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界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的範圍

2020-12-11 中國人大網

準確界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的範圍

——分組審議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發言摘登(二)

        2007年10月26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發言摘登如下:

        方新委員說,關於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第2條規定的適用範圍,我認為很多勞動爭議實際上是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屬於勞動違法,建議對勞動爭議進一步做一個比較明確、準確的定義,區分勞動爭議和勞動違法,屬於勞動爭議的由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處理;屬於勞動違法的,應該由勞動監察部門解決。

        邢軍委員說,關於勞動爭議問題,考慮到處理違紀辭退爭議適用的法律規範性文件,主要有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關於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若干問題解答等。由於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關於廢止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319號)已將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的暫行規定(國發〔1986〕77號)廢止。因此,違紀辭退職工的法律依據也就相應沒有了。目前,處理違紀職工勞動爭議的主要依據應當是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勞動合同的約定。這種辭退的行為,實際成為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形式,因此其籠統的法律依據,應當是勞動法第25條第2項的規定,即草案的第2條第2款已經涵蓋此種爭議,此處應將辭退刪除,即建議將第2條第3款中,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改為「因除名、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姜鴻斌(全國人大代表)說,第一,總則第2條第4項規定「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髮生的爭議」,我個人認為「勞動保險」不應該是勞動爭議的一個領域,因為勞動保險已經列入法律了,再把「勞動保險」作為爭議調解仲裁的話,不是太嚴肅。各用人單位必須依法給勞動者提供勞動保險,這是我國的法律明確規定的,如果再把它列入爭議調解裁定,對原來的法律不是一種首肯,因此不應該列入我們調解的範疇之內。第二,關於培訓。法律對員工的培訓沒有明確的規定,根據各企業的類型和專業,企業有自己的培訓計劃。把「培訓」作為勞動爭議,我認為面太大,不好操作。比如個別勞動者要求一年培訓30個工作日,有的要求20個工作日,這個範圍太廣,企業無法掌握,另外在實踐中也很難操作。我們自己的企業每年都有培訓計劃,都是帶薪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發薪水,有的企業規定不發薪水或者是離職培訓,這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員工、勞動者進行多長時間的培訓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如果把這個內容加進來的話,就會造成在執行當中的混亂,而且很難執行。如果出了問題,勞動者可能會提出培訓不好,企業無法承受。第三,第5項「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費或者補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從實踐看,在疾病醫療上的爭議比較大,我在來之前,我們公司有一個員工因為高血壓突發腦溢血,是在工作時間內發生的,這個算工傷嗎?在法律上是否可以加上「在崗位時間」,就是在工作時間發生的疾病。

        王濤委員說,第一,總則第3條規定,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事實,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是立法的主要宗旨之一,建議在措施上加重力度。第二,第4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解決,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達成和解。我們立法的宗旨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利益,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應當是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所以在總則中第1條規定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因此在這方面要體現出保護雙方的權益。建議把「發生爭議的時候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可以進行協商,達成和解」中的「可以」放在後面。因為發生勞動爭議可能是勞動者為主訴人,也可能是用人單位為主訴人,現在用人單位不一定都是企業了,事業單位也是用人單位,因此在本條規定的「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達成和解」。實際上發生勞動爭議請第三方協助解決的話,它不一定是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去協商,也可能是代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協商,因此建議這一行改為「……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與雙方共同協商,達成和解。

        林強委員說,第一,第7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訴求的,可以推舉代表參加調解、仲裁或者訴訟活動。」這一條的前一句對人數作了規定,有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必須是十人以上,而且還是有共同訴求的,可以推舉代表參加調解。我建議這裡對代表的人數,必須有相應的規定,這樣才比較完善。建議是否可以在「推舉代表」前增加一些規定,修改為「可以推舉三人以下代表參加」。這條規定了可參加的三個活動:調解、仲裁、訴訟,為了和民事訴訟法相銜接,這裡的「訴訟活動」是否可以刪掉,即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派出的代表只參加調解和仲裁的活動,訴訟的活動不屬於勞動仲裁的範圍。第二,第9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即勞動行政部門、工會、企業三方面的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係的三方機制,這個規定是好的,這個三方機制可以共同研究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但是這一條又和第19條第1款的規定有交叉,第19條第1款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第9條規定的三方機制和第19條提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交叉的,是重複的。如何在法條當中把這兩個問題講清楚,很有必要。這個三方機制,就是第19條提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無論是三方機制也好,還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也好,這兩個方面應該是一致的,在表述上要更加準確。

        李明豫委員說,剛才談到第9條的問題,我也有同感,關於建立健全三方協調機制在勞動合同法中也有規定,這裡工傷規定不光是和第19條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由三方面的代表組成」有重疊,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解決機制當中,什麼樣的問題屬於重大問題?在調解、仲裁、訴訟過程中哪個階段出現的重大問題,由誰提交給三方協調機制?在程序上也不是很清楚,我建議刪掉這一條。第二,第2條「發生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第5項講到「工傷醫療費」,我認為「工傷」首先是個工傷認定的問題,問題發生以後,算不算工傷的爭議是很多的,工傷醫療費只是因工傷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是否可以在第5項中加上「工傷認定」,改為「工傷認定及工傷醫療費」。

        黃代放(全國人大代表)說,第7條,我建議將「可以推舉」改成「應推舉」,並約定代表人數。我們以前遇到這樣的情況是一下子來幾十個人,或者上百個人,根本沒辦法進行有效的對話。如果是集體性的訴求,又不能把代表推舉出來,實際上談判是進行不下去的。所以我建議,第7條修改為「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訴求的,應推舉代表參加調解、仲裁或者訴訟活動,代表人數一般不超過九人。」

        金烈委員說,第8條,建議修改為「當事人可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機構不予受理或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為草案現在的表述可以理解為「當事人可以不經仲裁選擇直接起訴」,但根據勞動合同法第56條和工會法第20條的有關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的,要先行仲裁,仲裁機構不予受理或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蔣祝平委員說,第8條,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這一條應該和第43條銜接起來。實際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對申請仲裁不服的,一是申請仲裁逾期沒有作出裁定的。考慮這兩種情況不同,建議在後面寫上「對仲裁不服的,或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樣人民法院的層次高一些,先調解,調解不成由仲裁委員會仲裁,仲裁不成再到人民法院。

  來源:

責任編輯: 系統管理員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陝西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辦法
    第三條 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應當根據事實,遵循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管轄範圍內的勞動、人事爭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
  • 如何提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
    一,提請勞動仲裁時效勞動人事爭議中請仲載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關係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仲裁時效期間一年的限制;但是,勞動關係終止的, 應當自勞動關係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二,受理程序按照屬地管理,就近及時原則,應先到基層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鎮街或企業)中請調解,若調解不成功,再向區(縣)上申請仲裁。
  • 武勝縣「三舉措」助力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企業與勞動者的用工矛盾加劇,勞動糾紛的數量大幅增長。武勝縣勞動仲裁部門圍繞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工作主線,"三舉措"強化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一是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
  • 寧波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巧用「掌上仲裁」雲端調解勞動糾紛
    11月30日,寧波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通過自行開發的「掌上仲裁」平臺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並雲端籤署調解筆錄,實現了當事人調解「跑零次」。案件當事人俞先生系上海某公司職工,因俞先生對公司隨意剋扣獎金不滿,俞先生於10月中旬向寧波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該案經開庭後雙方未能達成調解協議,後經仲裁員不斷通過電話釋法明理,雙方差距逐漸縮小並就調解金額和付款時間達成一致。但此時上海市出現疫情反彈,而被申請人上海某公司正坐落於上海市浦東區。
  • 滎經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流動仲裁「添人氣」 仲裁調解「接地氣」
    近期,滎經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受理一起工傷待遇勞動爭議案件時,因案情相對簡單且申請人數量較多,滎經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主動作為,充分念好「走、規、便」三字決,將該案仲裁庭設置到用工企業會議室進行流動仲裁,受到群眾和社會的高度讚揚。
  • 南非勞動爭議調解制度
    新《勞動關係法》規定了關涉僱主和被僱傭者的一些基本權利的產生及權益保護的範圍,同時為僱主、被僱傭者、貿易聯盟間產生的個別的、集體性的糾紛化解提供依據,它的制定奠定了勞動法律關係體系的基石,使勞動爭議領域的糾紛通過非訴途徑化解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法定的勞動爭議調解機構  《勞動關係法》最大的特點是設立了一個新的非訴爭端解決機構:調解、調停和仲裁委員會。
  • 勞動爭議調解
    一、調解原則用人單位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要特別注意遵循以下專有原則:調解自願原則。儘管在勞動爭議處理的其他程序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但在用人單位調解程序中,該原則體現得最為充分。
  • 勞動仲裁要不要接受調解,仲裁調解的流程,有什麼好處?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三條 勞動爭議處理的原則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事實,遵循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可以看出,以調解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並非對案件增多的應對方式,而是勞動仲裁對勞動爭議處理原則。
  •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找勞動仲裁嗎?勞動仲裁的受理範圍有哪些?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指縣、市、市轄區設立的裁處企業與職工之間發生的勞動爭議的組織機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是單數。
  • 三部門要求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律援助 對法援重點服務對象加快...
    三部門要求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律援助 對法援重點服務對象加快辦理進度2020-07-07 17 : 47 來源:法制日報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司法部、財政部共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成功率和結案率排全省前列
    近日,在市人社局信訪仲裁接待大廳,工作人員成功調解了一起仲裁案件,當事雙方達成了調解意見,5名工人拿到了應得的勞動報酬,這是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成功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調解成功率和結案率分別為87.5%和100%,均排在全省前列。
  • 法規釋義 |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是什麼...
    br/>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組織規則》第九條規定,仲裁委員會下設實體化的辦事機構,具體承擔爭議調解仲裁等日常工作。辦事機構稱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設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仲裁院對仲裁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 安徽首現街道勞動爭議仲裁機構
    本報訊(記者陳華實習生毛書兵)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的陳先生近日終於放下了一樁煩心事,他拿到了今年「五一」節假日3天600多元的加班費,而這一切就是在家門口的街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調解下得到的。
  • 勞動爭議調解程序包括哪些?
    長壽新聞網  記者  張申欣    1月2日,記者就勞動爭議調解程序採訪了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    該負責人表示,勞動爭議調解程序包括以下幾點:(1)申請調解。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向調解組織提出調解申請。(2)受理調解申請。
  • 新法正式實施:勞動爭議仲裁今起不收費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將正式開始實施。《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是繼《勞動合同法》之後,又一部與勞動者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它的出臺更進一步完善了《勞動法》的體系。這部新法與原來的《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相比有哪些重要變化?對企業將產生什麼影響?
  • 勞動爭議裁判規則-確認勞動關係之仲裁時效篇
    但根據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第一項的規定,因確認勞動關係發生的糾紛屬於勞動爭議的受案範圍。同時,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其他法律均沒有規定勞動爭議案件中仲裁時效的特別情形或者不受仲裁時效限制的情形。
  • 法規釋義|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職責有哪些?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職責有哪些?條文釋義上述法條細化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十九條關於仲裁委員會職責的規定,明確了仲裁委員會的六項主要職責。職責的明確有利於仲裁委員會依法行使仲裁權,確保仲裁活動有序進行,也有利於理順與指導調解仲裁工作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之間的職能關係。
  • 依託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去年四川工會成功調解勞動爭議9385件
    會上,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2019年,全省工會組織依託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成功調解勞動爭議9385件。會上明確,到今年底,全省各級法院、人社、司法行政、工會加強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平臺和組織建設,建立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相互銜接的勞動爭議預防化解新機制,「一站式服務」化解勞動糾紛。
  • 《關於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的意見》下發
    中央明確提出,要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更多採用調解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針對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出發,將調解作為勞動人事爭議處理的基本原則和重要程序,拓展了調解組織的範圍,強化了調解在爭議處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