要在退休之後,非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回到自己的故鄉中養老呢?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將這個疑惑給解開吧。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都要申請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到這我們就會問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拼了命的往一線城市去擠,而古代肯定也是如此,古時候的京城的繁華和地方上的差距就是一線城市和十八線城市的差距,如果官員留在京城的話那麼肯定是比老家更舒服,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一律告老還鄉?留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好嗎?
    歡迎關注華太師,您的認可就是筆者最大的目標~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某位官員年老,都會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養老,就與現在的退休一般,在古代也稱為"致仕"。但為何官員不繼續留在京城,而回到老家養老呢?按理說京城應是最繁華的地域,官員回老家還要長途跋涉一番,加上年老體弱,回鄉路途遙遠,這是何必呢?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一定要回故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賀知章回到家鄉的理由,也就是「告老還鄉」。對於告老還鄉,我們非常的了解,尤其是古裝劇中,我們時不時都會聽到這個詞。說來也奇怪,歷朝歷代都有告老還鄉的說法。幾乎所有的官員等到退休以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不管是哪個朝代,告老還鄉的不曾發生改變。那麼,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什麼非要回到故鄉養老?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愛回原籍鄉村,在京城養老不香嗎?
    輝哥說書,今天聊聊中國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多為告老還鄉?在京城呆著生活養老,他不香嗎?為何要遠離繁華?比如古代官員的錄取一般按科舉制度,十年寒窗,一朝進士及第,金榜題名,然後朝廷內的那些重臣大員,會從新科進士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拉攏過來,成為「門生」,這些官場新人,也樂於尋找朝中大樹,有所依靠庇護。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都想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養老?
    如果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經常會看見以下情節:一個將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向皇帝申請告老還鄉,皇帝可能會一番推辭,然後不得已之下唯有同意,於是這個官員就從此脫離了朝堂回到家鄉安度晚年。
  • 古代官員為何告老還鄉,不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得不感嘆皇權無情
    古代官員為何告老還鄉,不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得不感嘆皇權無情我們從電視中經常能可看到的是,不管是多麼大的官,只要是想退休想回家的藉口都是,我年紀大了想回老家休息一下。但是作為一般的官員來說,在京已經住了幾十年,對這裡的環境不是更加的熟悉嗎,何況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人脈啥的都在繁華的京城裡面,不在這養老,為什麼還要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請辭後,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京城養老?
    1978年我國發布了《關於個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其中規定男性退休年齡是60周歲,女性為50周歲,而女幹部則為55周歲,幾十年來未曾變過,而我們針對退休後的人群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開設了養老保險服務。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不留在京城
    在中國古代,官員都要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就是退休後回老家鄉村居住。這樣做,除了經濟上以田產為主要財產外,還有其他的考慮。一,官員告老還鄉後,作為基層社會與朝廷上下相通的紐帶。可以將基層鄉村社會民情民意反映到朝廷。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告老還鄉?
    戲劇裡面看到很多官員都被離職皇帝,如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沒有任何變化鬃毛鄉音提醒退休。按理來說,他們可以成為資本大官,一定會在資本也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為什麼資本後不退役繼續生活?為什麼不把這些官員的官方後,不要留在京城,並選擇回鄉?
  • 古代官員退休,為什麼都要回老家,而不是留在任地或者京城?
    說起古代官員退休,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描述這種現象,那就是「告老還鄉」。在古代時做官是沒有期限的,所以一般當官的時候除了皇帝的調動、升遷和謫貶之外,一般官員都會在那個崗位上做到他年老乾不動了,才會提出辭官回家鄉去養老。那麼為什麼官員們退休時都要回老家,而不是留在任地或者京城?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都要告老還鄉?京城還比不上老家?
    在古代,揚名立威最好的方式除了出身好之外,就數考取功名,他日有機會入朝為官了。還有一種是動蕩時期抓住時機,陪同歷代君王打江山,只是等入了仕之後,朝廷上的陰謀詭計就不一般了。一位在戰場上立過赫赫軍功的將軍,將很有可能死在朝堂上的詭計之中,以及皇帝大多都是疑心病極重的。
  • 京城再大的官,為何都要告老還鄉?
    古代很多年老的官員告老還鄉為由向皇帝請辭。比如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按理來說他們能在京城當中當那麼大的官,肯定在京城也生活了很久,為什麼退休之後不在京城繼續生活下去?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要回家鄉?現在為何都是留在北京?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官員,只要他們退休都會告老還鄉,那麼就有人問,在官員退休後為什麼一定要回故鄉,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不行嗎?根據這個問題,筆者給出以下四個方面的解釋。因此古代人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尤其是在外的遊子,他們都渴望能夠落葉歸根,那麼古代的官員也是一樣的,他們希望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慢慢的老去,因此,古代的官員退休以後,都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古代人出生後便會將自己的名字寫進族譜,以證明這個人是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在他死後他的牌位也要進祠堂,要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古代的官員退休,一般是沒有具體年限的,尤其是京官,只要你幹的好,皇帝需要你,那麼你可以一直幹到死,比如李鴻章,70多歲的高齡,還要為朝廷背黑鍋。但如果皇帝不需要你了,或者你預感到自己在政壇上即將沒有一席之地了,那麼,告老還鄉,向皇帝申請退休,是最明智的選擇。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說句實話,在中國古代沒有退休這個概念,更沒有什麼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必須退休這個說法。所謂的退休,在古代被稱為致仕。古代官員的致仕,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在朝堂鬥爭中失敗,不得不退隱山林,還有一種就是年紀大了,想要退休享幾年清福。皇帝批准了你的退休請求,你才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退休幹部。然而,當這些官員退休之後,一般都會回到原籍,而不會留在自己當官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
  • 為何古代官員都回老家養老?
    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古代官員年邁後,向朝廷或皇帝上書請求告老還鄉,被批准後,官員就拖家帶口回老家。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不能留在當地,而要回老家呢?首先,在很多朝代,都明確要求退休官員回老家養老。其實,許多朝代為了整頓史治,避免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明文要求退休官員回原籍養老。在南宋律法明確要求,官員辭官後,三年內不得在任職地居住,如果有當地親人,三年之後也不許居住,違者判一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