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悄然遠走,回首樓市一年戰績有多少呢?從統計數據來看,2020年共計有166家房企成為了百億贏家,業績突破千億的也增加到了41家。而相對2019年房企業績來看,當年有152家業績破百億,業績千億的房企共計36家。如此對比,看來樓市房企今年可謂收穫滿滿、戰果纍纍,再次躋身新高度。那麼,未來2021年樓市還會增長嗎?我認為,房企或將在降速中求生存了。
房企或將在降速中求生存
從今年銷售業績TOP100來看,排名來中依然是頭部房企的碧桂園、恆大、萬科名列前三。2020年全年銷售總額分別是7888億元、7038億元、7011億元。位列第四、五位則分別是融創和保利集團,兩者銷售總額均為5000億元左右。而中海、綠地、世茂、華潤、綠城等房企分別位列第6~10位。從銷售總額數據來看,頭部房企今年銷售額並不低。
從銷售總額數據來看,頭部房企今年銷售額並不低
而實際上,今年房企目標完成率卻沒有想像中那麼高。「2020年企業整體的業績完成情況不十分理想,目標完成度超110%的房企數量不及2019年。而各類房企中年銷售目標未完成率也偏低,比如中南建設、富力地產、遠洋集團、建業地產、首創置業、佳源國際、綠城中國等房企均未完成2020年的預期銷售目標,目標完成率分別是97.04%、91.32%、91%、89%、88.5%、86.39%、85.84%。
今年房企目標完成率卻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然而,而未來2021年樓市也不見得還能高歌猛進走得更遠,樓市如吃快餐般的前進速度或將下降。
首先,未來樓市處於被動期,調控政策要點依然不會鬆懈。
隨著房住不炒為基點與發展行進方向。樓市調控在「三道紅線」為主導政策。從2020年8月開始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加嚴,剔除預收款後的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不低於1倍。「三道紅線」政策的出世,房企面臨的是融資空間縮小,而融資成本不斷上升,那麼對於房企也是一大考驗,房企為了響應此政策,不惜掀起了一輪集體降負債、降槓桿的舉動,促銷打折促進資金的回籠,「以價換量」的促銷方式,讓房企利潤空間下降,同時房企只能另尋他路求生存,投資到其他行業中發展,畢竟一條路走到死胡同了,該另尋他路。
未來樓市處於被動期,調控依然不會鬆懈
其次,疫情之下,宏觀經濟加大房企壓力,復工復產依然在恢復中。
以目前各城市樓市供需來看,疫情下樓市經濟同樣受影響,樓市供需矛盾已經顯現,居民收入下降,企業復工復產持續進行中,而房源卻出現供大於求的市場,造成房企處於被動狀態,主動權未來掌握在剛需手中。2020年全國土地供應量並不少,未來樓市新建房源供應量加大,市場原有存量與新房同增。房源空置率上升,一線城市的深圳已經是100%的城鎮化率,新一線的廈門也達到89.1%,按照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的75%,我們已經有24個城市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未來很難有更大的突破,畢竟人口基數增幅在下降,未來房企的生存之路被截斷而發展進程相應變緩。
疫情之下,宏觀經濟加大房企壓力
再而,人口基數不漲就算了,城市間搶人大戰已經是城市間樓市重點工作。
近年來許多二線城市放開落戶限制,如杭州大專以上學歷即可落戶,武漢45歲以下大專生可全家落戶,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也一再再將落戶門檻,這波猛如虎的搶人大戰已掀起。原本五個人在同一個城市落戶,現在五個人分到5個城市落戶,城市房源購買力明顯會下降,房企間競爭加大,樓市房價與銷量都會降低。
房企間競爭加大,樓市房價與銷量都會降低
最後,市場房源飽和度過高,房企求生存是難上加難。
以目前北京樓市房源庫存來看,總量突破9萬套,刷新了樓市庫存紀錄。上海庫存房源總量也居高不下,總量在18萬套。而去化周期不斷加長。這意味著樓市二手房銷量被「腰斬」而難有更大的進展。庫存量高,房價也高。樓市求生存之路唯有「以價換量」方式來贏得市場。那麼,房企未來之路並不會那麼暢通無阻。房企發展速度,也因為資金被庫存量截留而降速。
市場房源飽和度過高,房企求生存是難上加難
所以,樓市在2021年難有高槓桿形成的擴張,房企在降速中求生存,將是房地產行業未來的常態。而受到經濟、人口、政策、樓市房源庫存等多方因素幹擾,樓市主動權受限,發展之路更加艱難。房企發展在降速中生存,這個坎唯獨適者生存,也就是誰耐得住降價促銷的風險,誰才能在房地產行業中長久立足。
對此,你怎麼看呢?2021年房企的發展速度會加快還是減緩呢?歡迎評論一起探討你的觀點,喜歡可以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