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4年前後,在世界的東西方發生了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一件是菲力浦四世限制船隻從阿卡普爾科出口,阿卡普爾科是墨西哥的一個港口,墨西哥主要出口物是白銀;另一件是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禁止白銀外流。
菲利普四世
這兩件事造成了一個共同的後果——世界白銀供應量突然驟減。
而明代中國海禁的開放,吸引著歐洲人一船一船的將開採的白銀運到中國的港口,來換取絲綢、瓷器等商品,再運回歐洲賺取利潤。加之日本也開始出產白銀,並通過三角貿易最終流入中國。於是,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使得世界白銀的供應量有一半以上是流入中國的(據統計在1800年之前的兩個半世紀裡,中國共獲得了6萬噸白銀,佔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產量的一半左右)。
所以,世界白銀供應量的驟減就等於輸入中國的白銀驟減。
在此之前,中國因為一直的貿易順差而導致巨量白銀的流入,明朝朝廷利用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解決了貨幣混亂的經濟局面,將白銀作為本位貨幣使用,並推行一條鞭法,以白銀計價收稅,從而實現了經濟的貨幣化,政府稅收和支付體系的貨幣化,促進了經濟的巨大增長。但由於白銀的供應完全依賴貿易進口,所以當經濟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白銀的供應量無法與之匹配,逐漸形成通過緊縮。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總量不少,但是錢少了。
明代白銀
流通貨幣的減少,影響了明朝政府的稅收,進而影響了政府的支付體系。所以,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的戰爭結束後,急需對因為戰時經濟而受到損傷的遼東經濟進行重建,但由於政府缺少資金,無法對遼東經濟進行有效的重建。而遼東經濟的損壞間接的改變了遼東地區的力量格局,給了女真部落崛起的機會。
朝鮮抗倭
公元1634年前後,通貨緊縮造成的經濟衰退越來越嚴重,商業化相對徹底的中國南方市場急需注入大量白銀到流通領域以刺激經濟的恢復。但是因為開篇所提到的兩件事,使原本就缺乏的白銀更加緊缺!這同時又造成了另一個後果——囤積白銀,這又使得流通領域的白銀更加稀缺,白銀更加稀缺則囤積的欲望更加旺盛,如此惡性循環,經濟於是瀕臨崩潰。
與此同時,西北災荒,急需資金賑災,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還是急需資金擴充軍備,但明朝政府的白銀儲備已經大大的減少,即使投放到流通領域,其規模恐怕也無法解決任何一個問題,加之民間囤積白銀的欲望強烈,可能政府投放的白銀還沒有到流通領域就永遠告別流通了!
崇禎帝
於是,內憂外患再加上通貨緊縮導致經濟的崩潰,讓明朝朝廷的財政危機越發嚴重,最終壓垮了明朝政府。我想崇禎可能至死都沒有想到,是一根來自於萬裡重洋之外的稻草壓垮他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