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漢族統治的終結者,這個朝代的滅亡有很多因素,多年朝政頑疾的累積沉澱,自然災害趁機作亂,民不聊生揭竿而反, 外族邊境騷擾侵犯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就四個字:「內憂外患」!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大明亡朝的積怨歸結於大清,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首先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無能的崇禎衰帝無望的情況下自縊煤山,清軍只是從闖王手中搶了大明江山。
但是,如果清軍不佔領北京,大明南方政權或許得以保留和發展,那麼大明亡朝或許可以延續。問題的焦點是,清軍殺入了北京城才得以南下入主中原。
那麼,當時清軍單憑鐵騎到底能否攻破北京城堅固的防守呢?
明朝是一個以武定天下的朝代,火藥大概是在唐朝末年才應用於軍事,在明代得到迅速發展,是我國古代火藥火炮最鼎盛時期,其中遠攻威力最大當屬「紅衣大炮」,登州是明代火炮的製造基地。
據史料記載,清軍和明軍多次交手,其中著名的「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等,「紅衣大炮」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清軍身居北漠,多年遊牧擅長騎射,火炮見都沒有見過。和明軍對壘,屢戰屢敗,皇太極深知吃虧在火炮上了。但是,清軍沒有火炮技術,只能「望炮興嘆」。
崇禎四年,清軍重兵攻打遼東,登州府派800明軍前去增援。明軍的增援部隊行進到滄州的時候,由於軍紀不嚴,士兵到當地百姓家偷了一隻雞。不曾想這隻雞的主人是皇親國戚,勢力強大,偷雞的士兵被割了耳朵遊街,帶兵將領也受到無盡羞辱。最後,這支800人的增援部隊譁變,集體投降清軍。
皇太極有了明軍的鑄炮技術,如獲至寶,更主要的是清軍不僅成功仿製了「紅衣大炮」,還做了諸多改進,讓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
崇禎十二年,清軍攻打錦州,在松錦之戰上,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發揮了極大威力,明朝固若金湯的錦州被清軍攻破。
順治元年,皇太極帶領清軍開始了入關戰爭,首戰潼關,由於火炮沒有運達,清軍迴避李自成的大順軍,休戰1個月後,開始用紅衣大炮猛轟潼關,大順軍畏於炮火潰敗南逃。清軍勢如破竹,成功入主北京城。
順治二年,清軍南下剿明,在揚州遭到史可法帶領的明軍頑強阻擊。清軍調集紅夷大炮轟擊揚州城,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揚州慘案」。
所以說,清軍入主中原全憑紅衣大炮;明朝滅亡,一隻雞便是壓垮駱駝的那根最後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