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樂 攝
他姓姚,不少人卻習慣喊他「牛書記」。為啥呢?
有人說:他吃苦耐勞,像一頭勤懇的老黃牛;
有人說:他情深義重,像一頭忠厚的老黃牛;
有人說:他奮鬥不止,像一頭執著的老黃牛……
他,就是平頂山市財政局駐寶豐縣大營鎮牛莊村第一書記姚景春。這個45歲的中年漢子,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把一個髒、亂、差的村子,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和諧文明的「新村」。他先後獲得「寶豐縣扶貧十大標兵」「寶豐縣扶貧之星」等榮譽稱號,牛莊村也被評選為「脫貧攻堅工作先進村」。今年三月份,姚景春還被推薦參與全省扶貧工作先進個人評選。
「感謝市委為我們派來的優秀幹部。幹事創業,靠的就是像姚景春同志這樣的『老黃牛』精神!」寶豐縣委書記張慶一這樣高度評價姚景春。
堅守·堅持
2017年11月22日,牛莊村群眾發現,村上來了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幹部。「聽說是上頭派來扶貧的第一書記。」「啥扶貧書記,還不是來做做樣子。」「就咱村這窮樣兒,恐怕窩暖不熱就要捲鋪蓋走人了!」人們議論紛紛,並沒對他的到來抱多大希望。
群眾的態度,沒有讓姚景春氣餒。
「說實話,對當初來到60公裡外的村裡任第一書記,我也曾經猶豫過,我知道扶貧工作責任重,會很苦,很累,但是,既然做出了選擇,我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做出個樣子來,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期待,也讓群眾明白,咱們第一書記是來幹實事的!」 姚景春說。
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到村上後,姚景春就住在村委會大院。以前在家經常吃現成飯的他,現在不得不自己動手。可是,住的地方太簡陋,連一個廚房也沒有,做飯的時候,他只好把煤氣罐搬到院子裡,做好後再搬回屋裡。有一次,外面颳大風,煤氣火苗被吹得東倒西歪。沒辦法他就試著在屋裡做,結果炒菜時被嗆得流淚咳嗽,屋裡的氣味好幾天還擴散不出去。
12月份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雪,氣溫驟降到零下十幾度。由於溫度太低,把水管凍住了,連吃水都成了問題。沒辦法,他就買了幾桶純淨水,天天煮方便麵吃。更糟糕的是,過了幾天,鎮裡維修電路,電也停了,山區溫度低,晚上常常凍醒。他只好把自己的軍大衣找出來,蓋在被子上面取暖。
當時,姚景春還在鎮裡掛職任黨委副書記,在鎮政府有一間臨時辦公室。鎮裡有電、有水,也有空調,於是,鎮黨委書記楊淑禎勸他可以先去鎮政府住幾天,等村上水電恢復正常了再回去。可是,姚景春說,組織上要求第一書記要吃住在村,我要是不在村裡,群眾有事找不到我怎麼辦?於是,他婉言拒絕了鎮領導的好意。
「堅守崗位,是對駐村第一書記最基本的要求,要是連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就啥事也幹不成。」在晚上凍得睡不著覺的時候,姚景春就在日記裡寫上這樣一句話鼓勵自己。
由於工作壓力大,加上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到村上沒多長時間,他就感冒了,體溫燒到38度多,渾身酸痛,咽喉紅腫,連話都說不出來。當時,村幹部勸他回去休息幾天,他想,自己剛到村上就因為小病請假,群眾會不會想著這第一書記真嬌氣,就不是幹活的料兒。於是,他就去附近的衛生所包了幾包藥,一天工作也沒有耽誤。結果,因為沒有得到好好的治療和休息,一個小小的感冒,拖了一個多月才痊癒。
就這樣,憑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他硬是堅持了下來。「我們的第一書記不是來走過場的!」村民對他的看法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
嗓子·樣子
牛莊村地處寶豐縣西部山區,相傳是明末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的祖籍所在地,至今還有牛家古槐、牛家古井等遺蹟。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等原因,全村300多戶村民,200多戶都是貧困戶,是寶豐縣有名的窮村。
剛到這裡,看到村裡滿地垃圾,汙水橫流,初冬時節依然是蒼蠅亂飛,臭氣燻天。「沒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談什麼幸福感?」姚景春決定先從整治人居環境開始。
可是,抱著滿腔熱情而來的姚景春,卻被當頭潑了冷水。
他和村兩委會幹部商量說,先找兩輛鏟車、挖掘機組織幹部群眾清理垃圾。可是,他連續催了幾天,居然沒一點動靜。
當他再次催問的時候,終於有人給他透了底:清垃圾,找機械,沒有錢誰幹?
姚景春這才明白工作的分量。可是,幫扶資金沒有到位,怎麼辦?
「不等不靠,自己幹!」姚景春和大營鎮包村幹部李永康一商量,決定聯繫自己的朋友援助。聽說他到了離家100多裡外的貧困村當第一書記,幾個朋友二話沒說,就開著挖掘機、鏟車來到牛莊村義務清理垃圾。
2017年11月29日,天剛亮,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佔清就聽見外面鏟車轟鳴,車輛穿梭。他知道,姚景春已經開始自己幹起來了。「看來,這第一書記不是來做樣子的!」他趕緊叫起村主任茹平正,掂著工具就上了工地。
不一會兒,村兩委幹部來了,村上的黨員來了,再接著,群眾代表也來了……人多力量大,三天後,垃圾全部清運完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不管幹啥,幹部帶頭就不難。」姚景春說。
的確,第一炮打響後,姚景春在村上的工作算是開了個好局。
垃圾清理完後,他又著手整治村上的排汙溝。頭天晚上開會決定下來,第二天,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就帶著幾個村幹部到縣城去採購汙水管道。三天之後,就轟轟烈烈地開工了。
緊接著,他又發動幹部群眾,在村裡原來堆垃圾的角角落落修建了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花園。為了體現濃厚的文化氛圍,他們用汝瓷、鈞瓷的豔麗瓷片和奇石裝飾花池花帶,並在適當的地方布置上徵集來的石磙、磨盤、罈罈罐罐等農村古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小花園建好後,沒有綠化資金,怎麼辦?姚景春又通過微信朋友圈募到兩千多棵各類花木果樹,分發給每家每戶。如今在街角花園和村後荒坡上,已是綠樹成蔭,枝頭掛果。
扶貧先扶志。為此,姚景春在村裡的顯著位置樹立標牌,繪製圖文並茂的文化牆,宣傳黨建知識、扶貧政策、感恩孝道、美好家風、民風民俗等。如今,走在牛莊村,處處都是濃鬱的宣傳氛圍,傳遞了正能量,倡導了新風氣,提升了村民精氣神。
真心·真情
「群眾工作不好做。」得知姚景春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後,曾有朋友這樣給他打「預防針」。
剛到村上後不久,姚景春就有了體會。村上有個姓李的貧困戶,母親70多歲,常年癱瘓在床,弟弟精神不正常,一家三口擠在兩間破舊的危房裡。看到這情景,姚景春回到單位爭取了扶貧資金,決定為他蓋新房。本來想著,這樣的事情肯定很受歡迎,可誰知,當姚景春組織村上幹部和村民為他蓋房子時,這個貧困戶連面也不照,每天照常外出。有村民勸他,在家給幫他蓋房的人燒點開水,他卻說,想讓我燒水也行,一天得給我120塊錢工錢。
此話一出,有人氣憤不已。姚景春耐心給大家講這個貧困戶家裡的特殊情況,安慰大家繼續幹活兒。房子建成後,正趕上下大雪,他們一家三口搬進了新房,再也不用躲在四面漏風的危房裡凍得瑟瑟發抖了。春節時,看到前來看望慰問他們的姚景春,老李淚流滿面地說:「姚書記,要不是您,恐怕不知道啥時候俺一家就凍死在老房子裡了,您就是俺的恩人啊!」
「哪有真正不明事理的群眾,哪有什麼難做的群眾工作,只要付出真心,就一定能收穫真情!」姚景春說。
村上一位叫閆志偉的貧困戶,今年50多歲了,和80多歲的母親相依為命。第一次到他家裡走訪的時候,姚景春一陣心酸:由於地面沒硬化,院裡泥濘不堪,幾乎無法下腳;屋裡堆滿了破紙箱、編織袋、舊衣服等撿來的破爛兒,臭氣燻人;沒有廚房,就在正堂屋生火做飯,隨時都有失火的危險;屋裡只有一個15瓦的小燈泡,已經被煙氣燻得黢黑,還落滿了一層蒼蠅屎……姚景春看到這種情況就協調了資金,幫他家打了地平,蓋起了廚房,把屋裡的破爛全部處理了,還特意換上了一個明亮的節能燈。看著煥然一新的屋子,閆志偉和老母親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如今,有難事,找姚書記,已經成為牛莊村村民們常說的一句話。
姚景春的付出村民們看在眼裡感激在心裡。在牛莊村老村和村委會之間,有一座「袖珍橋」。村主任茹正平說,這座方便大家日常通行的小橋,就是姚景春和村民深厚感情的見證。
原來,從姚景春住的地方到老村,有一條小水溝,無法通行,只能繞到村外的207國道。而走訪群眾、查看工程,姚景春平均每天要跑五、六趟,連胳膊都曬得半截黑,半截白。特別村上修水泥路時,他每天去查看進度,協調工作,把腳都跑腫了,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村民不忍心他們的第一書記太累,於是,自發去山裡採石料,在小溝上建起了一座小橋。有群眾算了一帳:小橋建成後,姚景春一趟可以少跑300米,一天下來,可以少跑將近兩公裡,一月下來,可以少跑五、六十公裡,一年下來,可以少跑幾百公裡。「我們不想讓我們的第一書記那麼累!」村民胡國現說。
其實,那些傳遞在第一書記和村民之間的明心故事,何止這些:
---下大雪停水時,村民趙團正冒著大雪,用三輪車給姚景春送來一大桶井水;
---今年春節前,看到姚景春中午加班沒時間做飯,村民宋彩紅特意做了韭菜雞蛋水餃,吩咐孩子給他送到了辦公室;
---村民陳發輕見村室條件太簡單,就專門在自己家騰出一間房子,三番五次邀請姚景春搬過去住。被姚景春婉言謝絕後,他氣得半個多月不和姚景春說話。
---看到姚景春到鎮裡買菜不方便,村民把自己種的青菜擇洗乾淨,悄悄放到他的辦公室門口……
「每當我想到這些,就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溫暖。跟群眾的深情厚意相比,我覺得,即便是再苦再累,也根本不算什麼!」姚景春說。
大家·小家
姚景春的老家在南陽鄧州農村,父親前年去世後,家裡只剩下母親一個人,由於不習慣城市裡的生活,他幾次把母親接來後,母親都又堅持回了老家。70多歲母親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梗、胃病等多種老年病,還經常不明原因地發低燒。但是,母親不識字,也不會騎車,自己去看病很作難。姚景春是個孝順孩子,平均每個月都要回家一趟,帶母親到大醫院裡看病、調藥,尤其是父親去世後,他和兄弟回去得更勤了。
可是,自從到村上當第一書記後,他吃住在村,連個囫圇星期天都很少歇過。半年來,他就在春節和父親忌日的時候回去過兩次。母親知道他忙,就常常把電話打給小兒子,詢問他的情況。「每次掛了電話,弟弟都會給我打過來,說咱媽又想你了,你給他回個電話吧!」姚景春說。「每次給母親回電話,我都會忍不住掉淚……」
姚景春的兒子去年9月份上了大學,姚景春到村上任職後,家裡只剩下了妻子一個人,家裡的大小事情全靠她一個人撐了起來。一個周五的晚上,妻子知道他該回來了,就打算做些好吃的等著他。不料,老化的水管突然爆裂,水嗞嗞地向外竄,捂都捂不住,妻子趕緊給姐姐打了電話,等姐姐上門來時,廚房裡、客廳裡到處都是水。等姚景春晚上趕回家時,看見妻子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滿臉淚花的時候,他哽咽了。
姚景春的兒子在千裡之外上學,春節好不容易放假回來,很想見到爸爸和他說說心裡話。可是,就連這麼簡單要求他都做不到。兒子發微信說:「爸,你快回來吧,我想你了!再不回來我又要開學了!」。為了見到爸爸,兒子只好搭車來到村裡看望爸爸。兒子拉著他的手說:爸,抽空回家看看媽媽和奶奶。她們嘴上說家裡沒事,其實心裡可想你了。一提起母親,他的心裡就一陣酸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眼淚奪眶而出。他哽咽地說:孩子,別說了,等我到城裡辦事時,順便回去看看她們。
每當提及家人,姚景春總是滿懷愧疚,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兒子、做丈夫、做父親的責任。然而,妻子不僅不埋怨他,還安慰他說:「咱們的家是個『小家』,『小家』要服從『大家』,你既然選擇了當第一書記,就安心在村上幹吧,啥時候鄉親們都脫貧了,再一心一意照顧咱的『小家』吧」!
有了親人的支持,姚景春才能安心地撲下身子在村上幹。
從任職的那天算起,才半年多點的時間,牛莊村這個他心中的「大家」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蚊蠅亂飛的垃圾堆不見了,代之的是一個個精巧別致的街道小花園;臭氣燻天的排汙溝不見了,代之的是新修的涵道;積水遍地、泥濘不堪的道路不見了,代之的是平坦乾淨的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村民說,過去牛莊髒得像「牛圈」,出門都不想說自己是牛莊人,現在的牛莊終於乾淨敞亮起來了!
其實,敞亮的不僅僅是牛莊的環境,幹部群眾的思想也在春風化雨中悄悄發生著改變。
「聽說村上準備建廣場,要是沒地方,就用俺家的老宅子吧!」不久前,牛莊村一個姓胡的貧困戶找到姚景春,提出把自己的舊宅基地免費讓給村上建文化廣場。過去,提起這個貧困戶,村幹部都直搖頭。原來,這個姓胡的貧困戶,家裡孩子多,日子過得很緊。但總是不思進取,過一天算一天,只會伸手等救助。家裡的老房子破舊不堪,雨天漏雨,晴天漏風,屋裡院裡到處都是垃圾,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他也懶得收拾。後來,在姚景春的耐心幫助下,他不僅自己的家也收拾得乾乾淨淨,還經常參與村內的環境整治工作。最近,他家新蓋了四間平房,為了表示感謝,他主動要把老宅基讓出來建廣場。
一位姓陳的村民患有尿毒症,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整天唉聲嘆氣,牢騷話多、意見大,抱怨補助的錢太少了不夠花。村裡為他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他卻說:「我有病,村裡就應該照顧我,我只拿錢不幹活。」姚景春多次上門開導他,關心他的病情,並鼓勵他要樹立信心,戰勝病魔。現在,他人也開朗了,生活也樂觀了,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他說:「像我得這病花費這麼大,要不是黨的扶貧政策好,看病能報銷,有幾條命恐怕都沒了。」
5月31日,在牛莊村中間一個乾淨的小院裡,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原來,這是姚景春倡導的「愛心超市」正式開業了。當天,75名小學生從這裡領到了書包文具等物品。超市有香皂、毛巾、圖書、文具等各類生活物資7000多件,全部是社會各界義務捐贈的。今後,牛莊和附近四個村的村民通過參加孝老愛親、義務勞動、環境保護、志願服務、家庭美化等活動獲得積分,然後憑所得積分,到愛心超市免費兌換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小家電等。看到駐村第一書記實實在在幹事,村民都豎起了大拇指。「以後俺家要天天打掃衛生」「趕快把孩兒的學習抓抓,成績提上去」「俺以後也要對公公婆婆好」「往後再有培訓我也要參加」……
村幹部也在姚景春的帶動下,幹事創業、服務群眾的勁頭空前高漲。村支部書記李佔清妻子常年有病,需要人照顧。加上還管理著一個養殖場,他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村上的大小事情,他從來沒有耽誤過一次。村主任茹平正腿腳不方便,但每天總是早早就來到村部,忙的時候,晚上能工作到半夜也不肯休息。在他們的帶領下,過去那些一個月也來不了村部一回的村幹部,現在天天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群眾有事跑前跑後,忙得一溜煙兒。
環境美了,人心齊了,姚景春更有信心了。
現在,牛莊村正在加緊引進發展工藝製作、塑料清洗、肉牛養殖、房產建築等產業項目,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同時,由專家參與的全村整體規劃已經出爐,牛莊村將依託『河南省傳統村落』的優勢,發展鄉村旅遊,真正讓群眾擺脫貧困。「我們將利用爭取到的260萬元資金,對村上的池塘和河流進行整治,讓牛莊村真正靚起來,富起來,『牛』起來!」姚景春說。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按十二生肖排行計算,出生於1973年的姚景春正好屬牛。如今,他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老黃牛,在牛莊村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執著前行。而在不遠處,他們已經看到了曙光。(張毅力)
(責編:尚明楨、黃莎)