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資本市場風頭最勁的事情,就屬中概股回歸了。
網易、京東前後腳赴港二次上市,拉開中概股回歸序幕。
其中,浙商經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618京東上市當天,網際網路專家劉興亮表示:京東的鑼是專門找河北老藝人一錘一錘敲出來的,花費了20萬。而網易的鑼,才花了3000塊。
那麼,問題來了,公司上市,為什麼要敲鐘打鑼呢?
敲鐘的歷史起源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一開始,敲鑼就跟中國古代打更一樣,用來提醒時間,分別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30、下午4:00各打一次,表示交易開始和交易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敲的是木槌,並不是銅鑼。只是後來,木槌的聲音太輕,大家聽不到,就改成了敲鑼。
敲鑼的傳統沿襲到1995年就逐漸演變成了,紐交所會定期邀請嘉賓來主持敲鐘。從此,敲鐘作為一種「儀式感」被延用了下來。
普遍認為,當人敲鐘時,那種洪亮的響聲,巨大的金黃背景,是可以引起人情緒上的亢奮和喜悅的。所以當企業上市,也就是一家企業、一位企業家功成名就之時,敲鐘就變成了一種與之相匹配的亢奮的外在刺激,來內外共鳴地激蕩起企業家的喜悅心情。
正如紐交所官網對敲鐘的形容:開市和休市的敲鐘儀式,提供了一個公司發展裡程碑獲得充分報導的獨特平臺。你的敲鐘,不僅會出現在紐交所官網上,還會出現在CNBC電視臺、布隆伯格電視臺、福克斯電視臺商業新聞頻道等電視節目中,讓全世界無數人看到。生意之道,媒體聚焦,無可比肩。
所以,不論是深交所敲鐘,還是港交所打鑼,"敲鐘"作為一種傳統,演變至今,幾乎變成了上市的代名詞,也成了企業家獨有的儀式感——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對企業的肯定,對成就的褒獎。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