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系列報導今天(2020年7月2日)播出:彝族「黑虎將軍」張衝。
在悲壯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彌勒走出了一位讓彌勒人引以為傲的抗日名將—張衝將軍。
張衝將軍被譽為「三神」將軍:戰神、鹽神和水神。他出生於彌勒一個彝族小官宦家庭。早年在地方自組武裝,臺兒莊戰役使他成為「抗日名將」,他先後被任命為雲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張衝將軍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故事我們先從一塊彌勒市太平水庫的「澤流萬裡紀念碑」開始說起。
太平水渠旁荷花綻放,稻禾飄香,一條終年流淌不息的水渠順坡蜿蜒。一塊「澤流萬古」的紀念碑矗立在渠崖上,清晰可見。在太平水庫附近的村落,年長者在父輩的描述中依然對當年張衝興修水利的偉業記憶猶新。
【彌陽鎮阿烏村太平水庫建設參與者 胡家林】:張衝將軍為我們下一代在上東鄉修了這個太平水庫,水利問題解決了,我們上東鄉真真成為彌勒的魚米之鄉,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張衝的大恩大德。
彌勒、瀘西兩地,是張衝將軍的衣胞之地。這裡,世代居住著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
張衝在給省府的報告中說:「只以水利未興,地利未闢,致20餘萬膏腴之地付諸荒蕪,而彌(勒)、瀘(西)、路(南)、陸(良)各縣附近山居人民2萬餘戶,種植貧瘠山地,終歲勤勞,未得溫飽,沃壤荒棄,國計民生損失。」
1940年3月經張衝的積極建議,雲南省政府在彌勒縣城設立彌瀘水利監督署,張衝任監督,負責彌瀘水利建設。
張衝親題署聯,聯云:「水到渠成無旱患;力期耕者有其田。」在彌勒水利工程開工典禮會上,張衝說:「我有信心、有決心在我有生之年把南鄉壩的水利辦成功。」
翻開彌瀘地方史志:1940年張衝任彌瀘水利監督期間,就規劃興辦彌勒水利蓄灌工程和竹園甸惠渠引灌工程。
【彌勒太平水庫管理處黨支部書記、副高級工程師 普紅文】 :太平水庫壩址是在原來1940年張衝將軍規劃設計的基礎上興建的,當時規劃是三千萬方的庫容,解放後1956年10月份全縣人民投工投勞,到現在已經建成八千六百萬方庫容的中型水庫了,這個水庫建成以後,對彌陽鎮、新哨鎮、還有東風農場管理局10餘萬畝農田灌溉取到很大的保障作用。
彌勒東山,又稱熊山,為烏蒙山脈南延部分。山大箐深,森林茂密,曾經是綠林好漢們的出沒之地。
位於東山鎮松棵村的張衝故居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588平方米,大門上鑲嵌有「大夫舊第」石刻一方。
公元1901年張衝就誕生在這裡。張衝走上「綠林」道路,因傾慕《水滸傳》梁山好漢林衝,遂改名。
坐在故居的石階上,聆聽老樹在風中吟詠,往事依稀,時光斑駁。張衝將軍生活的少年時代,正是中國風雲變幻的年代,少年時的張衝追尋真理曙光,曾在這裡拉起農民武裝隊伍,活躍於富源、羅平、師宗、瀘西、陸良、邱北、彌勒一帶。反對貪官汙吏、劫富濟貧。
【東山鎮黨委書記 李建卿】:張衝將軍是我們東山人民的驕傲,我們要把愛國愛黨,為民造福,敢於擔當的張衝精神,不斷發揚光大,近年來,東山鎮把張衝故居打造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命名為將軍寨,把東山鎮紫洋芋命名為將軍芋,不斷擦亮張衝精神名片,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歷經風雨的洗禮,在張衝將軍的故居,一件件斑駁的物件,一份份珍貴的史料,記載著將軍一生的光輝事跡和高尚品格。在建黨99周年之際,一批又一批黨員來到故居瞻仰將軍接受洗禮。在城區,彌勒人飲水思源,建立了張衝雕塑,讓後人銘記將軍事跡,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動力。
記者/楊銳 王傑 何勇
來源:騰訊網
小松稞超市今日頭條號為公益性彝族文化推廣平臺,若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感恩有您!若想了解雲南美食也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松稞超市SONC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