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美景,婉約秀麗,一直以來廣受世人稱道,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說到蘇州,人們往往會想到盛名遠揚的蘇州園林,蘇州園林固然精緻絕倫,但蘇州山水也是不可多得的別致絕景。蘇州山水,又以虎丘為代表。虎丘風光清麗,湖光山色,使遊客流連忘返。虎丘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虎丘斜塔,但最為傳奇、最為神秘的,還當屬虎丘劍池。
虎丘劍池,位於虎丘山崖壁下方,其上就是古今聞名的虎丘斜塔。劍池廣約45米,深約6米,形狀狹長,酷似一柄寶劍,故得名「劍池」。劍池風景絕麗,山勢磅礴,水若碧玉,宛如畫中美景。池水終年不幹,清澈見底,可以供人汲水飲用,虎丘上上方虎丘寺也以劍池之水作飲用水源。池水甘甜可口,唐代李秀卿曾譽為「天下第三泉」。
劍池外有圓洞,名曰「別有洞天」。「別有洞天」圓洞旁書有「虎丘劍池」四字,筆鋒雄勁有力,磅礴大氣。據傳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親筆書寫。傳說,當年顏真卿為避唐高祖諱,曾經改「虎」為「五」,是為「五丘劍池」。唐朝覆滅後,後人才將「五」重新改為「虎」,才有了今天的「虎丘劍池」四字。若是仔細觀察,也許還能在其中發現改動的跡象。
劍池邊石壁上刻有「風壑雲泉」四字,字形飄逸瀟灑,筆鋒走勢逶迤,是宋代大文學家、書法家米芾的手筆。除此之外,石壁之上還有明代宰相王鏊等名人文士留下的題記。劍池擁有諸多名家篆刻,風格不一,同樣是值得探究的珍寶。虎丘不僅有自然天成的山水,這些墨寶真跡,也為虎丘劍池增色不少。
劍池蘊藏的千古之謎也令人玩味。劍池究竟是人工開鑿,還是天然形成,從古至今都是遊人爭論的焦點。相傳,劍池之下藏有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陵墓。闔閭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說到他的兒子夫差,恐怕就無人不知了。吳王夫差,曾經是春秋時代一方霸主,作為「臥薪嘗膽」故事中的人物而家喻戶曉。夫差為父親闔閭在虎丘之下修建了陵墓,並在上開鑿劍池。
劍池外的千人石傳說似乎也在印證吳王墓的存在。千人石龐大,因何以容納千人席坐而得名。據傳當年吳王夫差為避免陵墓之事外傳,將開鑿劍池的工匠聚集到千人石,全部毒殺。自此之後,每到陰天,千人石都會變色,殷紅如血,民間都說是當年遇害的工匠們顯靈。千人石變紅是由於其中蘊藏的礦物質,與鬼神之說無關。但這傳說仍然給劍池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劍池之下是否藏有吳王闔閭的陵墓?這個謎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千古未解。秦始皇、楚霸王項羽都曾經來到劍池尋找吳王的陵墓,意圖得到埋藏其中的寶藏,卻無功而返;三國時期,東吳孫權親自帶兵開挖,同樣一無所獲。到了晉代,大司徒王旬與其弟王珉為了尋找吳王寶藏,甚至把自己的館舍建到了虎丘,還是空手而回……世人不禁開始懷疑傳說的真實性。
宋代文士朱長文、詩人王禹偁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劍池為天然形成,人工開鑿之說實屬虛構。然而古書《山志》中記載,劍池池水曾經枯竭,底部竟露出一扇石門,有人大膽下池探查,再未歸來……劍池之謎,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認為劍池之下就是吳王陵墓者有之;認為劍池完全屬自然形成者亦有之,各種說法莫衷一是。
直到現代,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實地考察、觀測,最終確定了劍池之下確有吳王闔閭的陵墓。2006年,為了維修牆磚鼓突,抽乾劍池池水,才使吳王墓入口初現端倪。因挖開墓穴極有可能影響劍池上方的虎丘塔,導致垮塌,發掘工作不得不被叫停。千古之謎,一朝終解,這段使遊人從古玩味至今的謎題,依然是虎丘最傳奇的風景。
儘管虎丘劍池已經被證明為人工開鑿,並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劍池歷經千年滄桑,早已經渾然天成,也正因如此,才會引發古今眾多遊人的猜想與探究。這傳唱千年的神秘傳說,早已經深深烙印在世人心中,謎底究竟是什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千年的傳說豐富了劍池的文化底蘊,使劍池成為非同一般的名勝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