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拼湊黃金周弊大於利 促旅遊收入增長是錯覺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主持人】  朱 砂

     【嘉 賓】

  蔡繼明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全國政協委員

  李 嘉 外企主管

  劉 妮 國企文員

  主持人的話

  又一個國慶長假即將來臨。從2010年為中秋國慶連休而安排的「最折騰假期」,到穿插於多個假日節點的「擠掉雙休日、拼湊小長假」,再到2014年放假安排中除夕不放假引來的一片吐槽……近年來,「全國假日辦」屢次陷入輿論風潮中,或被調侃,或被揶揄,或被口誅筆伐。今天,當我們熱議「全國假日辦」被撤銷的時候,其實我們真正的期待是——休假制度的變革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好的品質。

  新聞背景

  運行14年後,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於9月15日正式撤銷,其全部職能併入新設機構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之中。15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國務院已批准建立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新組建的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由分管旅遊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擔任召集人。

  A 中國人帶薪休假數量少落實差

  主持人: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中國人休假時間太少了。我們的節假日和其他國家比,差距主要在哪裡?

  蔡繼明:從各國情況來看,節假日一般由三種形式組成。第一種是法定節假日,這類節假日一般是為紀念歷史事件、政治事件、民俗節日或者與宗教相關的節日等。安排這類節假日的目的是為了舉行紀念慶祝活動,與娛樂休閒沒有太大的關係。第二種是公休日。早期一般是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現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設立法定公休日,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勞動者在緊張工作數天之後有一定的時間休息,以便精力飽滿地投入下一周的工作。法定公休日通常也不會被用於旅遊度假。第三種是帶薪假,其目的是提供相對較長的休假時間,以便公眾度假休閒觀光旅遊或探親。

  我國家目前的節假日制度中上述三種形式都有,但是帶薪假天數較少,一個工作滿十年的人,一年只有10天的帶薪假,只略高於62個國家和地區帶薪假平均天數的50%。與此同時,我國帶薪假的落實情況也比較差。1995年,職工帶薪假被寫入《勞動法》,2008年,國務院才出臺帶薪假實施條例,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到去年為止,帶薪假的落實情況約為50%。由於帶薪假天數少落實差,公眾的旅遊需求只好藉助於法定節假日來滿足。

  B 拼湊「黃金周」弊大於利

  主持人:您曾提出取消「黃金周」的建議,主要是出於哪些方面的考量?

  蔡繼明:我們國家的法定假日是11天。從總數來說,處於世界62個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總量不宜增加。從法定節假日的構成來看,絕大多數節日都只放假1天,即便是最重要的宗教性節日聖誕節,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放假2天。而我國的國慶節和春節都是放假3天,仍然不能滿足人們長途旅行、探親和休閒的需要,為此,政府不得不採取挪用雙休日的方式,拼出7天「黃金周」長假和為期3天的「小長假」。這種靠挪用雙休日與法定節假日拼湊「黃金周」的做法,其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黃金周」使商家的短期成本劇增。第二,使消費者所享受到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第三,為了應對「黃金周」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公共管理問題及各種突發事件,政府不得不額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增加了社會管理支出。第四,「黃金周」消費者集中出行,全國各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蹟的接待能力面臨嚴重挑戰。第五,由於政府公務人員放假,政府的正常辦公被停止,很多社會經濟活動因此而中止,比如公務的辦理、正常的金融、股市運作等等。第六,「黃金周」造成了「假日症候群」,導致勞動者工作效率下降。

  C 「黃金周」促進旅遊收入增長是錯覺

  主持人:可是,很多人會說,「黃金周」能夠拉動消費,您覺得這筆帳算得對嗎?

  蔡繼明:所謂「黃金周」促進旅遊收入增長,純粹是一種錯覺。「黃金周」對旅遊業收入的正效應被誇大了或被誤解了。因為旅遊業和統計部門只強調了每年「黃金周」的出行人次和旅遊收入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多少,而沒有注意全年的旅遊收入同比增加了多少,更沒有對比實行「黃金周」後與實行黃金周前旅遊收入增長率的變化。1999年實行「黃金周」之前的13年中,國內旅遊收入複合增長率為28.75%,而1999年實行「黃金周」以後的13年中,國內旅遊實際收入複合增長率為17.81%,前後相差了近11個百分點。2008年五一「黃金周」取消之後,國內旅遊收入增速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這表明,「黃金周」的所謂正效應,完全是一種錯覺!

  事實上,「黃金周」期間旅遊收入的增加僅僅是旅遊消費的集中,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對全年旅遊收入的增加並無實質性的貢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居民消費增長的最終來源是居民收入,同樣,居民旅遊消費量最終也取決於居民的收入水平。永久收入消費理論告訴我們,理性的消費者會在其消費期界範圍內平衡其消費量,而消費量則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終生(或在其消費期界內的)收入水平;在消費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情況下,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集中性高額消費必定是未來消費量的一種轉移,集中性高額消費並沒有提高消費者在整個消費期內的消費總額,只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集中性休假確有利於促進居民在「黃金周」期間的旅遊及其他消費,但這些被提前透支的消費必定會相應地減少消費者在此後的旅遊及其他消費計劃。所以,從全年範圍內來看,總體消費量並不因集中性休假制度的存在而增加,兩者沒有因果關係。

  D 全面落實帶薪年休假是合理方向

  主持人:未來,我們的休假制度應向怎樣的方向改革與發展?

  蔡繼明:最好的安排應該是節假日的三個組成部分各司其職,不要互相借用和錯位。2008年,政府取消了五一「黃金周」,推出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今年又有了新的改革舉措——小長假不再過多拼湊,對於出現在周三的節日,就放假一天。2013年國務院頒布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強調了旅遊主要靠帶薪休假制度。最近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將帶薪年休假落實納入地方政府議事日程。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年國務院對於職工休假制度、發展旅遊業的指導意見上,隻字不提「黃金周」。

  我認為,隨著帶薪年休假的全面落實,十一「黃金周」沒必要保持。攜程網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進行了民意測驗,2013年初,有50%願意選擇帶薪年休假旅行,這個數字在2014年的調查中上升到了80%。這意味著,一旦帶薪年休假全面落實,大家更願意選擇帶薪年休假出門度假。如果公眾不願意過 「黃金周」了,就不如把雙休日還給大家。國慶節不必放3天,可以只放1天假,進行紀念活動。另外2天假可以用在重陽節和元宵節。但是,作為民俗節日的春節長假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不宜取消。春運會造成嚴重擁堵,但人們利用春節旅遊的意願並不強。要從根本上解決春運的擁堵,不是消極地取消長假,而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讓遷徙的人口定居,讓進城務工的農民落戶。

  E 期待自由支配的假日

  主持人:李嘉在英國學習、工作前後有六七年的時間。在英國的那幾年和回國後,在節假日的安排上,會不會有一些不同?

  李嘉:國外帶薪休假已經普及,大家可以自由安排時間。有小孩的家庭一般會選擇夏天學校放暑假的時候休假,這個是相對集中的「國民假日」。老外一般奉行工作生活分開的原則,大多數人到了假日不看郵件,不想工作。同事們也都默認能不騷擾就不騷擾的原則。在國外的那幾年,每逢假期,我通常都會找朋友出去遊玩度假,雖然不像那些有家庭的人生活內容那麼豐富,可畢竟時間是自己自由支配的,也不會去哪裡都人山人海。度假時,在一個地方找個酒店呆上一周不走遠也是常有的事。

  我們國家的「黃金周」雖然看上去有拉動消費的一面,但負面影響恐怕更多。兩年前的十一黃金周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臺灣,特地多請了兩天假,在九月底就出發,可一到了十一,明顯感覺臺灣的大陸遊客多得不得了,旅遊的品質大打折扣。

  今年中秋,有外地的朋友來上海玩,我陪著去了一下南京路、城隍廟,除了擠沒有其他詞可以形容。朋友一行人中,還帶了一個年幼的孩子,我特別緊張,生怕一不留神擠丟了孩子。

  主持人:你對休假制度,有怎樣的期待?

  李嘉:我覺得「黃金周」或者小長假這種人為的「長假」,還是取消比較好。我們需要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帶薪假。

  F 不同假期扮演不同角色

  主持人:當很多人對「黃金周」反感時,劉妮依然希望保留「黃金周」,你的理由是什麼?

  劉妮:如果取消十一「黃金周」,那多半就會把原本的長假,拆成雙休日和其他只休息1天的假日。可是,雙休日並不能讓我好好地休息和放鬆,我更喜歡有一個比較長的休息時間,心理上會感覺獲得了安慰。

  主持人:你一般怎樣分配一年中的假日?

  劉妮:每個周末的雙休日多半就是在家裡做家務、睡個懶覺。因為老公的工作經常要加班和值班,他幾乎就沒有可能完整休息一個「黃金周」,所以,「黃金周」的時候,我一般會帶上老人和孩子一起出遊,選擇不那麼辛苦的路線。每年的帶薪年休假,我都是根據我老公的時間,在他可以有比較長的假期時,我們兩個一起出去長途旅行。

  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角色,生活中,我既是女兒,又是母親,還是妻子,不同角色需要我承擔不同的責任。對我而言,「黃金周」的假期裡我更多的是在儘自己作為母親和女兒的責任,而自由支配時間的帶薪年休假裡,則是我作為妻子,和老公一起享受二人世界的假期。每一個角色對我而言都很重要,所以,我當然希望「黃金周」和帶薪年休假同時存在。

  結束語

  過去十幾年裡,人流過於集中、交通擁堵、景區不堪重負等連鎖問題,讓「黃金周」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擁堵式休假」似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帶薪年休假制度推出多年,對於很多人來說卻是「鏡花水月」,至今難以切實地享受到。「全國假日辦」被詬病多年,人們不滿的其實是跟不上時代發展,滿足不了大眾需求的休假制度。更多元的休假方式,和法律法規層面對職工帶薪年休假的保障,才是人們對於休假那點事兒最務實的期盼。

相關焦點

  • 發展農村養豬業,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如果能夠走生態循環之路,以小規模方式來發展農村養豬業,我認為是利大於弊。鄉村要振興,農村產業發展是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農民收入增長就是一句空話,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於鄉村旅遊、農村康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要靠民營大資本投入、政府大力扶持,才能發展起來的農村產業項目。養豬業是農村一個不小的產業項目之一。從這個角度和層面來說,發展農村養豬業對提高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是有很大作用的,應該鼓勵和發展才是。但是,現在如果要進一步發展農村養豬業,可不能再走以汙染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否則美麗鄉村或將消失。
  • 乙醇汽油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專家的這波看法一針見血
    乙醇汽油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專家的這波看法一針見血。一句話說得好,買車是容易的,但養車難,那這個難到底難在哪裡呢?
  • 三峽工程的利遠遠大於弊
    三峽工程的利遠遠大於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沈國舫談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本報記者 王媛華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早在論證期間就做出了結論
  •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就這樣,李佳琦的收入起步也是8位數了?至於可能不可能,大家細品即可。除了李佳琦,還有一位著名的網際網路名人李子柒等,這些實際上可以算作「網際網路名人經濟」,但這種「網絡名人經濟」的存在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弊大於利?這是個問題。事實上,從個人角度認為,看哪個方面,如果從消費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有益的。如果從影響的角度來看,那麼有些弊大於利。
  • 萬順叫車「平臺服務費包幹」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平臺服務費包幹」在網約車行業是首創,那在實際的發展中,網約車司機們認為萬順叫車推出的「平臺服務費包幹」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我們實地走訪了萬順叫車總部,詳細詢問了萬順叫車的工作人員,他們向我們講述了萬順叫車為什麼要推出平臺服務費包幹。
  • 印度欲推行「河流互連」緩旱災 專家:弊大於利
    對此,有環境專家表示,該項目是弊大於利。 報導稱,「河流互連」項目得到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支持。該項目計劃建設30條運河和3000座水庫將印度北部的14條河流與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區的16條河流連通起來。其主要目的在於緩解印度境內旱澇問題的同時,打造3500萬公頃的耕地,並利用水力產生3.4萬兆瓦的電量。
  • 歷史上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屬於「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歷史上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屬於「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件事,歷史已經有公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系列歷史事件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無論是對於中華文明還是中華民族本身來講都是利大於弊。
  • 中華蜜蜂組織雙王群養殖,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中蜂,用雙王群養殖,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那肯定是需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邏輯。原始蜂群中華蜜蜂組織雙王群養殖,個人認為,概念大於實際效益。活框土養蜂群所以,中蜂組織雙王群養殖,工蜂互通式的蜂群組建,有名無實,只是概念大於實際效益的表現。
  •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那麼,古代的科舉制度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世襲制被打破在科舉制度還沒有實施之前,封建國家的王朝大都是採取世襲制的,慢慢的也就使傳統的家族對皇權有了一定的制約。一開始,開設科舉制度使為了在民間選拔一些優秀的管理人才,以此來打破貴族的世襲制度和壟斷權力的情況,這樣可以減少貴族對皇權的制約。
  • 取消醫生和教師的事業編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既然編制有利有弊,那麼當今取消醫生和教師的編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個人以為,是弊大於利。因為,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取消編制後,用什麼來保障醫生教師的權益,取消後醫生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醫學行業和教師行業不會因此而取得進步。
  • 紅樓夢中賈元春進宮當妃子,對於賈府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紅樓夢中賈元春進宮當妃子,對於賈府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們都知道文學小說作者在創造人物角色名字的時候都有作者自己的含義,比如紅樓夢中的紅樓四春:賈元春、賈探春、賈惜春、賈迎春。這一些現象也加速了這個封建家族的衰落滅亡,可以說賈元春入宮當妃子對於賈府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的。我們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來自從賢德妃死了,賈家就開始嚴重沒落下去,再也沒有復興的可能了。而在《紅樓夢》中寫到賈元春的判詞是: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外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 延遲開學後,網絡教學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凡事都有兩個方面,有利又弊,我們要看它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出臺房產稅「弊大於利」?有人說房產稅不可能會「劫富濟貧」
    不少專家大佬也分析,房產稅的出臺弊大於利,因為他們不認為房產稅能救經濟,也不認為既然房產稅關係到那麼多產業和權重,還能迅速的出臺?而房產稅難產,大概也是考慮到這些。 房地產專家董藩認為:兩年內房產稅是不考慮出臺了。
  • 禁止釣魚,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大家認為禁止釣魚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有沒有比禁止釣魚更好的管理辦法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投票,並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本文由蘭姆伽戶外撰稿,我們專注戶外知識乾貨傳播,定期進行漁具知識科普和釣技分享,關注蘭姆伽戶外,將獲得更多垂釣知識。喜歡我們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
  • 魯肅為何建議借荊州給劉備,此舉對東吳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有句歇後語叫「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那麼對於東吳來說,將「荊州」借給劉備,是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歷史上並無「借荊州」,而只有「借南郡」,且孫權和魯肅不是傻子,「借南郡」看似土地有所損失,但實際東吳也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
  • 美國專家:中國人植樹造林,弊大於利!網友:想太多
    就拿陝西的毛烏素沙漠來說,那裡可謂是西北風沙的最大源頭,但是在人們的治理下,那裡慢慢由黃變成惡劣綠,而當美國專家看到這一幕時說道:中國人植樹造林,弊大於利!中國網友表示:「想太多」,這是為何?原來美國專家認為要想在沙漠上進行綠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沙漠都是非常乾旱缺水的,想要在這樣的地方種植出植物,可謂是天方夜譚。
  • 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02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實,女性朋友是否選擇生育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生育並不是只有好處,也有一定的弊處。生娃有利也有弊,生育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自我犧牲,女性在生育前夫妻雙方要認真討論一下生育的問題,不管是否生娃,做出選擇後都值得被尊重,且要做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準備。
  • 安倍撒錢28萬億欲救經濟 專家:飲鴆止渴 弊大於利
    信息 安倍撒錢28萬億欲救經濟 專家:飲鴆止渴 弊大於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上周的演講中已經提到了這個刺激計劃的規模,表示需要更多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  新華社駐日本記者藍建中介紹,日本政府在2日下午的臨時內閣會議上制定了總額為28.1萬億日元的經濟措施,主要目的是為了擺脫通貨緊縮,希望通過擴大借款同時追加年度的支出,擺脫目前的經濟不景氣的狀況。
  • 市場觀察:SARS對武漢旅遊業整體影響利大於弊
    中新社武漢六月十五日電 題:SARS對武漢旅遊業整體影響利大於弊            作者徐金波田湖  「從短期市場看,SARS確實給武漢旅遊業帶來陣痛,但是從長遠發展考慮,SARS應該有助於增強武漢旅遊業的市場競爭力,SARS對武漢旅遊業整體影響應該是利大於弊。」
  • 中國古代賦稅的利與弊:利大於弊的賦稅,如何推動王朝的滅亡?
    賦稅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稅收,它能給朝廷帶來巨額收入,賦稅的變化,也和朝代的更替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起源很早,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賦稅制度開始完善和統一。由於不同的朝代,賦稅制度也是不一樣的。秦朝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賦稅五花八門,比如:齊國的均地分力、與之分貨。而每個國家的賦稅不一樣,卻面臨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