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市場,正在乘風破浪。
而在破浪中,有的品牌選擇暫停,或退到安全區,有的則堅持在逆風突圍。
那麼,哪些在退?哪些又在進呢?他們的打法分別是什麼?
本篇報導將從財報數據、市場表現、融資及IPO等角度進行分析。
外系品牌銷售迎來下滑,
退至安全區/撤出中國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6月限額以上化妝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2%,其中6月份化妝品類零售總額達326億元,同比增長20.5%,而單月4月轉正、5月增速提升至12.9%就已超19年全年水平。
然,在中國經濟逐漸回暖,並開始不斷突破數據之際,記者從近期國外品牌發布的財報及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動作發現,外系品牌的表現似乎並不太理想。
1.日韓系品牌遇冷?
比如,7月29日,日本花王集團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財報。
據該財報數據顯示,截止6月30日,日本花王集團淨銷售額同比下降7.5%,營業利潤同比下滑13.8%,淨利潤則同比下滑11.5%。而從化妝品業務來看,今年上半年,日本花王集團化妝品銷售額同比下降21.5%。不論是因疫情,還是其它,數字都反應出一個事實:日本花王集團業績在下滑。
又如,此前央視節目報導的一則消息聲稱,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將在韓國本土關店900家,僅保留10家線下直營的品牌集合店。
雖然,這一報導數據遭到了集團方面的否認,但從其發布的2020半年報數據顯示,集團上半年營業額下降23.4%,營業利潤下降67.0%。
從數據的角度來看,愛茉莉太平洋營業額及利潤雙雙下滑,至於關店,也確有此事。早在7月22日,就有報導顯示,廣州天河區正佳廣場的伊蒂之屋閉店,且店曾進行過「5件5折的清貨大甩賣優惠活動」。除此地之外,廣州天河又一城、西城都薈、上海、武漢等多地的伊蒂之屋也均已歇業關閉。
此前,記者在《單品牌店:你看我還有機會嗎?》報導中,便有提及,囿於疫情,國外的一些單品牌店陸續宣布「閉店」,或退出中國市場。
如與伊蒂之屋同屬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旗下的另一「模範型」的單品牌店——悅詩風吟,在2019年關閉40家虧損門店後,於今年4月份宣布,2020年計劃再關閉至少90家在中國的虧損門店。
另一方面,雖然愛茉莉太平洋在線上仍保持著高速增長,但囿於疫情,線下渠道銷售也出現了雙位數下滑的事實情況。
而日本美妝巨頭資生堂集團雖在2020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透露,受疫情和產品結構不利的影響,銷售額和營業利潤雙雙下滑,且泊美退出了線下渠道布局,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亦關閉平臺所有銷售功能。
但這並不意味著,資生堂要退出中國,只是換了「規劃策略」而已,比如,在持續加碼資生堂旗下悠萊品牌在CS渠道的投入之外,還引進旗下高端護膚品牌悅薇,強勢入駐1000家門店,並依據市場做出相應的加碼政策和措施。
C短評:日韓系品牌不吃香了?或許只是當下的大環境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被諸多企業當做「範本」的韓系品牌及其門店,在中國市場線下渠道已開始逐漸顯示頹態。
2.歐美系/外資零售大跌
當然,品牌選擇關店/關停的並不只是日韓系,C2CC傳媒記者獲悉,近期歐萊雅集團旗下美容儀品牌Clarisonic科萊麗就發布公告稱,其品牌業務將於2020年9月30日正式關停,且旗下所有產品將在絲芙蘭、Ulta Beauty、亞馬遜以及科萊麗官方網站上五折出售,售完即止。
記者在其天貓旗艦店搜索後發現,其產品詳情頁面上也有「搶半價」、「2件7折、3件5折」、「直逼5折」、「55折到手」等促銷用語,但不全是5折。
而有關品牌關停的原因,科萊麗在官網上解釋則是「我們之所以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為了讓歐萊雅集團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核心業務上。」
這或許與歐萊雅近5年來,半年度銷售業績首次下滑有關。
據歐萊雅集團7月30日晚間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歐萊雅銷售額同比下滑11.7%;營業利潤同比下滑18.4%。
雖然銷售額及營業利潤雙雙下滑,但歐萊雅在中國市場上通過線上下線結合的方式,比如直播,於中國市場和電商渠道取得了不錯的表現,具體來看,就是中國市場同比增長17.5%,而電商渠道則同比增長64.6%。
另一下滑的國外巨頭集團是強生集團,據悉,其在第二季度營收下跌11%,淨利潤下跌35%。
而從外資零售來看,結果不是下滑就是撤店。比如,廣州首家在CEPA架構下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零售機構萬寧,近期被報導或在2020下半年撤出北京,且因為疫情,萬寧已出現部分商品缺貨的情況。
對此,萬寧中國相關負責人則回應稱,部分北京門店關閉是其持續優化門店的戰略之一。
此外,中國市場上的零售表現,在大部分企業開始恢復時,也有一些連鎖出現下滑的情況,如香港高端化妝品連鎖零售商莎莎國際,截止6月30日的第一季度內,營業額同比下跌67.9%。
據莎莎國際表示,中國內地遊客消費減少是業績下滑的關鍵原因之一。截止2019年12月31日,莎莎國際零售店數目降至265間,而今,失去了內地遊客的它,更加難掩衰敗之殤。
C短評:如果說作為零售企業,門店與商品品類布局需要根據市場與顧客需求,調整均屬於正常的商業操作,但從實際銷售數據來看,外系品牌及零售的確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或退或改策略。
當然,在疫情之下,也有扭虧為盈的企業,如從寶潔集團發布的2020財年數據來看,寶潔淨銷售額同比增長5%,雖然增長數字不大,但這確是自2015年以來寶潔最佳業績,且在2020財年,寶潔淨利潤水平也創了近3年的最高紀錄,即實現234%的同比增長。
本土品牌/門店好消息不斷,
在資本市場上也成香餑餑?
不可否認,2020的疫情,讓世界範圍內的美妝市場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前文中已講了部分外企的例子,接下來,我們看下國內市場,本土品牌/門店的表現。
之於中國線上、線下的經濟,2020伊始爆發的新冠肺炎,無疑是個不小的衝擊。初期即2020年1-2月實體連鎖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美妝全渠道增長-13%,線上增長7%。
但隨著以直播/社群等方式的自救和他救,我們不難發現,在化妝品行業,資本和本土品牌市場上頻頻傳出了好消息。
比如,玻尿酸巨頭愛美克成功闖關IPO、美妝品牌「絲香門第」母公司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請,近期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受理、旗下擁有THE COLORIST調色師、KKV、KK館等多個連鎖零售品牌的新零售生態企業KK集團於近日完成10億元E輪融資等等。
上文中有提到,KK集團融資的事。其實不難理解,作為新零售賽道的領跑企業,憑藉其與Z世代的高粘性以及集合店業態的創新模式,迄今為止,其已完成了6輪融資,且在2019年10月完成D輪融資時,估值便已經超過10億美元。
此次新一輪融資則由CMC資本領投、Kamet Capital、黑蟻資本、渶策資本跟投,此外等部分老股東也繼續跟投。
之於他們,KK集團的KKV、THE COLORIST調色師等商業業態,疫情後恢復能力非常強,且其產品和運營創新性、快速擴張能力,以及數據驅動的能力,都是業內頂級的。
以彩妝集合店THE COLORIST調色師為例,據悉,其在疫後兩個月內新增了近100家門店,目前仍在加快全拓店步伐,預計到8月底,在全國門店數量將達200+。
另一現象級線下店——完美日記,也是頗受資本青睞。據The Information報導,完美日記已完成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達20億美元。
此外,其在線下開出的第100家店也已開始營業,且記者了解到,在經歷過疫情後,更堅定了完美日記的發展信心,據悉,其今年的開店計劃是400家,相較於疫情前的規劃可謂是翻了個番。
而一個由外行人,(即沒有化妝品、零售方面從業經歷的人)於2018年1月推出首家門店的NOISY Beauty(中文名:聲名大噪),截至目前,這一互動與服務型兼具的連鎖店,已經引進了300個左右的日韓人氣彩妝、國產新銳品牌,SKU達5000個。
雖然在美妝零售界,這一僅擁有20多家門店的連鎖,尚屬於「新人」。但是其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千萬級投資,據悉,這是其第二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復星銳正加注跟投。
疫情期間獲得融資的除了本土連鎖,還有新銳國貨個護品牌——BOBORE(波波瑞),據悉,此次千萬級投資主體是專注化妝品產業投資的磐締資本,這不僅是其2020年的第一筆投資,其還與幾大頭部MCN機構合作設立的流量賦能基金。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品牌將獲得資金和平臺流量的雙重支持。
C短評:雖然疫情對多數線下商業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挑戰總是與機遇並存的,從資本方的態度來看,這或許是線下連鎖商業的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這與入局早晚無關,發展規模也可不視為首要因素,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更為重要的莫過於連鎖的發展潛力和前景。
實際上,從資本對於本土連鎖/品牌的青睞,我們也不難看出本土經濟的回暖之勢,但若因外系品牌銷售下降,有撤出或關店的動作,就斷定外系品牌已「頹廢」,這不免顯得有些片面。
雖然,在疫情之下,在這乘風破浪的美妝行業,銷售數據有所降,是大環境所致,但「縱有浮雲遮蔽日,陰霾亦只是須臾。」
在後疫情時代,真正擺脫「疫情」之困,不應該過於關注「數字」,而應該結合實際做調整,在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讓企業步入發展正規的同時,找到屬於自己的能講新消費轉化為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鋪就「超長雪道」,方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